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典
【摘 要】本文以黎族服飾文化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特征分析,對其在舞蹈表演中的應用展開研究,為更好的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作出努力。
【關鍵詞】黎族服飾文化;舞蹈表演;應用
中圖分類號:J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124-01
一、黎族服飾文化分析
服飾文化作為黎族文化的重要構成,在黎族的生產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黎族五個支系都有其特有的服飾文化,由于服飾的主要設計者為女性且男女的勞務分工存在差異,所以黎族服飾文化主要表現在女性服飾方面,其共同構成了黎族服飾文化。
(一)俸黎服飾文化。此支系婦女服飾由對襟上衣和筒裙構成,上身結構的區域差異主要表現在或采用直領、前后襟不對稱結構,衣服邊緣繡花設計;或采用圓領前后襟對稱設計,在衣服邊緣鑲嵌藍色或綠色結構;而下體結構雖然都采用頭、腰、身、腳四個命名的筒布連接設計且筒裙的上下結構也完全一致,但在長短是否過膝方面不同的地區存在差異;此支系男士服飾基本統一為麻衣和三角包布的結合。
(二)杞黎服飾文化。此支系婦女服飾為圓領或直領對襟無紐上衣和筒裙,上衣前胸或有銅錢大小的金屬鈕扣裝飾,或佩戴菱形抹胸;筒裙或不及膝,或為長裙,或色彩鮮艷,或單純采用橫條紋;男士服飾以對襟開胸無紐上衣和“吊蟾裙”為主。
(三)潤黎服飾文化。此支系婦女服飾為上衣和筒裙結構,上衣為貫頭式,兩側配有圖案,甚至出現流蘇、貝殼等服飾裝飾,筒裙設計以短和窄為特色,通常長度在主人小腹和膝蓋以上幾寸為標準,在制作的過程中通常增加羽絨等裝飾品;男士服飾與俸黎相同。
(四)美孚黎服飾文化。此支系男士和服女的上衣均為窄袖開胸無紐扣設計,但在衣服的上下左右均要鑲嵌紅或棕色布條,領后裝飾方布,女士筒裙以寬長著稱,長度通常要達到腳面,在設計中追求色彩的典雅,材料多為纈染花布,男士下身結構通常為短褲,但在設計中通常左右開叉且以黑色為主。
除上述支系外,賽黎服飾文化現已基本被漢化。
二、黎族服飾文化在舞蹈表演中的應用
(一)色彩應用。色彩是舞蹈表演服飾設計中必然要考慮的因素,而黎族服飾文化中將每種色彩都賦予了與人類情感相匹配的象征意義,例如其認為黑色是最高貴的顏色,象征著莊嚴、吉祥,能夠抵抗所有的厄運;紅色象征著人類自身不可侵犯的尊嚴;白色象征人類內心最寶貴的純真等。人們在推廣黎族文化的過程中發現,將黎族服飾中的色彩文化應用于舞蹈表演中可以使觀眾在觀看舞蹈的同時更了解黎族文化,并提升舞蹈表演的美感。例如《高山流水》舞蹈表演中,為烘托黎族盛大節日“三月三”在黎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可以將黎族各支系的服飾色彩文化應用到表演者的服裝、舞臺的燈光等方面,在舞臺調度的作用下,觀眾既可以感受到舞蹈表演的氛圍,又可以更加直觀的接觸黎族服飾文化,使舞蹈動作的銜接在觀眾的理解過程中更加流暢,使舞蹈表演和服飾文化相得益彰。
(二)造型應用。黎族服飾在造型設計中比較注重裁片分割、上下結構的協調以及裝飾物品注重整體效果的特點,將其應用于舞蹈表演中既不會對舞蹈表演者的動作產生限制,而且使舞蹈表演者的造型更加豐富。例如黎族舞蹈《阿壽婆》,阿壽婆在出場時雖然服飾造型沒有較大的特色,但她耳環造型卻與其他表演者不同,其佩戴的耳環最長,這與黎族文化中女子在每增長一周歲的同時要加戴一個耳環的服飾搭配文化相對應,這種長壽的寓意與“阿壽婆”的主題相輝映,使舞蹈表演通過造型得到豐富,表演者的造型真實反映黎族人民的生活,更容易使觀眾走進舞蹈表演者所塑造的氛圍,更有利于黎族舞蹈特色的展現。
(三)圖案應用。由于黎族服飾工藝中紡、織、染、繡都具有一定的造詣,所以服飾圖案對黎族生活、情感各方面的展示作用相對部分少數民族更加明顯,通過對黎族服飾圖案的觀察可以發現其大部分都是通過線條或簡單的圖形元素構造出人物、動物、植物、幾何等紋理,并通過對紋理的布置,體現出黎族特有的物質或精神文化,將其應用于舞蹈表演中,可以強化舞蹈效果,使黎族舞蹈表演的形式從肢體范圍實現突破,給觀眾應接不暇、精彩不斷的感覺。例如《織筒裙》舞蹈表演中,為觀賞者打造出了一副黎族婦女在設計織筒裙的畫面,使觀賞者感受到黎族人們生活與自然的和諧,最后表演者身著富有黎族服飾圖案的服飾出現,觀賞者在欣賞服飾所創造的美的同時,更加直觀的感受到黎族婦女的智慧,感受到黎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舞蹈的主題得到升華。
三、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黎族服飾文化憑借其獨特性和美感已經被人們所接受,將黎族服飾文化應用到舞蹈表演中,不僅可以使舞蹈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而且感染力得到提升,塑造的美感更加全面,更能體現出黎族文化的內涵。
參考文獻:
[1]曹春楠.海南黎族和臺灣高山族服飾圖案藝術比較研究[D].海口:海南師范大學,2011.
[2]高穎.海南潤方言黎族服飾“龍”紋解析及創新設計應用研究[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12.
[3]潘姝雯.海南黎族服裝研究及設計實踐[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