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濤
(西北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
【文化與教育】
邁克爾·懷特代表著述及對我國社會工作發展的啟示
馬濤
(西北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邁克爾·懷特是澳大利亞著名心理和家庭治療師,同時也是敘事治療理論的創始人之一,他利用自己的咨詢經歷完成了多部學術著作,其中在我國大陸最具影響力的便是《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和《敘事療法實踐地圖》,這兩部著述對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一是扎根實務,在文化傳承的基礎上保持專業敏感與反思;二是善于利用理論精華來推動我國社會工作本土化進程;三是順應時代變遷,注重工作方法的科學性。
懷特;敘事治療;《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敘事療法實踐地圖》;社會工作
近年來,基于后現代主義和社會建構理論的學術思潮,作為社會工作的一項新型工作范式取向,敘事療法在西方國家得以產生并取得顯著成效。我國自21世紀初由港臺地區宣傳導入,在多門學科的影響下,該治療方法被眾多學者和行業從事人員接受并逐漸運用于實際工作中,如社會工作個案咨詢、團體與社區活動、心理與家庭治療等,而這些都得益于邁克爾·懷特(Michael White,1948-2008)。鑒于此,筆者首先簡述懷特的生平,緬懷這位心理和家庭治療專家對該療法的卓越貢獻,然后論述懷特兩部對我國社會工作產生重大影響的著述,從中得出其對我國社會工作的啟示,以便使更多的人了解這一思想觀點,實現敘事治療本土化發展的理想目標。
懷特于1948年出生于澳大利亞的南部城市阿德萊德,他于1975年進入澳大利亞南澳大學學習,1979年取得社會工作學士學位。畢業后,懷特以一名緩刑和福利工作者的身份取得了他人生中第一份職業工作,后來他又在阿德萊德的一家醫院擔任了一段時間的精神科社會工作者。[1]1979年,懷特與其他專業權威人士共同創辦了澳大利亞家庭治療學報,并成為其編輯團隊中的一員。[2]1983年,懷特在阿德萊德當地創辦了第一家名為達利奇中心的家庭治療機構,并擔任副主任一職,直到去世。他擅長對有童年創傷經歷的受害者以及有精神分裂癥、厭食或暴食癥、家庭暴力傾向等患者開展治療。多年來,懷特利用在該機構為各類家庭或其成員開展個案治療的臨床經驗,發表專業論文共計20余篇,并通過獨立編撰和與他人合著學術出版物共計8部。
(一)《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
《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作為懷特的首部代表作,是在與新西蘭心理及家庭治療師大衛·艾普斯頓(David Epston)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在懷特的咨詢史中,他發現很多來訪者的問題并不像他們所說的那樣嚴重,來訪者大多都是在問題描述的過程中將個人認知設定于一種特殊狀態下,這種特殊狀態可能與自我的身份認同有關,也可能與周邊人對其問題現象的反應有關,還有可能與整個社會大環境中受特定語言和文化協調模式的控制有關,凡是與社會建構的正常標準不符的現象就會被當成是問題的攜帶者,因而造成權力壓制效應。另外,懷特非常善于學習他人先進的思想主張,如貝特森(Bateson)的詮釋法與認識論、福柯(Foucault)的知識與權力關系探討、布魯納(Bruner)在北美原住民田野調查工作得到的啟發等,通過對前人主張理論的匯總描述以及建立在他們思想基礎上得到的自我延伸,并結合艾普斯頓因受到人類學教育思維影響而希望利用書信、證書、邀請函和宣言等文件形式來鞏固治療成效的主張。在書中,懷特與艾普斯頓列舉了多年來對他們工作方法開展的部分案例,進行對理論探討的補充與伸張。該書中提出的“問題外化”“文本類比”“口說傳統與文字傳統”及“主流知識與權力單位”,是本書內容中最為精彩的部分,在全書起到了貫穿始終的重要作用。
