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晨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0)
?
【文化藝術視野】
《惡之花》對“丑”描寫的現實意義
代晨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南充637000)
本文在《惡之花》美丑問題的爭論上,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惡之花》描寫丑實際上是想讓讀者產生一種震驚,從而重新思索美的定義和本質。這實際上是對工業美和機械美的一種反叛與反抗。重讀《惡之花》,可以促使讀者思索工業美和機械的合理性,重新認識美與丑,進而解放自己。
《惡之花》;工業美;機械美;震驚;反叛與反抗;解放
長期以來,對波德萊爾《惡之花》在美丑問題的討論,主要集中在三種觀點上。第一種觀點:波德萊爾的本意并非簡單地展現丑,而是通過對丑的深刻體驗,來探索人類社會丑的根源,從而折射出“以丑為美”“化丑為美”的美學追求和美學思想。第二種觀點:波德萊爾是在進行“美丑對照”。波德萊爾將美和丑相互結合、統一起來,使之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引起人們對美的愛惜和渴求。第三種觀點:波德萊爾就是在審丑,但這種審丑是一種現代性的審丑,必須經過藝術加工后才能實現,是一種“審丑的現代性”,但作為現代主義文學早期的經典作品《惡之花》,它常讀常新,尤其是基于當下的文藝創作現狀。筆者認為,關于《惡之花》的美丑問題,存在以上三種觀點以外的可能,那就是《惡之花》在描寫丑,是想讓讀者產生一種震驚,從而重新思索美的定義和本質,這實際上是對工業美和機械美的一種反叛與反抗。
細讀文本,我們會發現《惡之花》中有很多描寫丑的詩句,尤其集中在人的形體和容貌上。比如:
他的背不駝,腰卻彎了,脊椎骨和腿形成一個直角分毫不差。《七個老頭子》
陰郁的眼球不知死盯在何處?!睹と恕?/p>
波德萊爾對丑陋的形體和容貌情有獨鐘,根本原因在于波德萊爾不滿、厭惡工業美和機械美,尤其是當這兩種美作用于人的形體和容貌時。
大工業時代以后,靠科技和機器支撐起來的工業美和機械美,開始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工業美不同于自然美,是一種人工的雕琢和制造,給人一種奇巧和精致的美感;機械美則是一種大批量、標準化的生產,給人千篇一律、高度雷同的感覺。工業美和機械美的特點是一種平面化的美,沒有深刻的內涵和意蘊,只側重于感官的刺激和享受,很難讓人的心靈達到一種震撼。工業美和機械美不同于以往的優美和崇高,是一種膚淺的美,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對丑產生一種歧視、恐懼,乃至排斥。
波德萊爾試圖通過《惡之花》讓讀者產生震驚,從而重新思索美的定義和本質?!罢痼@”是本雅明在《論波德萊爾的幾個主題》[1]中提出來的。震驚最初是指對現代五光十色、眼花繚亂的都市生活一種強烈的心理體驗。具體指當外部的能量刺激突然闖入無意識領域時,人的內在“經驗”會對這一不速之客感到非常陌生,從而陷人束手無措的尷尬與驚訝之中,于是“震驚”體驗就產生了。簡言之,“震驚”就是人在陷入外界事物或能量的刺激時,毫無思想準備的心理反應。[2]這里,我們不僅可以將其理解為“束手無措的尷尬與驚訝”,更可以理解為既定價值和習慣思維被打破后的一種厭惡和難受。當讀者閱讀《惡之花》時,會讀到一些與自己的審美標準和審美價值相違背乃至相抵觸的東西,讀者剛開始會感覺驚訝,隨即就會產生厭惡感,最后讀者會借此展開一系列的思索和追問。
當今社會,工業美和機械美仍然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工業美和機械美之所以能長時間順利發展,除了是工業文明的產物外,以下兩點也值得我們注意。一是我們處于讀圖時代。傳媒已學會用形象來吸引受眾,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傳媒助長了工業美和機械美的發展。第二,如今我們處在消費社會和娛樂社會。消費社會將任何事物——哪怕是人的容貌和形體——都轉換成了可供消費的商品。鮑德里亞早已指出:身體(尤其是女性身體)在廣告、時尚、大眾文化中完全出場,人們給它套上了各種各樣的光環和快感神話。[3]因而,用身體、容貌作為一種營銷手段和廣告宣傳,再合適、有效不過了。至于娛樂社會,則是人們對感官刺激和感官享受的追求,處于一種永不滿足的狀態。要想讓感官得到一種刺激和享受,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動用身體和容貌。
以上種種原因,讓重讀《惡之花》顯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馬爾庫塞在《審美之維》中說:“藝術必須打破現實這種‘無意識’‘虛假的’‘自發的’無人過問的習以為常性?!瘪R爾庫塞認為,藝術的本質就是要對抗現實,打破習以為常,促使人產生新的意識和新的知覺,由此將人從平庸中解放出來。[4]照此標準,《惡之花》無疑是馬爾庫塞認為可以“解放”人的作品。
由以上論述可知,《惡之花》的寫作策略是對工業美和機械美的一種反叛和反抗。閱讀過《惡之花》的讀者,大多會在美丑問題上展開自己的思索。當他們思考工業美和機械美的合理性并探尋美的本質時,就有可能將自己從平庸中解放出來。
[1][德]本雅明.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105-163.
[2]李雷.本雅明美學視野下的“震驚”藝術[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46-48,56.
[3][法]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120-121.
[4][美]馬爾庫塞.審美之維[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120.
【責任編輯:周 丹】
I565.072
A
1673-7725(2016)08-0073-02
2016-06-05
代晨(1991-),男,四川樂山人,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