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婷婷,侯愛萍
(山東農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
?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評價方法及應用
馬婷婷,侯愛萍
(山東農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
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就是學生通過該課的學習,能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但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且逐漸內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準則,最終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其實效性的評價方法要注重系統性、特殊性、綜合性等原則,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以及SPSS因子分析法,是定量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法,比較適用于評價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評價
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信仰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其教學效果即實效性問題一直是思政課教師廣泛探討而未能解決的問題。
1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及其評價方法的選擇
什么是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簡單來說就是學生通過思政課的學習,能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但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且逐漸內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準則,最終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直接反饋是卷面考試成績,但這并不能充分說明學生思政水平的高低,實效性更多的表現在學生的情感、意志、道德、行為上,涉及一個人從到校園、家庭到社會的成長歷程,應該由師生、家長、單位、公共輿論等共同監督。從根本上說,人的思想境界的提高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人的信仰、理想也要經過漫長的人生考驗,因此,思政課教學實效性評價需要把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把理論傳授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相結合,更要把短期效果和長遠效果綜合考量。它既屬于廣義上的教育評價問題,又具有特殊性和針對性。
有鑒于此,思政課教學實效性評價方法的選擇要注重系統性、特殊性、綜合性等原則,在具備科學性的同時兼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近幾年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學科交叉研究日益興起,越來越多的學者嘗試將統計學、運籌學、管理學的一些科學方法應用到人文學科中。如農丹華《高校黨建績效評價系統的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喬永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績效評價的新方法探析》,尹亮亮《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估體系研究》等文章,都是突破傳統評價方法的有效嘗試,也為評價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提供了參考。
通過一段時期的學術總結和實踐積累,筆者認為有三種方法即:現代綜合評價方法中的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以及SPSS因子分析法,都是定量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法,比較適用于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評估。接下來,筆者嘗試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大體演示三種評價方法的應用過程。
2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應用綜合評價方法的第一步是構建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思政課教學實效性評價對象由多個部分組成:教學主體、客體、教學機構、課程建設、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等,涵蓋多個方面,涉及多個職能部門。但是主要的評價對象有兩個:一是教育者即老師,二是教育對象即學生。因此教學實效性的評價一是針對老師課堂教學的評價,二是針對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評價,而后者應該是占據主導地位的。
在這個指標體系中,首先是針對老師課堂教學的評價,即老師是否具備把握思政教育特點、有效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可以從教學目標、內容、方法、過程、手段、語言等方面設立一級指標及所屬多個二級指標,構建出“教師課堂教學實效性評價指標及標準”,該評價指標既要體現出高校老師的一般評價標準,又要體現思政課教學的特殊性。
其次是針對學生思政狀況的評價。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關鍵看學生能否對教育內容加以認同接受,并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例如,依據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存在知、情、意、行等多重角度,可以設立政治素養、道德法律素質、心理健康、行為規范等一級指標以及所屬多項二級指標,最終建立一個評價指標集合。

指標的選擇應該盡量避免重復性、交叉性以及過于定性化的指標,要趨向具體化、日常化,并盡量選取有數據支撐可測性強的指標,例如在政治素養的培養方面,怎么才算有正確的政治方向、關心國家時事?這就需要院校積極配合,鼓勵學生自發組織或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課堂、社會實踐活動,如時事討論會、專題小講座、黨史展覽及一些公益活動等,根據學生表現作出統一標準化的數據統計。建立好評價指標體系之后,接下來就是運用合適的評價方法加以運算。
3三種適用的評價方法