該書最重要的貢獻體現在五個方面。第一,打破了問題出現后與人對等的標簽化效應,而更關注人和問題的關系處理,教導案主要勇于向問題發起挑戰,相信個人是獨立的生命體。第二,將人從問題中分離,利用方法和技巧去掌控問題的發展方向,體現了社會工作倡導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且有自我潛能的價值理念。第三,放棄傳統的專業治療,擺脫了僵化的教條主義,不再完全按照原有的套路或規格模式對待案主,善于發現每個問題背后隱含的“獨特的結果”,即案主與問題所述有關但卻擁有的未曾讓問題束縛的獨特經歷或優勢體現。這也與社會工作中提倡的優勢視角不謀而合。第四,注重工作者與案主關系的對等性和互動作用,不再將工作者視作專業權威,而是提倡合作化專業導向。第五,善于通過各類形式的支撐,來鞏固完善咨詢效果,并將敘事治療應用于非專業咨詢過程中,如利用各類文件來幫助案主理性認知并獲得力量,從而形成全新的自我認同。[3]而對于敘事治療,該書用了詳盡的案例與理論技術支撐來論證并展現敘事治療的操作價值和重要作用,它對社會工作的發展同樣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如咨詢關系的平等、運用優勢視角的理性發揮、注重個案咨詢效果與咨詢關系外的日常生活體驗等。此外,該書被譽為敘事治療進入人性探索搜尋的開山之作,為日后敘事治療研究者提供相關理論及技術參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二)《敘事療法實踐地圖》
2007年,《敘事療法實踐地圖》一書出版。這本書是懷特傾盡畢生所學,把自己20年左右的咨詢經驗以理論和案例的形式撰寫而成。作為敘事治療實踐操作的指導書籍,該書涵蓋了六大核心技術:外化對話、改寫對話、重塑對話、界定儀式、突顯特殊事件的對話、支撐性對話。[4]每一段核心技術中,懷特都將部分案例以圖示脈絡進行歸納,懷特將這種圖示命名為地圖,從而可以得到一種精確的具有組織性的結構脈絡,以方便提供解決思路,讓咨詢師可以在咨詢過程中為案主配備清晰的視圖來有效地尋找更廣泛的敘述范圍。通過案主講述的真實的生活故事,將案主的負面認同轉變為可以重新定義和改變的新選擇。
該書的貢獻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幫助案主尋覓那些不曾了解或未曾體察過的生命歷程中具有意義的故事,不再僅僅被問題所影響,而“只見森林不見樹木”。利用生命過程中對他人所做的貢獻和自己對問題所做的努力,來找到生命中的閃光點。通過咨詢師對這類有利資本的放大,讓案主見微知著,進行對話改寫,賦予事件的行動藍圖和意識藍圖。第二,提供修改個人在“生活協會”里的會員資格,重塑案主的身份認同。這里的“生活協會”會員按懷特的說法就是一個人過去、現在和對未來的心理投射中的重要人物,許多案主便以他們的行為或話語作為參照群體形成合集,以此鑒定個人在自己和社會中的重要位置。第三,通過講述外部界定儀式的程序,即當事人的故事講述到外部見證人對當事人講述內容的回應,再到最后當事人對外部見證人對自己回應的反思澄清,以起到社會工作所說的同理效應。此外,由于將美學和文藝理論的一些重要原則引介到心理治療中,并作為其基本原則,懷特的這種做法無疑是將人生藝術化的一種可貴嘗試,這種嘗試也將生命的遠航變成了一次充滿奇幻色彩和詩意想象的旅程。[5]該書是懷特生前的封筆之作,懷特用近20年的咨詢史中的經典案例來為讀者展現敘事治療的技巧和魅力,于社會工作專業發展而言,它促使敘事治療成為學術研究的一種新型科學范式,尤其是在個案工作過程中,以敘事治療模式為代表的后現代主義也逐漸取代了問題聚焦取向。
(一)扎根實務,在文化傳承的基礎上保持專業敏感與反思
社會工作是一門注重實踐應用的學科,在理論不斷豐富完善的當下,需要社會工作者在實際生活中理論結合實際,但現今普遍現象便是二者之間嚴重脫節。此外,由于社會工作者的工作部門多為基層工作單位,受我國民間社會特有的互動方式和文化的影響,在主流價值文化中蘊含著一些特有的非正式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這種非正式的工作思路與方法是否也可以算社會工作理論的基本元素不得而知。如同敘事治療對主流文化背景下的宏大敘事和單一結構隱喻的反思與批判,這也相應啟發我們也應保持專業自省的態度,堅持豐富與完善理論體系,在實踐操作中檢驗真理,最終服務于工作主體。
