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學文
(桂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2)
從普通話水平測試看中職語文口語教學
毛學文
(桂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2)
中職生說好普通話是中職生未來從業的需要,也是必須掌握的生活技能。我國現行的普通話水平測試“命題說話”一項反映出應試者的口語表達水平,本文著重從改革中職語文口語教學的形式入手,探討提高中職生說話水平的訓練方法。
普通水平測試 中職語文 口語教學
說話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它包括說話的技能技巧,也反映說話者的心智水平。同時,一個人的知識儲備、文化修養、思想品德涵養、個性心理特征及觀察、記憶、思維、聯想、想象,都對人的說話能力產生深刻的影響[1]。普通話水平測試的第四部分內容是命題說話,這是為了考查應試者在沒有文字憑借的條件下,普通話的口語能力和能達到的語言規范程度。這不單單是對應試者語言水平的考查,更是對應試者心理素質的考驗。
從近幾年我校中職學生的測試情況看,筆者發現中職生應試的成績主要受到說話好差的影響。以測試等級是三甲和二乙為例,有許多中職生讀詞語時非常注意咬字歸因,所以第一、二兩題失分不多。第三題朗讀短文失分較少,因為作品朗讀訓練的時間較長,很熟悉,有些甚至可以背下來。但到了第四題命題說話,部分中職生的語音面貌較差,失分比較多,嚴重影響測試的最終成績。由此可見,命題說話的成績決定中職生應試者的普通話水平到底是三甲還是二乙。
根據普通話水平測試經驗,筆者就命題說話一項,歸納了中職生在測試中出現影響成績的幾個方面:
1.沒有文字的憑借,語音面貌與前兩項相差甚遠,有許多方言色彩和方言成分的流露,出現較多的錯誤和缺陷。例如,舌尖后音在有文字的憑借下,應試者可能會咬得很準,聲、韻、調都到位,但如果沒有文字這個憑借,應試者可能就會把它們說成舌尖前音或舌葉音。
2.背稿子,忽視說話的口語化。普通話水平測試規定了30個命題說話題目,許多輔導老師紛紛讓應試者先把稿子寫好,理由是讓應試者做好準備,有話可說。由于寫好了稿子的原因,中職生在應試時,說話就像背稿子或像演講,若是稿子不熟,就會出現卡殼的現象。另外,由于應試者受到作文的思維定勢的影響,所寫的是作文,過于強調用詞、邏輯、主題、結構等方面,忽略運用口語。這樣在詞匯、語法及自然流暢度方面就要被扣分,而這兩項的扣分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3.應試者心理素質較差。有些心理素質較差的應試者在即席講話時,由于緊張或忙于確定說話的內容、組織詞句等,就會暴露出許多缺點,比如方言音就會毫無遮攔地冒出來,這不能不令人感到遺憾。
影響普通話水平測試的這些因素,為中職語文口語教學提出了新的思考。普通話的口語表達有自身的特點,除了語音規范以外,應呈現自然樸實的面貌,即無論語音、語調、語氣、語態都應該體現出日常口語時的自然狀態。這種自然狀態表現為短語多,單句多,口語詞匯豐富,還應避免毫無意義的口頭禪。
那么,如何才能快速提高中職生的說話水平呢?筆者針對普通話水平測試中出現的問題,結合自己的普通話口語教學經驗,把口語教學重點確定為:繼續加強普通話語音正音練習,注重聽話訓練,以讀促說,進行形式多樣的說話訓練,逐步提高口語表達水平。
桂林地區主要的方言為桂柳方言、湘方言、粵方言。受母語的影響,中職生在語言中最突出的失誤是聲母中的翹舌音讀作平舌音,把鼻音和邊音混淆,前后鼻音不區分等情況。針對這些問題,在訓練中應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中職生應掌握扎實的語音理論知識,對聲母和韻母的發音部位、發音方法進行對比,找出其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如翹舌音發音時,舌尖翹起抵住硬腭前部;平舌音發音時,舌尖平伸抵住上齒背。
其次,把普通話語音系統與方言語音系統進行比較,了解各自的特點,找出相對應的規律,進行正音練習。如桂林地區方言中鼻音和邊音混淆,很多學生分不清哪些字是鼻音,哪些字是邊音;另還有不能區分哪些字是平舌音,哪些字是翹舌音。因此,中職生在學會發音的基礎上還要著重記憶區分鼻音和邊音、平舌音和翹舌音的字。
最后,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訓練方式,對幫助中職生正音起到重要的作用。如聲母、韻母對比練習,單音節、詞語對比練習,聽錄音跟讀練習,同學之間相互糾錯,創設情境練習等。
