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云忠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歌鑒賞是高考語文大舞臺的傳統保留“節目”。古代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修辭手法,思想感情,語言品味是常考內容。詩雖然是抒情的,但解答詩歌鑒賞題卻是理性的,有規律和技巧可循。
NO.1古代詩歌的人物形象
1.1人物塑造方法
(1)細節刻畫法。(2)烘托渲染法。(3)對比襯托法。(4)比興牽引法。(5)抒情寄托法。
1.2答題步驟
(1)分析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等。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身份)。(2)分析人物所處的環境,包括時間、地點、周圍景物等。(3)分析詩中出現的具體景物的含義,理解這些物象所承載的思想感情。結合詩句分析人物性格(結合表達技巧)(展開)。(4)知人論世,要了解相關背景資料,體會形象表現出的意義(情感)。
1.3典型例題
尋陸鴻漸不遇
皎然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叩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問:詩中的陸鴻漸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
答:詩中陸鴻漸是一個寄情山水、不以塵事為念的高人逸士的形象。通過前四句對幽僻、高雅的隱居之地的景物描寫,間接表現了陸鴻漸的高潔不俗。通過最后兩句西鄰對陸鴻漸行蹤的敘述,側面烘托了陸鴻漸的瀟灑疏放。
1.4知識積累之常用人物術語
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心憂天下、憂國憂民、寄情山水、歸隱田園、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矢志報國、慷慨憤世、友人送別、思念故鄉、獻身邊塞、反對征伐、愛恨隋長、建功立業、憫農冷農、熱愛山川、哀嘆昔盛今衰。
N0.2古代詩歌的修辭手法
2.1修辭手法的作用效果
(1)比喻化平淡為神奇,深奧為淺顯,抽象為具體,使詩歌所捕繪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動。
(2)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
(3)比擬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4)夸張提示本質,給人以啟示;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
(5)對偶有音樂美,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反問加強語氣。
(7)設問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8)雙關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蘊藉。
2.2設問示例
(1)這首詩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2)這首詩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作用。
(3)試結合詩的內容,分析詩人是如何使用XX這一修辭手法的?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3答題步驟
先答出具體運用的某修辭手法,再答該修辭的作用術語+詩句內容,最后點出運用該修辭所表達的詩人的情感。
2.4典型例題
移家別湖卜亭
戎昱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
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問:詩人采用什么樣的表現手法來表達他對湖上亭依戀難舍的深情?試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答:詩人采用擬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識”“欲別”等一系列擬人化動詞,賦予柳條藤蔓、黃鶯以人的情感,生動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達了對湖上亭的深情。
N0.3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
3.1表達技巧分類
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采取的表現手法。既可以包括各種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藝術構思上的巧妙之處。對表達技巧的鑒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或藝術構思,分析其本身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3.2分類例解
(1)樂(哀)景哀(樂)情
謝亭送別
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上聯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2)比喻、象征、夸張等
石灰吟
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本詩運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詠物言志。表面上寫石灰,實際上寫人、寫自己。將物性與人格巧妙地融為一體,形象地表達了自己以石灰為榜樣的高尚情操。
(3)虛實結合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前兩句是實,后兩句是虛。
(4)議論開篇(結局)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試題。
蝶戀花·出塞
納蘭性德
今古河山無定拒,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問:這首詞開篇有何特點?
答:總領全詞,點明主旨;議論開篇,奠定感情基調。
3.3詩歌技巧題解答技巧
(1)設問方式梳理
①詩中運用了哪種表達技巧(表現手法)?請結合詩句分析。②請賞析這首詩的表達技巧(藝術手法、表現手法)。③詩人是如何抒發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④某聯在景物捕寫上有什么特點?請從某手法的角度賞析某聯。
(2)基本答題步驟
第一步:準確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或何種技巧。第二步:結合詩句說說這個手法的內容。第三步:指出運用該手法的作用(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傳達了怎樣的旨趣,產生了怎樣的效果等)。
(3)方法總結及運用示范
答好表達技巧題需要注意:①注意審題,看清題干要求。②熟記常見的表達技巧術語。③掌握常見表達技巧的特點及效果。④熟悉基本的答題步驟,注意貼近詩句分析。
