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學管理學院 李愷寧
?
存款保險制度對金融業的影響
貴州大學管理學院 李愷寧
摘 要: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必然激發金融體系中的各類潛在風險的暴露,而維護金融體系穩定,更需要加強對存款者利益的維護。當前,經濟結構處于轉型的關鍵期,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對于化解金融系統風險,維護廣大儲戶的利益,促進社會經濟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本文將從存款保險制度的內涵及發展歷程入手,在對金融業利弊分析的基礎上,運用對比分析法來探討存款保險制度在加快金融體制改革中的積極作用,并對推進利率市場化,激發金融服務主體創新性上展開深入研究。
關鍵詞:存款保險制度 新常態 金融改革 風險管控 影響分析
當前,我國經濟總體趨勢進入增速換擋的轉型關鍵期,面對新常態下的市場經濟秩序,在推進金融體制改革深化進程中,面對金融自由化、全球化趨勢的新情況、新問題,對我國金融機構,乃至金融市場格局都會帶來重大影響。存款保險制度作為對存款人權益保護的重要內容,一方面有助于促進金融產品的創新,另一方面有助于從金融秩序穩定上創造良好環境。具體而言,存款保險制度在金融改革中的實施,對于保護儲戶利益、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化解金融風險等方面意義深遠。
存款保險制度作為金融體系內部設立的保險機構,主要通過向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收繳保險費,來構建存款保險準備金,防范存款人遭遇風險時獲得財務救援的一種制度性安排。金融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在推進金融體系改革過程中,必然需要從國家經濟發展總體環境中來發揮政府和市場的綜合調控,以保障金融體系的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
隨著金融業國際化、自由化趨勢的發展,對于金融系統本身潛在的不確定因素往往成為金融系統的風險,給金融體系帶來影響。如商業銀行因信用問題而帶來的不穩定性、借款人因自身特征而帶來的內在不穩定性。嚴格來說,金融風險是存在的,而對于維護和改善金融環境,必然需要從制度上來加以約束和管控。
自1924年捷克斯洛伐克成立“全國信用和存款保險制度”之后,很多國家紛紛成立各自的存款保險制度,以加強對儲戶權益和金融風險的有效應對。當前,對于世界主要經濟體國家,都建立了本國存款保險制度。如美國政府明確提出強制性投保方式,保險費率為0~0.27%之間,最高賠償限額為25萬美元;日本也由國家和相關金融機構以強制方式對儲戶進行投保,保險費率為0.08%~0.11%,最高賠償限額為1000萬日元。
從中可見,對于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美國主要以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對商業銀行進行強制性投保,保險費率較高,相應的賠償限額也較高。與之不同的是,德國存款保險制度是由政府和私人共同成立,以自由方式來進行投保,對于維護儲戶利益,加強金融風險管控上具有較強的市場化水平。同樣,日本在存款保險制度實施上與德國具有相似性,但在投保方式選擇上有所差異。2015年4月1日,國務院頒布《存款保險條例》,并于2015年5月1日實施,從而標志著我國存款保險制度正式實施。
存款保險制度本身具有雙面性,在對儲戶利益保護上具有較強的保障功能,但同時,由于制度的確立,也會誘發制度下的金融道德風險,不利于金融風險的管控與協調。
2.1存款保險制度的積極作用
從存款保險制度的積極作用來看,其主要表現在三點:
一是有助于增強各商業銀行的信用體系,保障廣大儲戶的合法權益。從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內容來看,存款保險制度是為了改善金融系統的不確定性因素,特別是在商業銀行作為金融資源配置主體上,因其自身的負債或信用問題而帶來的連鎖性風險,借助于存款保險制度來加大對商業銀行信用危機的監督,減少對金融市場秩序的破壞。特別是對于我國金融機構,由于轉制改革下的商業銀行,在制度建設上不完善、在資產負債結構上存在風險,而推進存款保險制度,正是基于對商業銀行信用體系的強化來減少破產風險。
二是強化風險意識,提升公眾對傳統投資的認知水平。在我國金融體系中,傳統投資渠道相對單一,公眾投資風險意識薄弱,面對新經濟常態下的金融環境,商業銀行儲蓄存款已經成為公眾投資的首選,而在金融國際化、自由化趨勢下,因商業銀行內外環境因素的變化而帶來的發展風險,對儲戶來說是客觀存在的。盡管國家商業銀行一直由國家財政來進行把控,使得公眾對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認識不夠,而存款保險制度的出臺,讓公眾能夠從風險意識提升上,審慎對待資本投資。
三是完善金融風險管控體系,增強商業銀行的風險防范能力。通過對國外金融機構風險防控機制的研究,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一方面從商業銀行自身經營風險上進行明確。另一方面讓投保金融機構獲得國家、行業、企業等多方面的監督,更有利于化解和減少金融風險。同時,存款保險制度進一步強化了央行的監管力度,可以從商業銀行的財務狀況和經營中進行常態化監管,并對于可能存在的風險,通過存款保險機構來進行警示,優化央行的監管效率。
2.2存款保險制度的不利影響
