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梅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
【文化藝術視野】
格非小說的“學者氣蘊”
韓雪梅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遼寧 大連116081)
身為清華大學教授的格非,其小說濃郁的“學者氣蘊”在中國當代文壇是卓立超然的。格非作品的結構、人物和語言的特質因子無不滲透著中華美學精神,具有知識的“自主意識”,實現了智性與情性的完美平衡與結合,進一步拉高了中國當代文學創作的智慧水平值,充分體現出一種思想的容量和文化氣質,成為中國當代文學極富社會意義和文化價值的獨特存在。
格非;學者氣蘊;“江南三部曲”;文化價值;獨特存在
格非、蘇童和余華是中國當代文學“先鋒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然而,多年在名校從事文學教學與研究的格非教授,與蘇童、余華卻有所不同,也可以說與當代其它作家都有很大不同。格非小說濃郁的“學者氣蘊”在中國文壇是獨樹一幟的,他的作品具有知識的“自主意識”,充分體現出一種思想的容量和文化氣質,進一步拉高了當代文學創作的智慧水平值。2015年8月,格非歷時十余年創作的“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以最高票數榮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其授獎詞對小說獨特的“學者氣蘊”給予了充分肯定:“格非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探索明清小說傳統的修復和轉化,細膩的敘事、典雅的語言、循環如春秋的內在結構,為現代中國經驗的表現開拓了更加廣闊的文化空間與新的語言和藝術維度。”[1]
與莫言、賈平凹、蘇童、遲子建、閻連科、阿來、余華等國內眾多職業作家身份完全相同,格非在多次接受采訪時始終稱自己是一名“業余作家”。他身兼名校教授和文化學者多重身份。從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后留校任教,200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并轉入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任教。除了小說創作以外,格非不僅接連出版了《小說敘事研究》《小說藝術面面觀》《卡夫卡的鐘擺》《中國小說讀本》《塞壬的歌聲》《文學的邀約》《雪隱鷺鷥:金瓶梅的聲色與虛無》等多部理論價值頗高的學術著作,同時還被學術界公認為《紅樓夢》《金瓶梅》研究專家。完全可以說,在格非身上,有著很多深厚的文化疊層和“學者容量”。2016年4月22日,在北京師范大學駐校作家格非入校儀式暨創作三十年研討會上,莫言稱格非為中國當代作家隊伍中一位難得的最有學問的大學者,對其作品的“學者氣蘊”贊賞有佳。
筆者認為,對于作家而言,想要深刻表達人與世界的復雜關系,想要充分展現這個世界生活中人們內心價值的獨特存在,起根本性因素的條件,一個是作家創作思想上具有哲學意義的突破,一個就是作家長期積累的文化底蘊與學識素養。從這種角度上講,作家的學識素養又決定著創作思想上的哲學突破。進而,一個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的作家,才能從容不迫地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敘事智慧、敘事美學和文化詩學。無疑,格非就是多年來國內少有的對文學創作始終保持純粹而嚴肅態度及創作立場的學者型作家。多年來,他始終保持著極富知識化的學識感覺的抒情性風格特征,面對現實社會喧囂的文壇,他的小說從來不隨波逐流,從來不“你應我和”,讀者始終看不到格非對付社會生活的那種“急就章”式的“短平快”作品,因此,他的創作水準才能在高手云集的當代文壇上達到相當高的品質段位。
作為接受過專業、嚴格而良好的現代小說寫作訓練的技術型作家,作為擁有淵博學識的學者型作家,格非的小說創作具有格局的“大局觀”、歷史的“選取觀”和結構的“藝術觀”,這些文本思維體現出的獨特觀念,充分彰顯出學識、智慧、判斷與哲學相融而成的藝術高蹈性和對事物認知的徹悟性。換言之,這種高蹈與徹悟轉化為藝術價值的詩學品質,可將客觀現實的復雜化行之以廣大讀者的閱讀貫通和遞進式體認。
“江南三部曲”是格非的代表作。如何深刻認識近代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完成對現實生活的“學術發言”?格非將“江南三部曲”敘述的時間段劃定為一個世紀,深入思考和講述一百年的中國社會、文化和歷史,以其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重大問題,借助世紀的風云呈現中國之變。《人面桃花》是“江南三部曲”的開卷之作,他把小說講述的時間選定在晚清末年至民國初年,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社會序幕。須知,這一時間起始的重要“節點”,正是中國社會轉折期思想意識、文化思潮、經濟萌芽出現重大變化的特殊年代。人生的命運與近代中國社會既厚重又變化的歷史交織起來,能夠更好地探索已知和未知的存在世界與世界存在;《山河入夢》是“江南三部曲”的中部長篇,格非這次把歷史向后推延了半個世紀,小說的故事背景設定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選擇的時代主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又一次社會的大轉折、大躍進和大變化的現實圖景,來寓言化展示生命個體在時代不可控的動蕩之中的曲折人生與精神世界;《春盡江南》是“江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這次,格非毫不猶豫,直指當下中國人的精神現實,小說敘述的時間幅度覆蓋二十余年,聚焦世紀之交社會轉型特殊歷史時期過程中精神世界的變遷與靈魂的四處動蕩,手術刀般審視并切中這個時代的疼痛癥候。“江南三部曲”用學術科學的嚴謹和內在構形結構,循環如春秋,往復自“榫卯”,使之自成一個思想接續和論證完整的藝術總體,三部作品之間在結構上不僅互為聯系,而且三部作品都寫相同地點和相同的人物。難能可貴的是,每部作品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均可單獨成篇,獨立言說,存在著內在性極強的辯證邏輯。
