余 毅
(寧波大紅鷹學院,浙江 寧波 315100)
?
【辨風正俗】
老齡化背景下浙江“新農村”適老化公共設施的設計
余 毅
(寧波大紅鷹學院,浙江 寧波 315100)
浙江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在建設數量和覆蓋地區上有了明顯改善,已初步具備適老化建設和改造條件。但在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建設思路重“物”輕“人”、重“硬”輕“軟”,產品品質低,適應性較弱的問題。筆者基于用戶中心的需求,結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從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家庭歸屬需求等方面具體列舉和分析浙江農村老人對公共設施產品和服務方面的需求,并提出針對性的規劃設計建議和可行性的改造方案。
農村;老齡化;公共設施
自2005年以來,我國的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果。2014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建設“人的新農村”,其主要內容就是要更多地關注農村居民,尊重農民意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實現農民的全面發展。這一提法突顯了中央對新時期新農村建設的更高要求。也預示著中國新農村建設進入了“以人為本”的發展新階段。
在大力建設新農村的同時,我國農村也正快速進入老齡化階段。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3.26%,農村老年人口比例更是占到15.4%,比平均水平高出2.14個百分點。相較于城市,農村老齡化程度更為嚴重。
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既是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人口問題,同時也是我國新時期“以人為本”的新農村建設面臨的新問題和關鍵問題。農村老齡化問題能否妥善解決直接影響我國新農村建設的質量和水平。
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農村公共設施供給的質量和水平是反映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測評指標,直接影響農村居民對新農村建設成果的滿意度。為深入了解浙江省農村公共設施建設現狀,課題組通過實地考察,走訪調研浙江省包括杭州、寧波、溫州、臺州和麗水等多個地區的15個農村,從農村公共醫療服務設施、公共交通設施、公共商業服務設施、體育健身設施、公共文化娛樂設施及公共信息服務設施六個方面對調查對象進行了數據采樣和分析,根據調研結果,初步得出以下結論。
(一)浙江農村公共設施的適老化建設改造初具條件
從全國范圍看,浙江屬于經濟發達地區,農村的民營經濟活躍,農民收入增長較快。2015年,全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絕對值達到21 125元,連續31年居全國省區第一位。[1]良好的經濟基礎為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和經濟支持,進行適老化改造和升級已具備初步條件。
(二)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數量和覆蓋率明顯提高
經歷快速發展的十年,浙江農村在基礎設施的投入和覆蓋率上得到了明顯改善。十二五期間,浙江省通過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鄉村康莊”“千萬農民飲用水”“千鎮連鎖超市、萬村放心店”等系列工程,有力地促進了浙江農村地區的現代化進程,也為新農村公共設施設計與建設提供了一定的基礎條件。在實地走訪的15個村中,80%以上的村都已開展了村容整治、水電供給、道路硬化、網絡鋪設、公交聯網和超市到村工作?;A條件較好的農村還修建了村級養老服務中心、農村圖書角、農村公園等公共文化娛樂設施。
(三)公共設施建設質量和水平較低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與我國城鎮還是與發達國家進行橫向比較,農村公共設施規劃設計水平和建設水平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各地公共養老設施建設基礎還比較薄弱,建設規范和標準還比較粗放甚至缺失。公共養老設施發展普遍滯后于經濟、文化的發展。總體來說,浙江農村在建設設計理念和產品品質上存在明顯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建設思路重“物”輕“人”,重“硬”輕“軟”。一些地方和建設部門存在對“物的新農村”建設硬指標方面關注較多,對“人的新農村”建設軟指標方面重視不夠的問題。把新農村建設簡單理解為粗放型的村莊整治,忽略了農村的特點和農民的需求,把發展城鎮的思路簡單套用到農村工作上,以為道路硬化、路燈亮化、農民住上樓房、通上水電暖就是新農村建設的全部內容。對滿足農民的精細化需求、改善農村人居生活環境、豐富公共產品種類、提高公共設施建設質量,從細節方面提升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等工作重視不夠。[2]
