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新穎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2)
?
【語言與文化】
《清平山堂話本》中的第一人稱代詞研究
段新穎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2)
《清平山堂話本》是現存刊印最早的話本集,在文學史和漢語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以《清平山堂話本》這樣的一手資料為研究語料來梳理其中第一人稱代詞的發展變化,發現第一人稱代詞“我”和現代漢語的人稱代詞詞尾“們”都是在這個階段產生或廣泛使用的,遵循整個代詞體系的歷史演變規律。
《清平山堂話本》;第一人稱代詞;我;俺;咱
《清平山堂話本》是明代嘉靖年間刊刻的,這是截至目前所知的最早的話本集,所收的白話小說較多地保留了宋元時代語言的特點,對其后白話小說的創作及近代漢語的研究都具有開創性意義。
從上古、中古到近代再到現代,第一人稱代詞有顯著的變化。目前的人稱代詞系統是在積年累月的語言變化中經過沉淀與篩選后確定下來的。本文就《清平山堂話本》17篇宋元作品中的第一人稱代詞進行研究,發現第一人稱代詞“我”和現代漢語的人稱代詞詞尾“們”都是在這個階段產生或廣泛使用的。
(一)我
上古漢語里第一人稱代詞主要是“吾、我”,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我”的使用較多,之后“我”一直是漢語最常用、最重要的第一人稱代詞,直到現代漢語中仍是如此。[1]“我”是《清平山堂話本》中最常用的第一人稱代詞,既可以作主語、賓語、定語,同時也可以作兼語。例如:(1)我今在長安試過了,到夜了歸來。(《簡帖和尚》)(2)殿直道:“你見我三個月日押衣襖上邊,不知和甚人在家中吃酒?”小娘子道:“我和你從小夫妻。你去后,何曾有人和我吃酒!”(《簡帖和尚》)(3)婆子,你把我物事去賣了,如何不把錢來還?(《簡帖和尚》)(4)他見我說孝心之事,他便情愿嫁我,相幫還債。(《雨窗集上董永遇仙傳》)
例(1)中的“我”作主語。例(2)中的“我”作賓語,其中第一個“我”是動詞“見”的賓語,第三個“我”是介詞“和”的賓語。例(3)中的“我”作定語,“我”在《清平山堂話本》作定語時,一般是“領格”。例(4)中的第一個“我”作兼語,是“見”的賓語,“說”的主語。
(二)吾
“吾”同樣可以作主語、賓語、定語,但“吾”在《清平山堂話本》中的使用頻率遠遠低于“我”,甚至在《柳耆卿詩酒玩江樓記》《簡帖和尚》《合同文字記》等作品已完全不使用“吾”。例如:(5)吾見望城西有黑氣起,有妖怪纏人,特來,正是汝家。(《西湖三塔記》)(6)與吾湖中捉那三個怪物來!(《西湖三塔記》)(7)吾侄,此三個妖怪纏汝甚緊。(《西湖三塔記》)
例(5)中的“吾”作主語。例(6)中的“吾”作賓語。例(7)中的“吾”作定語。
在《清平山堂話本》中,第一人稱代詞單數除了“我”和“吾”之外,還有“余”“俺”“朕”和“咱”等,但相較于“我”,出現的次數很少。“俺”共出現了5次(1次單數,4次復數),“余”共出現1次,“朕”共出現9次,“咱”共出現7次(2次單數,3次復數),也都是做主語、賓語和定語。
“俺”用于單數時常作所有格。如例(8),爭奈此人簞瓢屢空,若待媒證求親,俺父親決然不肯。(《風月瑞以亭》)
“咱”應是“自家”的合音,這個字形最早出現在南宋。[2]“咱”用作單數比較普遍。如例(9),揶揄來,若怨咱;朦朧著,便見他。病懨懨害的眼見花;瘦身軀怎禁沒亂殺?(《刎頸鴛鴦會》)
人稱代詞復數詞尾“們”字最初見于唐代,但例證較少,缺乏說服力,一般還是認為“們”字起于宋代,在最初寫作“懣”(滿),后來寫作“瞞”“門”“們”。宋代的第一人稱代詞多了單數與復數的區別,這是第一人稱代詞在漢語史上重要的變化。《清平山堂話本》中的第一人稱代詞復數有我們、咱、俺等。
(一)我們
《清平山堂話本》最常見的第一人稱復數就是“我們”,其語法功能與“我”相同,作主語、賓語、定語和兼語,例如:(10)我們見千見萬,不曾見這樣口快的。(《快嘴李翠蓮記》)(11)既是令弟,請他出來與我們廝見則個。(《楊溫攔路虎傳》)(12)打這廝出去,胡廝纏來認我們!”(《合同文字記》)
(二)俺
一般認為“俺”是“我們”的合音字,出現于宋代。[3]如例(13)你母患腦疽瘡身死,你父得天行時氣而亡,俺夫妻兩口兒備棺木殯葬了,將孩兒如嫡親兒子看養。”(《合同文字記》)
(三)咱
“咱”用作復數一般用在數量詞之前。例如:(14)你去五更頭,等他來時,打死了他,咱兩個永遠做夫妻,卻不是好?(《曹伯明錯勘贓記》)(15)你是男兒我是女,爾自爾來咱是咱。你道我是你媳婦,莫言就是你渾家。(《快嘴李翠蓮記》)
“俺”和“咱”本來是復數的用法,但人們又在“俺”和“咱”后面加上“們”表示復數。到元代出現了“俺們(每)”[4],宋代乃至現代漢語仍在使用“咱們”,可見“們”的類推性讓“俺們、咱們”的“俺、咱”變成了單數。
通過梳理《清平山堂話本》中的第一人稱代詞可得出這樣的結論:17篇宋元作品應屬近代漢語的中期,上承隋唐,下啟明清。[5]其第一人稱代詞的發展變化遵循整個代詞體系的歷史演變規律,也為整個代詞體系的演變規律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清平山堂話本》中的第一人稱代詞經過取舍越來越接近近代漢語。
[1][2][4]蔣紹愚,曹廣順.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32.33.37.
[3]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120.
[5]勾俊濤.《清平山堂話本》宋元作品中的人稱代詞[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8,(10):53.
【責任編輯:王 崇】
H141
A
1673-7725(2016)06-0174-02
2016-04-05
段新穎(1992-),女,陜西西安人,主要從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