從制度的建立和實施,對于存款保險制度本身容易誘發道德風險,其不足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儲戶作為存款的主體,也是存款保險的被保險人,在追求高額利息的同時,會放松風險意識,特別是在獲悉銀行破產能夠得到賠償限額,對于某些投機儲戶,將以利息高低來確立存款機構,而忽視了商業銀行自身的經營風險。由此帶來的直接危害是導致銀行間的競爭更趨激烈,對利率的控制與市場化發展帶來影響,特別是在存款保險制度背景下,很可能出現為爭奪儲戶而開展“利率大戰”,對商業銀行的正常運營帶來潛在風險。二是對于商業銀行本身,由于存款保險制度的明確規定,在利潤回報下商業銀行容易產生投機行為。特別是對于利率杠桿下的儲戶投機心理的蔓延,商業銀行也會為獲取競爭優勢而不顧金融風險。事實上,即便沒有儲戶參與利率偏好行為,對于商業銀行自身的逐利性目標,也可能因追求利潤而不顧經營風險。由此帶來的商業銀行過度投機的風險,將直接危及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定運轉,也會帶來金融機構更大的破產危機。
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對于全面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尤其是對于推進金融體系的穩定、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3.1推進利率市場化發展
存款保險制度從關注存款人權益上,進一步拓寬了存款利率市場化范圍,尤其是在當前經濟轉型的新常態下,為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奠定了基礎,也明確了方向。金融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主線,對于社會穩定關系重大。通過近三十年的改革實踐,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體系的影響也是存在的,而更多的是從國際金融危機中獲得金融改革的警示。如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6年日本阪和銀行倒閉、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等,都從金融風險的現實性和金融理論的邏輯性上為我國金融系統的構建提供了改進思路。
同時,存款保險制度作為對儲戶利益的保護舉措,一方面降低了金融機構自身的風險概率;另一方面增強了我國公眾對金融風險的全面認識,加速了利率市場化進程,也為全面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創造了條件。盡管在短期內,我國經濟總需求相對穩定,對于銀行業間的競爭,主要從利率市場化水平上來反映,各商業銀行及金融機構在互聯網金融影響下,面對多方的同業競爭,其負債成本也在不斷上升,加重了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同時,在風險管控上,商業銀行利用存款保險制度,從資產和具體業務上來改進風險管控模式,提升高收益率資產的比重,降低利率變化對短期內商業銀行的影響。從長期發展來看,對于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更能夠推進利率市場化發展,特別是從風險定價體系的完善上,增強商業銀行的競爭環境,促進金融體系的合理化并購重組。
3.2增強金融主體的積極性
從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到商業銀行之間競爭的加劇,一方面是制度刺激下傳統商業銀行面對新的經濟新常態,從自身主體地位上推進了轉型發展動力。另一方面打破了傳統商業銀行利潤壟斷的局面,優化了金融市場環境。如2015 年A股投資迎來利好勢頭,多與存款風險制度與金融機構風險管控有關。由于存款保險制度能夠從兩方面來刺激金融機構的轉型進程:一是優化投資者的投資思維,對于資金投資和配置更趨分散性;如各類金融理財產品、信托產品、股票等助推了金融投資分散化。二是轉變金融機構的國家信用支撐方式,金融機構獲得了更大的風險與利潤競爭壓力,促進了金融機構的自主性和競爭合理性,如信貸機構對金融產品的創新,提升了各商業銀行的信用競爭壓力,更有利于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3.3對金融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行為的刺激
存款保險制度的明確實施,對于廣大儲戶以及商業銀行來說,都可能因為對逐利性和利率的過度看重而出現道德風險,扭曲和加劇金融業正常的供需平衡。事實上,對于存款保險制度本身,在實施中對金融市場的改善是利大于弊的,特別是在儲戶存款理念上,對于潛在的風險可能性雖然存在,但不足以造成金融服務供給與需求的扭曲。相反,存款保險制度更能夠增強商業銀行對自身金融創新和金融服務的責任心,為廣大儲戶提供充分的理性投資和判斷環境。
參考文獻
[1] 劉曉華.我國存款保險制度的構建研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4(22).
[2] 王曉博,劉偉,辛飛飛.存款保險制度對商業銀行道德風險影響的實證研究[J].管理科學,2015(05).
[3] 李志強,尹鋒林.我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功能定位與制度構架[J].前沿,2011(19).
[4] 王保慶.存款保險制度對金融業的影響及我國存款保險制度的路徑選擇[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1(07).
[5] 盧文華,段鴻濟.存款保險制度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基于國際比較視角[J].征信,2015(04).
作者簡介:李愷寧(1991-),男,漢族,浙江溫州市人,碩士,貴州大學管理學院,主要從事金融存款保險制度方面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F8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1(b)-0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