第二,公共設施和服務產品品質較低,不能滿足農村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精神方面的多層次需求。農村公共產品的規劃、設計、供給水平仍然比較粗放,精細度不夠。一方面表現在對農村居民在更高層面,如生、心理健康護理、文化、娛樂需求等方面關照不夠;另一方面表現在對農村居民中的多類型群體,如老年群體、兒童群體、殘障群體的個性化需求關照不足。
第三,在公共設施建設上的適應性較弱。一些地方忽視浙江農村在人口結構、自然地理條件、居住生活方式上的特點,或生硬地以國外農村建設案例為模板,修鄉間別墅、建廣場、鋪草坪;或簡單地植入城市公共設施建設模式,將城市配給的公共健身器材、道路綠化設施、文化場館設施直接搬到農村。這些設施許多因為與村民需求聯系并不緊密,利用率非常低下。
為進一步研究浙江農村老年群體對公共設施多樣化和多層次的需求,課題組引入了產品與服務設計研究領域中基于用戶中心的需求研究方法。綜合運用實地觀察法、用戶訪談法、焦點小組法、問卷法對浙江農村老齡用戶進行了深入調研,并結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建立了需求理論模型。按照由低到高次的次序,農村老年群體對公共設施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層級可概括為以下方面。
(一)生理需求
浙江農村老年群體對公共設施和服務的需求主要包括日常醫療支持(如農村衛生院、遠程醫療終端)、緊急醫療救助支持(村級緊急救護中心、緊急救助網絡、救護車)、家庭醫護服務(如針對久病老人的家庭病床、家庭護理設施)、生活協助設施支持(如老年服務照料中心、流動輪椅)、生活救助服務。這類需求直接關系老年人的基本生存、生活需要,因此是當前適老化建設和改造最緊迫的工作。
(二)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主要包括公共安保設施支持(如村級安防設施、治安點、派出所)、公共安全支持(如道路安全保障設施、公共照明設施、緊急避難設施)、人身健康保障支持(如健身設施、養生保健服務)、公共衛生支持(如疾病防控設施、環衛設施)、生活保障支持(低收入生活保障支持、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社會保險服務)。
(三)家庭歸屬需求
家庭歸屬需求主要指農村老人與家庭成員之間共享天倫之樂、分享家庭親情、友愛的體驗需求。近年來,由于我國城鎮化迅速發展,導致農村中的青、壯年居民大量流失,農村的“空心化”現象非常嚴重,“留守老人”“獨居老人”比比皆是,這些老人由于很難獲得與家庭成員團聚溝通的機會、家庭成員的生活支持以及合適的情感宣泄渠道,因此表現出強烈的情感接觸需求。
在公共設施建設規劃中,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農村公共信息化設施支持(如即時音、視頻通話設施、虛擬會談設施、農村網上貨物收取點),方便老年人與異地親屬實現更加方便、更加真實、更加頻繁的情感交流體驗。
(四)社會歸屬需求
社會歸屬需求主要包括老年人參與村公共事務和活動的社會需求。浙江農村基礎的自然村單位許多是以血緣、姓氏為紐帶,在長期的共同勞作生活中形成聚落群體,在中國傳統的村落文化中,老年人扮演著村落的宗族領袖、一家之長的角色。但隨著現代農村民主議事制度的規范化、老年人在農村中的角色和作用發生較大的變化。[3]一些老年農村居民因為不適應這種社會角色的變化,活動范圍縮小,進而帶來孤獨、寂寞、壓抑的生存狀態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些社會行為的變化直接加速其生理機能衰減的進程,加大老年病發生的幾率。
實際操作中,可以逐步完善農村傳統公共社會活動的條件,如對農村節慶祭祀、家族議事、婚喪嫁娶活動的場地和設施給予支持,提供老年人參與傳統公共文化活動的機會,調動其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
(五)文化歸屬需求
歸屬感是一種比較細膩、難以把握的情感需求,一旦歸屬感遭到破壞,則會引起情緒上的緊張和不安。農村老年居民在相對封閉和穩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中生活多年,逐漸形成了比較穩定的文化認同、價值認同、倫理道德規范認同,因此大多農村老人具有強烈的文化歸屬感。這種文化歸屬感具體表現為對具有浙江農村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活方式、勞作方式、傳統習俗、文化審美的依賴性需求。