(二)善于利用理論精華來推動我國社會工作本土化進程
敘事治療是與社會科學理論的最新進展聯系在一起的,這包括人類學、社會學和哲學領域的理論演進。[6]同樣,社會工作作為舶來品,在其傳入我國的過程中吸收了多門專業理論,這就需要專業奠基人來對專業知識進行普及,也需要從他人理論基礎上結合本土實情及發展現狀來豐富理論,使其多元化發展,以順應時代的發展和專業使命要求。無論是社會工作專業研究者,還是一線社會工作實務人員,有一套屬于本土自我發展模式的社會工作相關理論,無疑會有利于具體工作的開展,因此,如何在以傳統及精英文化為主導的背景下讓存在于普通生活中的社會工作專業發揮出本身具有的價值,是社會工作人士應反思的一項內容。根據懷特敘事治療的經驗,對學科建立伊始的奠基人所著作品的文獻回顧、翻譯評述和系統研究是獲取歷史資料的有效方法。此外,利用文案記錄、圖文影像、信息檔案和督導意見等資料形式來為理論的創立提供或完善現實素材。毋庸置疑,對歷史與現實資料的搜集和整理是一項艱辛繁雜的工作,但這也是博百家之長、尋求立足的一項必要途徑。
(三)順應時代變遷,注重工作方法的科學性
我國社會工作在以協助案主解決問題并促進案主能力提升的宗旨下,由開始的扶危濟貧到緩解危難,再到如今主張發展能力的轉變,一直受到經濟和社會背景不斷前進變化的影響,在不同時期社會工作都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在這個發展過程中,社會工作專業技術也歷經了實證傳統—人本傳統—激進傳統—社會建構傳統的脈絡演變,而作為如今在學術界引起廣泛研究與訓練熱潮的敘事治療模式,它在工作過程中除注重理論的多元化和工作關系的平等合作性外,同樣對其方法的科學性有所追求。它重視社會隱喻建構,在這種視角下,主張社會工作者需要運用語言和故事來為案主解構不利的敘事,并助其尋找有利于解決問題的契機和建構積極敘事。在運用傾聽技巧的同時,也利用文件鞏固治療效果,并關注案主社會支持網絡的重建與強化。不僅在個案工作領域,在團體和社區領域內,敘事治療也具有一定的功能,如具有契合國人既想解決問題但又在乎面子與他人評價的心理狀態,能在群體文化中找到同類共鳴,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等。因此,對社會工作發展而言,需要借鑒敘事治療在此方面的正向功能,為其工作方法的科學性做出努力。
[1]Michael White(Psychotherapist).[EB/OL].[2016-03-02].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chael_White_(psychotherapist).
[2]David Denborough.Some reflection on the legacies of Michael White: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J].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009,30(2):92-108.
[3]Michael White,David Epston.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M].廖世德,譯.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6.
[4]Michael White.敘事療法實踐地圖[M].李明,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194.
[5]李金正.將人生藝術化的心理學努力——評敘事心理治療創始人邁克·懷特的封筆之作《敘事療法實踐地圖》[J].出版視野,2011,(3):29-30.
[6]何雪松.社會工作理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167.
【責任編輯:周 丹】
C916
A
1673-7725(2016)08-0107-04
2016-06-05
馬濤(1990-),男,新疆克拉瑪依人,主要從事社會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