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昌燁 葛鑫偉 於愛民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
【文化與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群體性事件風險防控路徑與對策
萬昌燁 葛鑫偉 於愛民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眾多,學生數目龐大。隨著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群體性事件日益增多。鑒于此,筆者從思想政治教育視角入手,探討高職院校學生群體性事件和事發前風險防控路徑,并深入研究相應對策,以期減少對學生的傷害,遏止風險源,化解潛在的沖突和矛盾,維護師生安全,構建和諧校園,這是今后一定時期內高職院校必須高度重視的重大課題。
思想政治教育;群體性事件;風險防控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體制不斷變革,各領域也進入了加速轉型的新階段,高職院校身處其中,亦是如此。學生教學、后勤服務、硬件建設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問題,校企合作教育管理問題,國際關系和國際政治中涉及我國民族利益的事件而引發的問題,以及學生日常管理中“以人為本”工作理念的缺失問題等,均影響著高職院的穩定,甚至會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加強高職院校群體性事件風險防控力度,正確認識群體性事件風險(以下簡稱風險),從“風險”的本質特點入手,有針對性地采取對策,在最短的時間內減少群體性事件發生幾率[1],對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高職大學生群體性事件風險,基于社會政治經濟的轉軌轉型、政治事件的升溫、學校日常管理的缺失等外環境的誘因。高職院校中部分學生群體的某種特定共同利益、意愿訴求達成存在不確定性,高職院校在進行防控時可能相關風險,從學校角度來說,這類風險主要或涉及學校美譽度下降、師生安全受到威脅、影響正常教學管理秩序等。
高職大學生群體性事件風險防控是指高職院校在對群體性事件風險背景、狀況及其所處環境進行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利用法律所賦予的權利、整合各方有利資源,及時察覺、發現和識別潛在的風險源,降低、減小或消除群體性事件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概率,增強學校應對預防的主動性,抓住最佳的控制時間,避免或降低群體性事件風險帶來的不利后果。
在預防群體性事件的過程中,路徑選擇是比較常見的風險控制方法。最初,這種控制方法被應用在國家治理中,經過不斷演變,最終被學者總結為“路徑依賴”,它是指“人們過去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可能的選擇”[2]。道格拉斯和諾思認為,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的歷程中,制度變遷存在著“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現象。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其原有經濟基礎、制度環境、社會結構和技術特點的密切相關性。”[3]不難看出,在做出群體性事件風險防控路徑選擇前,有必要對我們所采取的防控機制、方法、模式所依賴的路徑,也就是群體性事件的主體、對象所處的時代背景、特點,以及原有的現狀、潛在風險等,進行認真分析,從而判斷進一步防控群體性事件風險的可取路徑。
近年來大學生群體性事件頻發,作為高職院校的工作者更要提高防范意識,做到合理、科學防控,把重于“治本”工作作為應對高職大學生群體性事件風險工作的宗旨和邏輯起點,“預防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有效預防高職大學生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就是要做到以防控為主,堅持以學生為本,從而推動學校健康穩定發展。
(一)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工作理念
1.保障學校信息公開透明
堅持以學生為本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宗旨,不僅僅是高職院校教育工作開展的核心,也是風險控制管理的核心。在風險控制過程中,秉持以生為本的原則,才能避免矛盾和沖突演變成尖銳的群體性事件。高職院校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要拓展學生參與渠道,鼓勵學生發表意見,密切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尊重學生的意見,如讓學生列席參加討論重大學生規章制度修改的會議,有關學生切身利益的重大決定執行前,應征求廣大學生意見,同時做好解釋工作,等等。
2.完善訴求機制
從學生利益出發,一旦發現有學生受到了權益侵害,學校內部必須要有部門以及相關的工作人員為其提供幫助和支持,不能出現學生無處反映的情況。打通學生反映問題渠道,學生工作中要建立信訪機構、隊伍、制度來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協助學生群體運用理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如在二級學院、系部建立信訪制度以及相關的投訴渠道,同時還應定期開展投訴互動,及時發現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解決。通過建立完整的投訴機制,幫助學生以更加理智的方式解決問題,進而消除大學生群體事件發生的潛在風險。
3.健全學生民主參與的機制
堅持在黨總支和校團委的指導下,遵循“有序、穩妥、科學”的原則,完善團學代表大會制度。充分發揮學校內部團組織及學生代表大會的作用,通過這些相關組織,鼓勵學生參與民主實踐,提升學生的政治參與能力與自我約束、管理的能力,并使青年學生在當家作主的過程中,提高民主能力和民主素質,增強團員青年的主人翁意識,通過團學代會制度來傾聽學生的心聲,學校決策機構也能將所有學會的利益結合在一起,實現學生利益最大化。
(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疏導
大學生一群思維活躍、具有強烈責任感心的群體,他們對新知識、新思想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快。各高校要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消除學生思維中的不良因素,穩定學生思想,幫助他們建立健康、自愛、自信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消除大學生群體事件隱患。[4]