例如,許多老人對目前農村廣泛設置的標準化健身器材反映冷淡。主要原因是這類器材在設計上僅僅關注產品的功能性和適應性,沒有考慮到不同人群的差異性文化需求,尤其是忽視農村老年人的健身活動習慣。大多中國農村老人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會終生保持勞作的習慣,如能將適應于浙江地區老年人的輕度勞作方式(如取水、劃船、推車、編織、打糕)和健身設施相結合,不失為更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健身產品選擇。[4]
從以上案例不難看出,在新一輪的農村公共設施建設和規劃中,在提供現代化、標準化的公共設施的同時,還需因地制宜,尊重農村居民長期以來形成的生活方式、勞作方式、傳統習俗,讓農村老人從自己居住地的自然環境、公共設施中體會到鄉村特有的熟悉感、眷念感、文化歸屬感。
(六)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重點表現為自尊需求,在農村老人群體訪談調研中直接反映為“自己照顧自己”“不給子女家屬添麻煩”這類最樸實的愿望。在用戶需求分析中可具體理解為老年人希望能借助公共設施或服務的支持,在不過多降低生活質量的前提下,盡量保持自己獨立的生活能力、經濟能力的需求。這種需求在獨居老人和留守老人群體中表現得最為突出。
為滿足這一需求,公共設施的設計規劃者應充分考慮農村老人的認知、機能、行動特點,在公共設施中體現通用性、易得性、方便性。具體表現為公共設施的設置能支持農村老人獨立完成日常醫療、生活料理、社交、娛樂、購物、輕度勞作等活動,不構成使用上的障礙;公共設施的操作界面和方式能充分利用老年人的直覺經驗,便于老年用戶理解和掌握;公共設施的選址和分布對老年人來說容易接近、獲取方便。
(七)自我實現需求
自我實現需求既包括老年人希望能通過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和活動將多年積累的勞作經驗、生活經驗、優秀的地方傳統工藝、文化及習俗傳遞給年輕人,從而實現自身的價值需求;也包括農村老人希望接觸和學習自己年輕時由于多種原因沒有機會接觸的文化、藝術、現代科技信息的樸實愿望。
這類需求的滿足可以結合地方傳統文化藝術特色,通過地方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和文化藝術宣傳普及活動的開展,為老年人提供豐富的參與機會,同時也調動有能力的老年人的參與熱情。例如,可在鄉村祠堂改造的基礎上舉辦“鄉村老人教室”,聘請本地老藝人來為有學習愿望的老人和兒童進行地方特色藝術的指導,雙向性地滿足農村老人“教”與“學”的需求,兼而實現地方性文化藝術的宣傳和推廣。
農村,尤其是農村“人”的可持續發展和老齡化問題是當前中國農村面臨的兩個重大現實課題。當前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的適老化公共設施建設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從理念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技術創新四個方面對農村公共設施進行系統的適老化改造和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生活環境,提升農村居民的幸福指數,這既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解決農村社會老齡化問題的重要途徑。因此,在現階段,結合農村發展實際,做好需求形態方面的基礎性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其研究成果也將在未來公共產品的設計定位與評價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
[1]第六次人口普查委員會.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R].人口普查委員會,2010.
[2]趙超.老齡化設計:包容性立場與批判性態度[J].裝飾,2012,(9):16-21.
[3]賈倍思,王微瓊.居住空間適應性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8.71.
[4]胡愛敏.高速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老服務的著力點——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為觀照[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2,(12):92-97.
【責任編輯:董麗娟】
F293.3
A
1673-7725(2016)06-0060-04
2016-05-05
本文系2015年度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論研究課題(基金編號:ZMZC201533)的研究成果。
余毅(1978-),男,湖北武漢人,副教授,主要從事產品設計理論及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