N0.4古代詩歌中的重點字詞
4.1試題類型
詩歌的詞語考查是鑒賞古代詩歌的語言考查的內容之一,其形式主要是主觀題,具體命題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煉字煉詞。品析詩歌中在表情達意上最貼切、最富有表現力的字詞。如2015年高考湖北卷古代詩歌鑒賞題“簡要分析第三聯中‘荒“瘦二字的妙處”,考查的就是煉字的鑒賞。(2)賞析“詩眼”。詩眼是指一首詩歌內容的凝聚點,常常是詩歌中最精練傳神的詞語,是全詩中最能點明詩歌主旨、最傳神、最凝練的字。
題型變體有以下這些:把某某字改為某某字好不好?為什么?這首詩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某字歷來為人所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4.2重要詞語
詩歌重點詞:
動詞:富有動態,生動形象。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形容詞:體現意象特點,營造意境,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數詞:突出,強調。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詩歌要特別注意的詞還有:疊詞,顏色詞(表顏色的詞)等。
疊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作用:增強語言的韻律或是起強調作用。
顏色詞(表顏色的詞):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作用:一般表現心情,增強捕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而且由點到線,向著無限的空間延伸,畫面靜中有動,富有鮮明的立體節奏感。
4.3典型例題
詩中的“系”用得準確傳神,請簡要分析。
移家別湖卜亭
戎昱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
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答題步驟】(1)釋義、明手法。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或指出這個字特殊的語法現象或修辭手法,如詞類活用、擬人、通感、化靜為動、一語雙關等;(2)描述。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捕述景象;(3)情感。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參考答案】“系”字有系住、拴住的意思,詩中的“系”字采用擬人化的表現手法,捕繪了一幅修長柔軟的柳條藤蔓,好像要牽扯住主人,不讓主人離去的動人景象。一個“系”字,飽含了詩人移家前,對湖上亭一草一木的依依惜別之情。
NO.5古代詩歌的思想感情
5.1情感類型
中國古代詩歌一般是抒情為主,即抒發某種情感,表達某種思想,常見類型如下表。
5.2把握情感
把握原則。(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創作風格,有助于對其作品內容進行理解和把握。(2)適當了解某個時代的風貌,同樣有助于準確把握這個時代的文學作品。比如,唐代國力強盛,他們的詩,尤其是邊塞詩,雖有塞外環境的惡劣,也有對故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敵愾的憤慨,保家衛國的決心,因而格調高亢,情緒激蕩。而宋代則大不相同,積貧積弱、國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沒有了大唐的氣象,在知識分子的筆下,豪邁之氣少了,悲涼之氣多了,雄偉氣魄少了,家國之愁多了。(3)許多古代詩詞的前面都有一個不長的“序”或其后面有注釋,它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也是至關重要的,不能忽視。(4)大多數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單一的,其中可能交織著許許多多復雜的情感。另外,一個作家的整體創作趨向和風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個別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棄疾等,都有其固有風格之外的創作。
5.3答題思路
第一步:準確理解內容,確定詩歌題材。結合詩歌的題目、作者、背景、注釋、意象、煉字、情點、題干等去讀。第二步:有理有據分析,情感術語闡釋。通過什么內容+抒發(寄寓/流露)什么情感。結合詩歌的意象意境、表達技巧、關鍵語句等去分析隋感。
5.4典型例題
閱讀白居易的《村夜》詩,分析這首詩表達詩人怎樣的思想情緒?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答題步驟】第一步,找出詩中所描寫的主要景物,“霜草蒼蒼”“蟲切切”“月明蕎麥”“花如雪”。第二步,仔細審視這些景物所體現的特點,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景傳情。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體現人物心態的詞語,如“行人絕”“獨出門”等,尤其從“獨出門”可以發現詩人情感上有一個轉變過程。表現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蒼蒼”和“花如雪”,兩種景象截然不同。
【參考答案】這首詩抒發詩人由原先的孤獨寂寞,到獨出門后去排遣煩悶,看到了明麗景色而感到特別喜悅的感情變化。詩歌的最高價值:一枝一葉總關情
“詩言志,文傳情”,任何一篇文學作品,都會傳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理解文學作品的思想感情,是閱讀文學作品的終極目的。所以高考把分析作者在詩歌中表現的思想傾向和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作為重點考查對象,且每年必考。
把握景與情的關系。詩,不過“情景兩端”。古詩歌,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形成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的情感總是通過一定的形象,營造某種意境來表達的。因此,在閱讀古詩時,要找出詩中所描寫的主要景物,仔細審視這些景物所體現的特點,根據畫面的色調,來體味其情感。詩歌以景傳情,情景交融,一般情況下,樂景寫樂情,哀景寫衷情,但有時也用反襯的手法,以樂景襯哀情或以哀景襯樂情。
學會體察及捕捉詩歌中作者的情感。古代的士人總是“在路上”,求學、求仕、立功疆場是他們的生活軌跡。古代的士人“被貶”是“常態”,被貶以后總是心有戚戚焉。古人非常看重友情,將友情視為生命的一部分,詩作總有面對生命中難以避免的離別。由于古代士人總是在路上,家中的妻子(“心上人”)便獨守空房。一個偉大的詩人總是和著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詩人借懷古使人知今。詩人的心都是敏感的,所以觸景生情、即景抒懷是常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