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飛躍
轎車在冀南平原上喘著粗氣,駛往目的地黃粱夢。成全我此行的是《散文百家》原主編李景森先生,他家住在與邯鄲山水相鄰的邢臺,算得上半個東道主。時值槐花怒放將過未過的季節,掛滿枝頭的白花澄清我的心池。
黃粱夢是唐人沈既濟小說《枕中記》里的故事,雖夠不上家喻戶曉,但知名度還是挺高的。為附會這個傳奇而建的人文景觀,就坐落在邯鄲城北十公里處的黃粱夢村。
揣著舊聞新知來到黃粱夢。山門臺階下,立有一塊“黃粱夢呂仙祠”石碑。當我第一眼看到它時,立即意識到,這里不是單純的神話陳跡,它應該還是一處宗教場所。
跨檻入院,刻有“蓬萊仙境”字樣的照壁首先把我吸引。傳說呂洞賓寫了前面三個字擲筆而去,后由乾隆皇帝續寫末字補齊。四個大字雖寫得龍飛鳳舞,何為仙風,何為道骨,我一臉茫然,倒是那個“仙”字讓我若有所思,難道簡體“仙”字真的由呂仙擬定?我故作無事一樣地抿嘴竊笑,挪步款款離去。
從丹門循序漸進,過蓮池八角亭、鐘離殿、呂祖殿,形制大都保存明清的建筑特色。盧生祠僅是一間小房,孤立于中軸線的末端,與其他建筑物相比,顯得形瘦影薄。營造者不知何故,把神仙道觀蓋得高大巍峨,卻把盧生祠起得如此寒酸,似有喧賓奪主之嫌。盧生祠小是小些,但謝冰巖所撰的對聯卻頗為耐讀:
睡至二三更時凡功名都成幻境
想到一百年后無少長俱是古人
周遭,立有許多與“夢”有關的碑刻,其中最有分量的當屬北宋大詩人王安石詠黃粱夢的詩作。
祠內雕有盧生的巖石睡像,頭西腳東,側身而眠,雙腿微曲。粉墻上全景式繪有盧生在夢中娶妻生子升官發財和醒后看破官場的過程,由這個故事而衍生的成語典故——“黃粱美夢”“一枕黃粱”“邯鄲夢”,留給后人的啟迪是無窮無盡的。我很納悶,既然盧生早已夢醒,為何仍然被人揪住辮子不放,仍然雕著他的睡像?如果換成盧生挽袖躬耕的造型,也許更有警策后人的作用。
在占地二十余畝的院子里徜徉,不時可見奇詭的假山、蕩漾的湖水,還有裊裊的青煙。在這座兼有北方道觀之幽靜和江南園林之清麗風格的庭院里,我頗為意外地看到為迎接慈禧和光緒路過邯鄲而興建的行宮。
據史乘記載:“光緒二十七年冬,帝奉太后自西安回鑾,駐蹕邯鄲。”慈禧一生喜弄權術,揮霍無度,把個大清江山糊弄成列強的刀俎之肉,皇室成員也淪為喪家之犬。逃難返京途中入住黃粱夢,這對于一生醉生夢死的慈禧無疑是絕妙的諷刺。當她面對前朝盧生,心里不知會有一種怎樣的滋味?
更令我意外的是,這里也有天后殿。她與財神、倉頡等33尊道教神祇被分別供奉在民俗神宮的建筑群里。天后誕生于我的家鄉福建,向來被世人視為航海保護神,想不到在燕趙大地也受到崇拜。媽祖的信仰是不受地域限制的,信然!
有的景點,游人過而即忘,原因在于沒有個性。而黃粱夢就不同了,它不僅在全國獨一無二的盧生祠畔掛起夢文化研究會的牌子,并且用壁畫形式逼真地再現諸如《南柯夢》《牡丹亭》《莊周夢蝶》等著名夢故事,這些流傳已久的神話寓意非常深刻:或寄托前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或規誡人們處世應該正視現實。可以說,黃粱夢呂仙祠,不僅適宜游人觀光賞景,也是汲取知識、凈化塵念的好去處。
游人三五成群在庭院里走動,腳步是那么輕快和輕松。在游人中,重乞黃粱美夢者,或許有,但不會很多,更多的人卻是以盧生為鑒而來,看完之后,或惋惜,或徹悟,帶著到此一游的滿足,欣然而歸。
? ? ? (摘自《泉州晚報》)
【品讀】
這是一篇游記,文中多次運用了插敘手法。第二段開頭插入了黃粱夢的由來,說明“黃粱夢是唐人沈既濟小說《枕中記》里的故事”;第四段敘寫“刻有‘蓬萊仙境字樣的照壁”時,又穿插了呂洞賓題字的傳說;當作者“意外地看到為迎接慈禧和光緒路過邯鄲而興建的行宮”后,又穿插了一段歷史,并闡發議論;看到天后殿時,又補充說明媽祖的誕生地,等等。這些知識性的穿插既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又增長了讀者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