我們再從另一個角度看,“江南三部曲”又可視為百年中國發展命運中知識分子精神歷程的“三部曲”。格非著力以三部長篇小說對百年以來中國革命史與知識分子心路歷程做出文學的自我言說。《人面桃花》注重講述民國初年知識人對內心世界和中國社會理想的苦苦追求;《山河入夢》更加注重描寫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人生夢想和所實施的社會行動;《春盡江南》又對準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特殊歷史階段,表現知識分子在社會動蕩中精神世界的多種變化。格非以自身知識分子的情懷和見解,來講述百年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作家筆下的人物和敘事載體,多為詩人、律師、學生、導師、音樂、經書、美術等極具知識符號的“特定對象”,文本中處處充滿著自身形象與人生思考的典型“代言人”,表達出作家創作思想的核心價值觀和獨特的藝術魅力,以此為闡釋點,透視中國社會特殊歷史階段知識分子的主體精神影像。格非身在“此山”言說“此山”,以心交心,以情融情,用“知識”講述知識分子,用文化描繪社會之變,因而,其小說呈現出的“學者氣蘊”成為格非的獨特版圖。
小說是語言的藝術,語言作為一種體現思想深度和學識內涵的文化現象,生動而形象地標志著一個作家的人文積淀,完全能夠彰顯出作家創作的整體性藝術風格和個性化表述氣象。汪曾祺對此有精當的論述:“語言不好,小說必然不好。”“寫小說就是寫語言。”[2]汪曾祺的這一觀點,在格非三十年文學創作實踐中體現得十分明顯。閱讀他的小說,感受到由內在自然發出的早已錘煉而就的哲理之氣、典雅之氣和書卷之氣,多種“語氣”凝練涵濡著學識、達物、貼切的語言風格與藝術特色。干凈、自由的敘述語言,細微而深刻地表述著現實生活存在的復雜關系,達到一種修辭學意義上的完美。
我們來具體感受格非作品的語言:“愿望的意義僅在于反復被提及,生活只不過是一種無限延擱的快樂。”[3]“事物尚未命名,橫暴尚未染指。化石般的寂靜,開放在秘密的水塘。呼吸的重量,與這個世界相等,不多也不少。”[4]“溫暖的陽光下,冰花正在融化。它一點一點地,卻是無可奈何地融化。這幅正在融化的冰花,就是秀米的過去和未來。”[5]“沒有與生俱來的罪惡和永無休止的恥辱,沒有蠻橫愚蠢的官員,也沒有戰戰兢兢的百姓。如果你決定和什么人結婚,再也不會有年齡的限制。”[6]“假如我們還要重逢,我希望在一面鏡子里,看著自己一天天衰老,煙霞褪盡的歲月,亮出時間的底牌。我注視鏡中的自己,就像敗局已定的將軍檢閱他潰散的部隊,幸好,除了空曠的荒原,你也總是在場。”[7]
讀者看一看,格非小說這些多處可見的文字,你說是小說話式,還是散文用語?是詩歌短句,還是美文典言?我認為,這些都不是,她是充盈著學識內涵的智慧禪語,是典雅、精湛與現代哲學的完美結合,四處彌漫著濃郁的書卷氣息,可謂是真正中國化的一種“學者氣蘊”的語言標高。格非式的話語風格所獨具的漢語魅力的美妙絢麗,在當下粗制濫造的文化快餐時代,及時呼喚廣大讀者對母語文化的敬重、延續和創造的多維情感,重新描繪中華文化地圖上那一筆筆華貴神圣的語言美學。
格非經常說,其實我從來就不覺得自己是一個作家。的確,與國內絕大部分“全職作家”相比,這位在清華大學教書的學者,從不關心自己小說的銷售數字,也不關心其作品的排行榜,對于是否能夠獲得獎項榮譽,他也根本不“上心”,更不去多方“運作”。也正因如此,得到的結果恰恰與之相反,在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評獎過程中,“江南三部曲”從252部作品參評作品中一路過關斬將,殺出重圍,經過62位評獎委員的五輪投票,格非的作品以最高票數榮獲茅獎。這其中的道理就是,他的創作從不跳來跳去,更不盲目追風,以其哲學意義和美學價值的精神定力,依靠作品的智慧和創造一步步進入文化詩學的境界和領域。“格非之所以表現出持久的藝術價值,是因為在他的作品中充滿了通常作家那里很少見的文化哲學意蘊。”[8]因為,作家的寫作如果達到相當的高度,大家比的已經不是創作上的技巧了,最為重要的比拼是知識的涵濡、學者的氣蘊和人格的力量,這是一種創作思想的學識智慧,也是一種心系人類靈魂和社會發展的內在人文精神。這種精神氣蘊具有“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博大胸懷,對于格非來說,是真正審美價值非常高的唯美寫作和品質追求。
[1]2015年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授獎詞[EB/OL]中國作家網,http://www.chinawriter.com.cn/z/djjmdwxj/index.shtml.
[2]汪曾祺.晚翠文談新編[M]北京:三聯書店,2002.83.
[3]格非.欲望的旗幟[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3.2.
[4]格非.春盡江南[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376.
[5]格非.人面桃花[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323.
[6]格非.山河入夢[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376.
[7]格非.春盡江南[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376.
[8]張學昕.敘事·文本·記憶·歷史[A].王堯,林建法.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大系1949-2009卷六[C].蘇州:蘇州大學出版,2012.269.
【責任編輯:董麗娟】
I206
A
1673-7725(2016)08-0048-03
2016-05-05
韓雪梅(1987-),女,遼寧沈陽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文藝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