“聽”和“說”是口語交際中兩種基本的交際行為。在口語交際中,聽對方說話與對對方說話同樣重要,聽話是語言溝通的基本前提。聽與說是“口耳相傳”,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在進行聽力訓練時,要求學生做到:聽得準,理解快,記得清,具有較強的聽話能力。也就是說,在聽話過程中,能抓住中心,記要點;能聽記中心內容,聽記順序(邏輯順序或時間順序),聽記精彩部分(表現中心的具體詞語或細節)。圍繞聽話目標,采用形式多樣的訓練,從易到難,練習聽記的本領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1.聽話的記憶能力訓練。要求中職生在聽記過程中迅速、準確地捕捉內容要點并復述。如聽讀一段故事或一段話,然后做要點復述,也可以由學生討論他們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然后記下討論要點,再復述出來。
2.聽話的理解能力訓練。聽話的理解能力是聽話能力的核心。聽話的過程,是聽者接受說話者發出的語言,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對其語言信息進行“解讀”,揭示說話者發出語音的含義的過程。這里既包含對“話”的理解,又包括對其說話的意圖、情感傾向的揣度,還包括聽話者的推論、聯想。訓練時,我們可以聽一段故事,要求學生根據故事內容的邏輯和趨勢,以推測故事的結局或人物的命運。
以上訓練可以通過比賽的方式活躍氣氛,激發學生認真聽記的興趣,積極發言。這樣,聽話的訓練既沒有脫離說話的訓練,又對學生集中注意力、增進記憶能力、強化理解能力、培養反應敏捷及克服心理障礙等有一定的幫助。
鍛煉中職生的說話能力,朗讀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它對聽說能力的形成起著基礎訓練的作用。朗讀既是理解語言的有效手段,又是積累語言、培養感情的有效方式。讀時朗朗上口,說時就能脫口而出,流暢自然。只有多讀,讀出節奏、感情,讀得正確流利,說話表達才清楚、流暢、有感情。因此,要提高說的能力,必須重視和強化讀的訓練,特別是要加強美文的朗讀。筆者認為,朗讀訓練對培養說話能力最重要的有以下兩個方面。
1.準確,不讀錯,不丟字,不添字,不顛倒。這是普通話水平測試中第三題朗讀題的要求,主要是考查大腦神經系統對語音的反應能力和對語音的控制能力。具體的做法可適當開展比賽活動,看誰最快地一字不差地讀下去。
2.停頓。有很多中職生在測試中,朗讀不善于停頓,說話也不善于停頓,而且越說越快。這樣說話會造成緊張、局促,難以從容思索,難以在穩定的心態中選詞造句,造成不必要的失誤。適當停頓,既可鎮靜自己,又可調控與聽眾的交流,使聽者有可能咀嚼、消化前面講的,并對后面要講的內容有一種期待心理。
在朗讀訓練過程中,可以采用教師示范朗讀或者聽錄音、看視頻朗讀,學生欣賞并跟讀。通過朗誦或者直觀的聲音和畫面,學生聽之入耳,動之以情,回味,揣摩,模仿,自然也就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口語表達的主要形式是說話,說話的訓練方式很多,有課堂內的,也有課堂外的。課堂內的有課文復述、課堂談話與討論,看圖說話,口頭作文等;課外的訓練形式主要是學生參加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如參加詩歌朗誦比賽、演講比賽、故事會、討論會、辯論會等。
中職生當眾說話的最大心理障礙就是膽怯、緊張,某些學生,講臺進行說話練習就會臉紅、發抖,說幾句還可以,要讓他們系統連貫地說出一段話來,他們就會覺得很難,不好意思,擔心別人笑話。真正到了測試的時候,就更不得了了,往往會詞不達意。當然,這與教學的誤區有關,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只重讀寫、輕聽說,部分中職生在課堂上已經養成不喜歡開口說話或發表意見的習慣。所以,我們在進行說話訓練的同時,一定要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訓練,使得他們想說話,敢說話,培養學生當眾說話的自信心和膽量。
對于中職生而言,說一口流利標準普通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辦到的,在學習普通話過程中,不管學習的方法和手段是如何科學和創新的,都要求中職生勤加練習、不懈努力。
[1]王世堪.培育聽話與說話能力——語文教育的一個跨世紀課題[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