3.1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HP)是美國運籌學家T.L.Satty提出的一種把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多準則決策方法。下面以教師課堂教學實效性評價為例簡單演示該方法的使用過程。
3.1.1構造判斷矩陣
確立“教師課堂教學實效性評價指標及標準”之后,首先面臨的就是指標權重問題,以往計算權重的方法如問卷調查法、隨機訪談法等往往過于主觀隨意,缺少科學性和客觀性,層次分析法能重點解決權重分配問題。首先構造一個兩兩比較的判斷矩陣: C=(Cij)n×n。判斷矩陣的標度及其含義賦值:1、3、5、7、9、1/3、1/5、1/7、1/9等。
3.1.2分析權重
其次,以發函等方式請教多為教育學領域專家,對評價指標給出重要性等級的標度,
3.1.3合成運算
得到指標權重之后,通過問卷、隨訪、聽課等方式對某老師進行打分評價,將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各個指標的分值,即Y=(y1,y2,……y9)T,運算R=W*Y,最終得到某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結果。同樣的方法也可以應用到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評價中。
3.2模糊綜合評判法
有學者曾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體系應遵循教師教學技能差異和學生的思想品德狀況的潛隱性和思想品德發展水平和界限的模糊性特點,運用模糊數學的原理和方法,對一些評價指標進行模糊量化處理。”[1]這種觀點一語中的,指明了思政課實效性評價的模糊性特點。確實,思政課實效性的評價無法做到完全的定量分析,肯定要和定性分析結合起來,模糊綜合評判法就是一種把定性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模糊數學方法。
模糊綜合評判法(FCE)是“以模糊數學為基礎,應用模糊關系合成的原理,將一些邊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從多個因素對被評價事物隸屬等級狀況進行綜合性評價的一種方法。”[2]34它專門針對不確定性的概念和認知進行判斷和認定,評價結果不是絕對的肯定或否定,而是通過對其隸屬等級進行綜合性評價,從而使得模糊的概念清晰化。下面,以評價某位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為例演示該方法的使用過程。
3.2.1確定指標評語集
首先,用適當的方法計算權重(推薦層次分析法),然后,取本評估模型所定義的評語集V={ V1優、V2良、V3及格、V4差}四個檔次。評價等級也可以選擇其他方式,比如{優、良、中、及格、不及格}或{好、較好、一般、差}等,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3.2.2確定模糊綜合判斷矩陣
由輔導員1人、班主任1人、學生會和班團干部8人、普通學生10人組成20人評估團,對某位學生的政治素養、道德法律素質、心理健康、行為規范等方面進行評價。在具體操作中可根據實際需要加以變通,例如調整評估團成員,加上學生家長、實習單位領導等。然后將評價結果換算為隸屬度數值。
3.2.3模糊綜合評判,進行矩陣合成運算
根據模糊評判理論,用加權和的方法進行合成運算:評判結果=指標權重°評價隸屬度,以某位同學的最終評判結果為例:B=A°R=(優0.044,良0.361,及格0.460,差0.135)。
其中0.460一項數值最大,按照最大隸屬度原則隸屬于“及格”,因此,該名同學思想政治狀況評語為“及格”。如果需要得出具體的分值方便排序,可以對評語集合賦值V={優95,良80,及格60,差50},再算一次廣義上的加權和,則該生得分:0.044*95+0.361*80+0.460*60+0.135*50=67分。用這種評價方法擴展到對學院、全校進行抽樣調查,就可以大體看出該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3.3SPSS因子分析法
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會碰到指標數量較多的情況,指標之間還可能存在相關性,造成一定程度的數據重疊,這樣在征集反饋信息的時候就會消耗大量的時間精力,因此有時候需要把多個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找出共性因子,削減變量個數,減少計算量,這就應用到SPSS因子分析方法。該方法由英國心理學家C.E.斯皮爾曼提出,是一個從變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統計方法。

4結語
綜上所述,層次分析法可以避免權重評價中的主觀隨意性,科學準確地確立了指標權重,盡量避免了評估過程中的主觀成分,多用于指標權重分析。模糊評判法利用數學運算把主觀成分加以定性分析,結構嚴謹,比傳統方法更加科學客觀。SPSS因子分析法在大量收集分析數據的基礎上運算,評價具有全面有效性,但是也需要很多前期數據整理工作。以上幾種方法各有優缺,但操作性強,計算過程完全依賴計算機軟件完成,都是方便快捷的實用方法。
此外,思政課教學實效性評價和教育測量學也密切相關,教育測量學中的積分測評法、品德情境測評法、OSL品德測評法、FRC品德測評法[4]282-284等也是計算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方法,可以適當變通應用到思政課教學實效性評價當中。
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強調指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要“準確把握師生思想狀況,創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不斷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希望我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積極探索,不斷驗證,反復檢測,在切實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同時,又能運用正確有效的評估方法進行科學評價。
參考文獻:
[1] 李斌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體系的特點及其相關理論依據和原則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2):68-72.
[2] 杜棟,龐慶華,吳炎.現代綜合評價方法與案例精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 薛薇.統計分析方法及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
[4] 黃光揚.教育測量與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校對朱正余)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5884(2016)02-0138-03
作者簡介:馬婷婷 (1982-),女,山東淄博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基金項目:山東省委高校工委課題(14SDGXSZKKG13);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課題(15SC109)
收稿日期:20150703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