1.加強道德規范和法制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群體性事件預防和處置的重要手段,高職院校要重視和加強大學生法律基礎和“形勢與政策”必修公共課課程授課,堅持法制教育與德育教育有機結合,要讓學生明確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要堅持不懈地普及思想教育,讓學生明確道德底線。從學生的思維特點入手,有針對性地進行法治教育,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使他們知道群體性事件的嚴重后果,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要讓學生學會使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而不是采用暴力手段。
2.加強團屬陣地建設和新媒體引導的覆蓋率
毋庸置疑,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團委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陣地,也是拉近學生、走進學生、了解學生的重要窗口,團屬陣地可以通過“三會一課”主題活動,靈活運用多種載體,采取多種形式,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全方位、多渠道,堅持以重大政治歷史事件為契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針對不同的大學生群體開展各類宣傳引導和思想教育,使這些網絡陣地成為有影響力以及青年團員關注、信任和喜愛的新媒體平臺,形成可以讓他們為之信任的“精神家園”,提高他們的歸屬感。
(三)建立群體性事件風險排查和化解機制
高職院校群體性事件發展一般要經歷萌芽、形成、爆發這三個時期,我們研究主要是研究群體性事件風險的萌芽階段。萌芽期的各個階段,需要建立完整的風險排查化解機制。排查化解機制的建立要按照“早發現、早控制、早化解”的原則,加強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評估的預警監測[5],加大矛盾糾紛及安全隱患的排查力度,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學習生活情況,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和困難,切實做到早發現、早控制、早化解,把大學生群體性事件風險的苗頭消除在萌芽狀態。[6]
1.完善信息收集系統
(1)加強班級信息員隊伍建設力度。很多高職院校都組建了心理信息員隊伍,直接由學工處主管,信息員都由學生班委擔任,有些甚至是班長,這一做法十分可取。班主任和輔導員并非24小時管理學生,在非工作日,學生的思想、活動、學習、交際信息教師并不能完全掌握,而信息員能填補這一空白,掌握學生中潛伏的、隱藏的真實問題,形成一個信息暢通的網絡,學校也就掌握了工作的主動權,可減輕教師工作負擔,提高信息收集的效率。
(2)完善網絡輿情監管。學生通過網絡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參與學校的熱點討論已成為學生活動的主要部分,因此要加大學生網絡輿情管理力度,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第一,優化網絡輿情管理建設隊伍。高校成立專門的部門從事網絡輿情監測、分析、預警、引導、應急工作,工作人員由指定部門主抓,安排專人關注大學生網絡討論的熱點,尤其對網上活躍的大學生群體或是激進的大學生群體進行重點監控[7],不間斷、完整地收集不同內容不同性質的情報信息。第二,升級網絡輿情管理硬件。由于沒有專項的網絡建設資金,高職院校在網絡管理設備上較為落后,甚至有些高職院校是空白,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輿情監管工作不能順暢開展。因此,升級輿情管理硬件,從長遠來看,是常態化建設必備工具,他能減輕工作人員排查的工作量,節省時間,掌握事情發展的主動權,以更好地完成網絡輿情監測、預警、響應、處置、輿情通報等輿情工作,促進學校工作穩步、有序、科學進行。
2.完善信訪制度
通過信訪,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交流更多,但在信訪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1)二級學院、系部建立信訪機構。當大學生的正當權益受到傷害時,不知道該向哪個管理部門反映問題,為打通學生反映問題的渠道,學生工作中要建立信訪機構、隊伍、制度來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協助學生群體運用理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如在二級學院、系部建立完善的信訪制度,定期進行信訪活動,明確信訪日,通過網絡平臺與座談會的方式,拓展投訴渠道,保障大學生的問題能及時反饋到相關部門。
(2)提高信訪效率。在學生遇到問題時,學校應第一時間給出回應,讓學生感受到學校對自身利益的保護和尊重,這樣更加有利于矛盾的化解。根據信訪原則,能就地解決的就地解決,不能的就地解決的按照“分級負責,歸口管理”的原則辦理,并跟蹤、督辦到底。通過以上措施,學生理智性不斷增強,更加有利于還原事件的真相,以更加理智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高職院校群體性事件是在我國轉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各種矛盾激化產生的。正是因為這些矛盾,破壞了高校的正常教學和生活秩序,甚至威脅師生安全,極大地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定。所以,防控風險比化解發生的事件顯得尤為重要和具有現實意義,而高等學校所負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決定了對群體性事件風險的預防工作必須以教育導向為基礎,在盡可能的時限內遏制群體性事件風險的苗頭,把損失降到最小甚至完全規避,減少或者遏止它對學生、家庭、學校的危害,從根本上消除群體性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概率,這也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
[1][2][美]道格拉斯,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1.1.2.
[3]嚴行方.看懂財經新聞[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173.
[4][6]王靜.大學生群體性事件的預防及處置策略研究[D].太原:中北大學,2011.20.24.
[5]陶應勇.高校學生群體性突發事件成因分析及應對策略[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8,(7):216-217.
[7]吳昊.網絡文化對學生群體事件的影響研究[J].黑龍江史志,2010,(3):142-143.
【責任編輯:王 崇】
D631.43
A
1673-7725(2016)10-0110-04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4SJD574)的研究成果。
萬昌燁(1981-),女,貴州興義人,講師,主要從事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