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松海
?
吟石詠礦有神韻——讀《中國古代吟石詠礦詩選》
◎賈松海

古代石里有洞天,詩詞歌賦呈眼前。
今朝盛世年景好,吟石詠礦出新篇。
散發著墨香的《中國古代吟石詠礦詩選》,如一桌豐盛的地礦文化大餐,擺在我的案頭,讓我忍不住大快朵頤。
人類歷史就是礦的利用史,也是逐漸認識自然、開發自然的歷史。一切人類文化、文明都是從“石”開始的,古代文人、雅士看到了礦石帶給人類的福音,對“石”“礦”情有獨鐘,不免發出感嘆并詠物寄情,留下了豐富的詩篇。但以詩歌形式描述、贊頌石、礦的專著卻沒有,其內容都是賦存于不同的詩詞歌賦和歷史文獻里。
《詩經》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約500多年的305篇詩歌,有很多篇都是吟石之作,或描寫男女互相愛慕寄情于石或玉的情景。如,《著》(《詩經·齊風》)、《木瓜》(《詩經·衛風》)等。戰國時期的著名詩人都把祭天地活動的玉石描寫得真切、細膩。屈原在《九歌·東皇太一》中寫道:“……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瑯。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漢代張衡的《四愁詩》把尖銳政治內容通過美妙情詩表達出來,“……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紛紛。側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路遠莫致倚增嘆,何為懷憂心煩惋?”
《詩經》采用古韻唱詩離我們較遠,用現代發音讀起來不太押韻,但是詩的思想意識卻與我們相近,參考注釋、簡析能夠很快理解意思。更有唐、宋、金、元、明、清的詩詞歌賦,把“石”“礦”寫得貼切、耐人尋味。最膾炙人口的詩歌當數唐詩,每每讀來總是韻味十足,朗朗上口。唐代白居易的《太湖石》云:“煙翠三秋色,波濤萬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斷碧云根。風氣通巖穴,苔文護洞門。三峰具體小,應是華山孫。”詩人對太湖石的刻畫入木三分,顯示了獨到的眼光和想象力。唐代盧仝的《白鷺鷥》云:“刻成片玉白鷺鷥,欲捉纖麟心自急。翹足沙頭不得時,傍人不知謂閑立。”描寫的玉雕白鷺鷥形象可愛,深蘊著個人懷才不遇、等待報效國家的急切心情。而明代于謙在17歲時創作的《石灰吟》更是傳世名篇:“千錘萬鑿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完整地再現了當時石灰巖的開采、焚燒及應用的全過程。特別耐人尋味的是,該詩通過詠物而言志,明寫石灰,實述個人品德,意涵深遠。
上下五千年,在悠久的五千年華夏文明史中,無數杰出的詩人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優美詩篇,而其中涉及石頭、礦產題材的詩歌只是星星點點,但它們忠實地記錄了大自然的瑰麗演變和勞動人民的創業歷程。我驚奇的是,這么稀疏的亮點竟然被一群對“石”“礦”情有獨鐘的地質工作者發現了,他們在為祖國地質事業流血流汗的間隙,尋到了古人的情感,得到了思想的傳遞。
原河南省地質礦產廳廳長張鵬遠,用6年時間閱讀了從《詩經》到清末的十萬余首詩詞,從中選出300多首匯編成冊,由河南省地質學會的幾位志同道合的老地質專家分別進行注釋、解析,并按吟石、詠礦、地貌景觀分類編輯。于是,這部《中國古代吟石詠礦詩選》誕生了。
通覽全書,《中國古代吟石詠礦詩選》無疑是精彩的,因為它展示了古代地質文化的風貌,填補了古詩分類選集的一處空白,方便讓更多的人閱讀到與玉石、礦產有關的詩歌,更有利于國土資源文化在更大范圍的傳播與發揚光大。而這,也正是編著者的心愿所在。(作者單位:河南省地質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