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新娣
(新疆財經大學馬列主義教研部,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2)
?
【文化哲學】
當代西方文化研究論域探析
盛新娣
(新疆財經大學馬列主義教研部,新疆烏魯木齊830012)
當代西方文化研究,對于現當代人類社會實踐的諸多側面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探究。從認識論的視角看,當代西方文化研究涉及客體、主體和中介等論域。在實踐客體的論域方面,主要包括客體范圍、客體層次、客體理解的方法或視角;在實踐主體的論域方面,主要包括主體支配自己的行為、控制自己的情感、主體價值觀的作用三方面;在實踐中介的論域方面,主要就中介內含、功能及語言符號內在的結構三方面進行研究。
西方文化研究;論域;客體;主體;中介
在哲學認識論的話語體系中,實踐活動是主體通過中介能動地作用于客體的過程。當代西方文化研究,是指當代西方學界從文化人類學、文化社會學、文化經濟學和文化哲學等多學科視角對于現當代人類社會生活實踐以及人自身的諸多側面所進行的細致入微的探討及其成果。其論域包括實踐客體、主體和中介等諸多層面。
(一)客體范圍
當代文化理論將許多普通的群體、個人、地方及個別性經驗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那些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沒有取得最耀眼成就的群體、在重大歷史事件中未能直接起到明顯作用的人們,還包括按照“西方文化中心論”標準被認定的那些遠離社會發展核心區域的“邊緣地方”,如葛蘭西所謂的“下等階級”[1]的生活實踐。與此同時,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實踐成為當代西方文化研究一個十分重要的領域,如餐桌禮儀、消費行為、閱讀活動、收藏活動、空間與身體的展示,等等。
(二)客體層次
當代西方學界關于客觀對象的研究從單一層面轉向二(多)維層面,從主要關注文化的生產創造轉向文化生產創造和接受消費兩方面并重,從只重視實踐結果轉向實踐結果和取得成功(不成功)的方式并重。就文化的當下狀態追溯關于它的記憶,從與社會精英及其關注的深奧宏大主題密切關聯的高雅精神文化創作和展演,轉向高雅或精英文化的生產和消費同與社會大眾及其關注的日常生活主題密切關聯的通俗文化生產和消費現象并重;從注重精神文化轉向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并重,后者包括建筑物裝飾的變化、現代城市外觀、櫥窗擺放的物品、墻面涂鴉、書籍的裝幀及版式的設計,等等。
(三)客體理解方法或視角
19世紀的瑞士學者雅各布·布克哈特在其名著《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中,借助各種事例、逸事和引語描繪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文化,通過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和文學作品中所表達與體現出的具體特征去刻畫那個時代,開創了理解作為客觀對象的社會文化的新視角。當代西方文化研究、沿襲并發展了這種方法,不僅僅著眼于“時代精神”的洞察,而且透視著背后所隱含的一定時代人們的思維習慣,更加關注日常會話、話語圖式、文學體裁和敘事形式,在解釋價值于社會政治、生產及消費等方面的作用時,常常運用“話語分析”[2]等方法分析政治、經濟等領域的實踐活動。
(四)社會生活
對于社會生活的理解,既有自上而下的視角,即從管理者或精英視角對于作為客觀對象的生活實踐的“俯視”,也有自下而上的視角,即從普通百姓或大眾的視角對于這種客觀對象的“仰視”或“平視”。
(一)有關主體支配自己行為的論述
主體以文化的方式控制、調整自己的行為,以增強對自身行為的控制。有學者認為,文化是反映在行為中的人們共享的理想、價值和信念,是人們用來解釋經驗、生成行為的一套程式,這支配著一定條件下不同人群對環境做出的不同感知方式,共享信念、態度以及對其行為后果的預見,是主體對所處環境、所遇難題做出正確反應的根據。就是說,主體對自己的行為擁有較強的控制力,后者涉及到人類活動(主體作用于客體)的計劃、規則、專門技能和生計策略,涉及“一個總管行為的控制機制——計劃、處方、規則、指令(計算機工程師將其稱為‘程序’)”[3]。概言之,文化的行動對主體行為舉止有直接影響,它既能使人有自知之明,又能使之權衡輕重,從而使主體增強自我控制力。
(二)有關主體控制自己情感的論述
文化對于認識和實踐活動中的主體因驚恐、憤怒、猥褻等情緒刺激而導致的情感不穩定以及在感情的極端之間不斷搖擺之類狀況具有必要的控制力。針對主體積極能動地與客體相聯結中出現的各種不良負面情緒及其控制問題,當代西方文化的研究結果表明,人在持續感情激活的情況下,若缺乏相當高程度的理性控制,就不能有效行動,而文化機制則能隨時提供支持控制這類行動及其不斷變化的各種感性經驗,這是由于它對人們不受控制的情緒及變化施加了一種可認識的、有意義的秩序,使人們可能不僅感覺到而且理解其所感覺到的東西,并采取相應的行動。
(三)有關主體價值觀作用的論述
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把注意力集中到價值觀和態度在社會進步方面所起的作用上。他們提出,價值觀是人們在一定情況下在可供選擇的各種行動方針中做出自己抉擇的依據,“‘價值觀’可視作一常規象征體系之中的一因子,它能充作一準繩,人們依據它而在一定情況下可供選擇的各種行動方針中,做出自己的抉擇”[4]。一個國家、社會實現持續性的、迅速發展十分重要或首要的因素,就是形成有利于抵制誘惑而作出正確決策的價值觀體系。價值觀作用的發揮,表現在人們對待相應變革層次的信念體系,社會變革和進步,必定伴隨或需要價值觀和習俗的變革。
