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山根
?
在春聯里徜徉
◎王山根
春聯,在我們豫北老家叫對子。貼對子,是春節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在外工作的人,如果回老家過春節和鄉親們談起春聯,一定要用對子代替,否則,會被鄉親們說道的。“出去幾年,把老家的話都忘了”之類的話,就會不痛不癢但讓你感到有點羞慚卻很親切、溫馨地送給你。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是一種非常原始、地道、純樸、通俗的地域文化的顯示與張揚,是在喚起和提醒遠離故土的人不要忘記家鄉的人文和水土。所以,我也自然而然地把春聯叫對子。
在我的印象里,老家的對子是一種濃縮了的文學藝術精品。它對仗工整、簡潔精巧,它節奏明快、朗朗上口,簡直就是一首首優美、清純、莊重、豪邁的小詩,具有強烈的對稱之美、語言之美和節律之美。
兒時的記憶是清澈和香醇的。一進入臘月二十,整個村莊彌漫著濃郁的年味,祭灶、掃房、趕集、置辦年貨、張貼對子……家家戶戶,一片忙碌。特別是二十八九,經濟條件好點的人家,會到供銷社買上幾副對子張貼;多數生活不富裕的家庭,便買幾張紅紙裁成對子形狀,找毛筆字寫得好的老人書寫。我本家二伯是村里的秀才之一,寫得一手好毛筆字,每年都自備筆墨為街坊鄰居義務寫對子。我非常喜歡二伯寫對子的場面:一張八仙桌擺在屋子中間,前來求寫對子的左鄰右舍手捧紅紙在旁邊等候。每寫對子前,盡管二伯都先征求寫什么內容,但大家都是不約而同地選擇吉祥幸福、鴻運發財、和睦富裕、喜慶平安之類的。二伯凝眉沉思,字斟句酌,揮毫潑墨,下筆如神,引來一陣陣夸獎。那場景真是瀟灑自如!也許受到二伯的影響,我對對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年春節,我都會放下手中作業,幫助二伯研墨鋪紙,并暗下決心,將來也要像二伯那樣有學問,為街坊鄰居義務寫對子。
我是一個有心人,記憶力很強,也活潑好玩。大年三十,我和大綱等小伙伴都會挨家逐戶地觀賞對子,有不少還記錄下來,至今記憶猶新、耳熟能詳。比如外門上的對子:“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喜看春來花千樹,笑迎豐年酒一杯”“牛壯豬肥六畜旺,糧茂林豐五業興”“東風浩蕩形勢好,紅旗招展氣象新”。不少家庭還以毛主席老人家的詩作為對子,如:“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除在家門上貼對子外,院中凡是重要的地方也要貼對子。“灶王爺”神位邊的對子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土地爺”神位邊的對子是“土中生白玉,地內長黃金”。“天地爺”神位邊的對子是“天高覆萬物,地厚載群生”。大樹上貼的是“樹大根深”,墻面上貼的是“春光明媚”,大門口貼的是“出門見喜”等。家家戶戶都掩映在紅色組成的對子里,好像整個村莊都醉了……
我跟二伯學寫對子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我在縣一中上學。高一那年回家過春節,二伯對我說:“今年,家里和鄰居的對子由你來寫。高中生了,不會寫對子能行?”因上初中時經常參與寫些大、小字報,有一定的書法功底,所以我也不推辭。盡管沒有二伯寫得漂亮,但也能說得過去。那兩年,我把自己和鄰居家的對子基本上都包了。記得寫得最多的對子,除諸如“春回大地百花艷,日暖神州萬木榮”“瑞雪迎春春風起,祥云報喜喜事來”“爆竹聲聲辭舊歲,梅花點點慶新年”“一年四季行好運,八方財寶進家門”等傳統對子外,還有不少與形勢有關的,如:“改革春風吹大地,富民政策蕩神州”“四化建設擂戰鼓,科學春天暖人心”“萬里山河添異彩,千年歷史寫新篇”“責任田里五谷豐,農家院中笑聲歡”……其中也不乏自己的借鑒和創造。
1985年10月,我參軍來到駐山東某部偵察連。在當連隊文書的三年里,連隊大門、食堂、宿舍、連部、武器庫等處的對子,都是我用毛筆、排筆寫的。后來我擔任師政治部宣傳干事的時候,還專門負責搞過一次全師“春聯征集大賽”。多年來,我養成了一種習慣,不管在部隊還是在地方工作,只要回老家過春節,所貼的對子都是我自己編、自己寫、自己貼。盡管現在印刷的對子花樣繁多、精美講究、金光閃閃,但我感到還是自己編寫的原汁原味,富有特色。現在一些小學開辦了少兒書法班,個別大學把書法納入藝術類進行招生,足見國家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高度重視。去年春節,我帶妻兒回老家,兒子專門買了幾副燙金的對子,但我還是帶上筆墨,堅持自編自寫。兒子對此很是不解。“盛世新春堪有慶,小康美景更無前”“執政為民民擁戴,科技強國國騰飛”“馬蹄踴躍馳千里,羊角扶搖上九霄”“萬事如意展宏圖,風調雨順頌華年”……望著自己編寫的一副副對子,一種傳統文化回歸的愉悅不禁油然而生。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對子,以它特有藝術魅力,染紅了農家小院,染紅了流動的鄉情,染紅了鄉親們的企盼。這些對子,既有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也有對新年日子的祝福;既有對祖國山水的贊美,也有對太平盛世的謳歌;既反映了傳統文化的沉淀,也體現了時代發展的因子,是一部永遠也讀不完的鄉村志書。徜徉于對子組成的藝術世界,無時無刻不在感到春潮涌動,時代變遷;無時無刻不在感到幸福像花兒一樣開放……(作者單位:河南省國土資源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