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琴
(太原師范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
【語言與文化】
當代漢語新詞語的構詞理據
陳小琴
(太原師范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詞的理據是指事物和現象獲得名稱的依據,即語義、事物、現象與命名之間的關系,也叫內部形式,新詞語的產生和構造通常是有根據的。本文試從現代漢語新詞語構詞的語音理據、形態理據、語義理據、詞源理據四個方面進行分析,以期對當代漢語新詞語的學習有所幫助。
新詞語;構詞理據;語音;語義;形態;詞源
眾所周知,所有詞語都有詞源,新詞語也不例外,但有些新詞語不能對其做明確考察,而有些新詞語可以通過語素直接表達意思,且信息量較為完備,只要依靠理據解釋和意義,或者語義結構來分析,便可了解其產生和構造理據,本文以此為研究出發點,對這類新詞匯的構詞理據進行考究。
諧音是語音理據的重要表現形式,通過語音與語義之間的關系,引申出新的意思,諧音是研究和創造新詞語重要的語音理據。如“黃金周”,指人潮洶涌如粥的黃金周。“黃金周”是“黃金粥”的諧音,是媒體對“十一”黃金周國人大規模外出、人潮洶涌的一種戲謔的形容。
形態理據,是指從語素,也就是詞的形態構成來推斷詞意。[1]其變化方式有復合法、派生法、縮略法三種。
(一)復合法
復合法主要的結構有五種。(1)主謂式。“汽車下鄉”是對報廢三輪汽車、換購輕型載貨車等給予一次性財政補貼。(2)聯合式。“八榮八恥”是以熱愛祖國等為榮,以危害祖國等為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八榮八恥”屬于政治新詞,是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同志在政協民盟民進會上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講話中提出的。(3)偏正式。偏正式是現代漢語新詞最重要的構詞方式。“紅心蛋”是蛋心為紅色的鴨蛋。“紅心咸鴨蛋”在北京被查出含有蘇丹紅IV號,是商家違法注射蘇丹紅等毒素的結果。(4)動賓式。“給力”表示帶勁、給予力量的意思,根據其使用的語境,也可將“給力”解釋為“滿意”或“讓人滿意”。(5)動補式。動補式在當代漢語新詞的構成中占比較小。如“做強”,意為增強實力。“做強”是受“強大”影響而產生的。類似的還有“做小”“做精”“做細”“做響”等。[2]
(二)派生法
派生法是在詞根前或后加上一個詞綴,以反映新的概念。如前綴“零”“裸”“綠色”,后綴如“化”“男”“女”“族”“客”“奴”“吧”等。(1)前綴+詞根。“裸妝”,看起來仿佛沒有化過妝一樣的妝容。“裸妝”是形容不著痕跡、透明、有光澤的自然妝,指“有妝似無妝”的素面之美,屬于清透、自然的妝容。(2)后綴+詞根。“考奴”是因準備考試而承受巨大壓力的人。“考奴”往往是為了獲得某種證書,或贏取某種機會,也被稱作“證奴”。
(三)縮略法
縮略法又叫抽取法,也就是從復雜詞語中抽取主要成分。抽取方式可以是直接抽取,也可以使間接抽取。(1)分段縮略。超市—超級市場;環保—環境保護;影星—電影明星;婚活—結婚活動;孕父—懷孕父親。(2)取有代表性的字。甲流—甲型H1N1型流感;普相女—普通相貌女生。(3)用數字概括相同部分構成的縮略語。三仇—仇官、仇警、仇富;無色錢—白色收入、黑色收入、灰色收入、血色收入、金色收入;三講—講政治、講學習、講正氣。
修辭手法是在新詞的創造中為增加詞語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增添藝術性與美感,通過修辭的方式產生的新詞,蘊藏了豐富的“修辭”信息,表意更加生動,于是修辭手法也成為創造新詞的一個重要依據。[3]
(一)比喻
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產生新詞,這種打比方的修辭是用本質不同的事物,由于與本體有相似點,借此來描繪事物、說明道理。[4]“草莓族”是像草莓一樣外表光鮮而內心脆弱的一群人,經不起挫折、受不住壓力。此外還有下海、充電、泡沫經濟、拳頭產品、胡子工程、記憶卡、敗犬女、窮人跑、牙簽妹等。
(二)借代
黃伯榮等認為借代使說某一事物時,不說其名,而用其相關的人、物來稱呼它。[5]“筆替”是代演員寫字的替身。此外還有斷背、飯局、皮包公司、紅頭文件、菜籃子、菜園子、有一腿、叉腰肌等。
(三)仿擬
仿擬也稱為類比,通過更換詞語中的某個語素,臨時仿照出新的詞語。[6]仿擬主要分為反義仿擬、近似仿擬及顏色仿擬等。色彩仿擬,如白領、藍領、金領、綠領、白色收入、灰色收入、黑色收入等。反義仿擬,如上崗、下崗、看漲、看跌、拆臺、補臺。近似仿擬,如空嫂、警嫂、軍嫂、房嫂、綠色食品、灰色食品、功能食品等。
詞源理據是指解釋新詞詞義的來源和演變。
(一)舊詞新義
舊詞新義是指詞的形態不變,從原有的意思轉變為新的意義,使該詞具有新的用法和作用。“汗”是無語、無奈、尷尬。“汗”的本意是皮膚毛孔排泄物,后來引申為動詞,表示對他人所說的話無言以對。
(二)外來詞
(1)音譯。“推客”是微型博客或者網絡推手。“推客”是英語“Twitter”的音譯,即“微博”,又稱“推特”。(2)音義結合。“尼特族”,即啃老族。“尼特族”是英語縮寫“NEET”的音譯,意為不讀書、不工作、也不接受培訓的一群人。
[1]王蘋.當代漢語新詞語構成方式新探[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3,5(3):27-30.
[2]劉曉梅.當代漢語新詞語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3.
[3]沈孟瓔.修辭方式的滲入與新詞語的創造[[J].山東大學學報,1988,(3):93-101.
[4][5][6]黃伯榮,廖旭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41.248.258.
【責任編輯:周 丹】
H136
A
1673-7725(2016)10-0186-02
2016-08-05
陳小琴(1986-),女,山西嵐縣人,助教,主要從事漢族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