(一)有關中介內含的論述
當代西方文化研究著眼于“如何作用和轉化”“有哪些作用和轉化”等更細微的生活側面,對這種作用和轉化的內容展開具體探討。例如,文化生態學三個基本程序,就探討了主觀與客觀兩方面相互作用和轉化的具體內容,即關于文化的技術與其環境相互關系的分析以解決如何有效利用可獲得資源為民眾提供食物和房屋的問題;關于與文化技術相聯系的行為模式的分析以解決成員如何從事他們為了生存所必須從事的工作的問題;關于行為模式與文化系統其他方面關系的確定以解決人們為了生存所做的工作如何影響他們的態度和觀點、他們的生存行為如何與他們的社會活動及個人生活相聯系的問題。
(二)有關中介功能的論述
語言符號工具是實踐中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而實踐中介功能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發揮語言符號這一工具系統的功能。學者們普遍認為,符號“是以詞構成的觀念”[5],語言形式的符號交往是文化的基礎,“清晰分明的言語,是符號表達的最重要的形式?!幕_端于語詞’,同樣,文化的繼承,發展和流傳也在于語詞”[6]。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化的基礎正是符號,后者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就是語言或語詞??梢哉f,符號也就是以語詞代替對象。萊斯利·A·懷特認為,符號兼具客觀性和主觀精神性,既指稱物質實體的、色彩的、聲音的、氣味的、客觀運動的與味覺的等諸多形態,又包含人們對上述物質形態的理解及其意義的闡釋,但人們指稱或標示什么事物,或闡釋什么意義,并不是主觀任意的想象,而是一定社會中的集體約定俗成的結果,其實質是社會文化世界中客觀存在的表現。借助于具有此特性的語言符號工具系統,主體根據具體處境,依照約定俗成的意指規則去反映、再現客體,對之展開現實的想象和意義的闡釋,并現實地把握和占有它,從而實現物質形式和人們有關它的意義闡釋之間的統一。當然,這不是“實體和自然屬性的統一性,而是功能的統一性”[7]。
(三)有關語言符號內在結構的論述
法國結構主義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文化符號學家羅蘭·巴爾特認為,語言符號由能指和所指組成,能指即表達面,它屬于符號的形式,所指即意義面,它屬于符號的內容,“二者的關系就好比是一張紙的兩個不可分離的面”[8]。能指具有“物質性”[9],所指是事物的心理表象,亦即“關于某物的概念”[10],因而,在某種意義上,能指代表的是對象性客觀存在或客體的方面,所指代表的是能動性主觀思維或主體的方面,能指總是有所指的,所指又總是能指之“箭”的意向性之“的”。在一定條件下,能指與所指可以相互轉化。[11]語言符號是由能指和所指在相互聯系與相互轉化之中構成的動態系統,語言符號的獨特結構,決定了它內在地有著聯結主觀與客觀兩方面的功能。在人的實踐活動中,自然而然就能夠發揮出使主體與客體雙方相互聯系、有機結合、辯證統一、互相轉化的功能。
[1][2][英]彼得·伯克.什么是新文化史[M].蔡玉輝,譯.楊豫,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52.25.
[3][美]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解釋[M].韓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56-57.
[4][美]塞繆爾·亨廷頓,勞倫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M].程克雄,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81.
[5][6][美]萊斯利.A.懷特著.文化科學——人和文明的研究[M].曹錦清,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45.32.
[7]夏甄陶.夏甄陶文集(第五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90.
[8][11]章建剛.藝術的起源[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6.50.56-57.
[9][10][法]羅蘭·巴爾特.符號學原理[M].李幼蒸,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33.29.
【責任編輯:周 丹】
G0;D091
A
1673-7725(2016)08-0151-03
2016-06-05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新疆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0XKS010)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新疆社會意識整合中的身份構建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2YJA710082)的研究成果。
盛新娣(1964-),女,江蘇泗陽人,副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文化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