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鳳 姜 瑩
(大連理工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4)
?
【語言與文化】
戰爭中語言的交融與發展
——以二戰日本戰犯筆供為例
王丹鳳 姜 瑩
(大連理工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4)
本文以日本戰犯筆供中中文詞匯的使用狀況為研究主線,對《日本侵華戰犯筆供》第二冊筆供原文進行中文詞匯的篩選,利用《新明解國語詞典改訂版》校對、歸類,并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中文詞匯對日語語言的影響以及戰爭背景下中日語言及文化之間的關系問題進行分析。
二戰;日本戰犯筆供;中文詞匯;漢語教育;語言交融
中日同屬漢字文化圈,文字文化淵源頗深,日語中的漢字體系也是在借鑒中文的基礎上融入其自身的語言文化習慣而形成并不斷發展的。嚴格來說,中日語言文化的交融一直都在進行著。所以說,在對戰犯所使用的中文詞匯的研究過程中,中文詞匯的界定是前提。我們將戰犯筆供中出現的中文詞匯限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重點研究在日軍侵華期間其筆供中出現的新的中文詞匯,即日本國內并未出現的中文詞匯。從中加以篩選整理,分析背后的深層原因。
經整理分類發現,中文詞匯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為使用中文漢字書寫的日語詞匯(占全部詞匯的39.7%)。其中部分使用中文漢字書寫的詞匯比重較大,如“機関”書寫為“機關”,“旅団長”書寫為“旅団長”,“沒収”書寫為“沒收”,“命令”書寫為“命令”等。[1]全部使用中文漢字書寫的詞匯比重較小,如戰犯將日語中的“弾圧”書寫為中文字體“彈壓”等。
第二類為完全中文詞匯(占全部詞匯的53.5%),即該詞匯為地道的中文詞匯。此類類詞匯主要集中在軍事專有名詞,如“抗日遊撃隊”“偽軍”等政治色彩比較濃厚的詞語。
第三類為錯別字(占全部詞匯的6.8%),即中文與日文中都未有與之對應的詞匯。如“指道”中文詞匯應為“指導”,日文詞匯應為“指導”。[2]
(一)日語本身具有但用中文漢字書寫的詞匯
1.正式簡明
侵華日軍軍官大都屬于日軍高級知識分子,接受過正統的文化及軍事教育。在軍校甚至接受過專業的漢語教育。因此,在漢語方面具有一定的漢語語言應用能力和一些基礎知識。筆供作為罪行認定的重要證據,對其判決有重要影響,因此在書寫時都會盡量避免錯誤或有歧義的地方。在這種場合下,相對于假名而言,漢字更為正式,且語意簡明,因此筆供中約90%以上都運用漢字來書寫。[3]如此龐大的漢字使用規模使得我們有豐富的資源去篩選查找其中使用的中文詞匯的部分。
2.中日文字本是同源
日語和漢語中許多詞語本身意義相似,寫法相近,這些軍官自身學歷較高,對日語原本當用漢字掌握較熟練的情況下,長期在中國受到中國文化的浸染,對中日相近詞更容易出現混淆。
3.刻意為之
對某些詞匯來說,中日詞匯意義相同,然而中文詞匯的寫法更加簡潔易懂,對一個善于吸取他人長處的民族來說,將此中文詞匯吸收到自己的語言體系中無疑是明智之舉。
4.情報的收集與整理
當時我軍情報主要針對日軍各項犯罪政策進行預警戒備,“虐殺”“彈壓”等類型的詞匯出現頻率較高,日軍對該類情報截取并整理,不知不覺受到漢語書寫習慣的影響,以至于出現混用的情況。[4]
(二)日語本身并不存在的詞匯
第一,有些詞匯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日軍侵華期間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保家衛國,故隨之產生如“抗日部隊”“八路軍”等此類詞語,這類詞匯在二戰之前日本歷史上是從未出現過的。為方便信息交換,避免作戰中信息不對稱導致決策失誤,日本官兵對中國軍隊這些特有的稱謂直接引用,不作修改。
第二,同一事物用詞不同,反映出戰犯對自身罪責的認知程度不同。如長島勤的筆供原文中出現了“偽政権”一詞,日語中有同義并相對美化的詞匯,而長島勤在書寫筆供時卻選取了該中文詞匯而非日語詞匯,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他對該政權并不認同。[5]
(三)錯別字
日本戰犯接受過漢語教育后,將漢語與自身日語的書寫混淆,因此在書寫時或多或少會出現書寫錯誤。
在戰爭中,通過人員和情報流動,被侵略國家與侵略國家雙方都在潛移默化中被對方的語言文化所影響,這種影響是相互性的,從而產生了語言學中的“借詞”現象。在日本侵華戰犯筆供中,相當一部分詞匯直接使用中文詞匯。由于中日文字的特性,使用中文漢字書寫的日文詞匯也被大量使用。這其中有日本主動學習的因素,但也有中日文化同源性這一前提。戰爭對參戰雙方都是一種災難,但不可否認,戰爭也大大促進了兩國之間語言文化方面的溝通交流。正是這種交流,增加了語言的豐富性,使得表意更加貼切完整。
[1]中央檔案館.日本侵華戰犯筆供(第二冊)[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5.1-353.
[2]鄧新華.試論中日漢字語匯的交互影響[J].江漢論壇,2001,(1):8-13.
[3]趙秀玲,李昕禹.俄語中偉大的衛國戰爭先例現象的文化語言學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9):358-359.
[4]王騰.日本侵華戰犯筆供及回憶錄翻譯實踐報告[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3.
[5]郭陽.戰爭與語言發展[J].文學界(理論版),2010,(11):138-139.
【責任編輯:王 崇】
H218
A
1673-7725(2016)06-0206-02
2016-05-05
本文系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日本戰犯筆供中中文詞匯的使用狀況考察”(項目編號:2015101410932)的研究成果。
王丹鳳(1994-),女,河北懷安人,主要從事日語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