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軍 孫文浩
(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
【文化哲學】
從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看君權的墮落
張繼軍孫文浩
(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黃宗羲一生經歷坎坷,閱歷豐富,他在《明夷待訪錄》中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負,《明夷待訪錄·原君》中體現了他具有啟蒙性質的新民本思想。他在《原君》中探尋了君主產生之初的意義,討論了君主專制墮落的原因,批判了君主專制墮落的罪惡。黃宗羲的思想對中國民主主義思想的興起產生了積極影響。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君主專制;民本
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對黃宗羲曾這樣評價:“黃宗羲的貢獻是新時代的前驅。”[1]侯外廬在《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史》中評價《明夷待訪錄》:“此書類似‘人權宣言’,尤以‘原君’‘原臣’‘原法’諸篇明顯地表現出民主主義思想。”[2]黃宗羲在《原君》中從多個方面分析了君主專制的不合理性,并揭露了君主專制所帶來的罪惡,這也是黃宗羲具有啟蒙性質的民本思想的最顯著特征。
黃宗羲在《原君》中討論了君主產生和存在的意義。他站在歷史的角度分析了“有生之初”的社會狀態,肯定了君主產生之初作為領導者的積極意義。他認為,在人們逐漸認識到個體力量難以對抗自然力量和外族入侵,個體需要團結為整體時,就產生了早期的君主——堯、舜、禹等古之人君。彼時,君主肩負著為天下人謀福利的重擔。黃宗羲說:“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其實是突出了君主責任之重大。在黃宗羲看來,君主的產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君主產生之初的責任和義務是簡單純粹而又沉重的:“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
黃宗羲在《原君》中無情地揭露了因無恥和自私而導致的君主專制的墮落。隨著歷史的演進,社會形態的變化,為君者不思效法仁君,其思想和行為逐漸背棄了其最初意義,將主宰每個社會個體利益的權力歸為己有,將自己一人的意志凌駕于天下人之上,剝奪了社會成員謀求自己利益的權力。黃宗羲舉了劉邦的例子,對其自私行為進行了無情嘲諷。他認為君王已經失去了本來存在的意義,后世君主不僅將天下視為私產,還妄圖將權力延續子孫,永世不竭,簡直荒唐。
黃宗羲首先站在天下百姓的立場上,痛斥君王背棄了本應鞠躬盡瘁、殫精竭慮為天下人謀福利的職責,開始以己為主,以天下為從,濫用權力,恣意享樂的行徑。同時也諷刺批駁了維護君主專制的思想,表達了對維護墮落君權,意圖麻痹百姓的“小儒”的鄙夷。這些“小儒”背棄儒家真諦,片面曲解武王伐紂,夸大伯夷叔齊之事,為百姓灌輸忠君意識,禁錮天下人思想。他肯定了武王伐紂的正義性,同時表達了他反對專制君主的堅決態度。黃宗羲引“孟子之言”批駁了維護君主專制思想和行為的荒謬。黃宗羲意在指出,無論“小儒”的說教,還是君王對百姓思想的壓制,其目的都是神化君王,麻醉天下人,意圖將君王占有天下,將奴役萬民的惡行粉飾為天經地義的事。他強調天下人并非君王的附屬,并呼吁人們回歸人的主體性。這是黃宗羲在思想上對君主專制的動搖,同時也是其民本思想具有啟蒙性質的一個特征。
而后,黃宗羲站在歷史的角度揭露了專制君主所帶來的罪惡,痛斥君主專制制度存在的不合理性。他認為,隨著君主和權力的墮落,君主一旦為君,不思天下興衰,只知巧取豪奪,搜刮民脂民膏,荒淫無度,恣意享樂。如同西方傳說中的圣杯一樣,覬覦權力和地位的人都想成為君王,以致大動干戈,肆意殺伐,而在位者又不擇手段保全自己的地位和權力,最終導致“荼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百姓才是最終的受害者,他們成為權力斗爭的犧牲品,而被趕下權力巔峰的昔日君王,也落得悲慘的下場。
黃宗羲在此并非僅僅局限于道德上批判某一君王,也并不局限于痛斥暴君,而是站在歷史的角度對整個君主專制制度的產生和墮落進行了深入分析,他真正反對的是整個君主專制制度。他認為君主的產生有其必然性,但現在也到了其必須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只要君王特權依然存在,那么圍繞著君權的斗爭就不會停止,周而復始,每一次的斗爭都會危害天下,涂炭生靈,一切帝王朝代都不可避免地走向滅亡,這也是黃宗羲民本思想具有啟蒙性質的另一個特征。
蔡尚思說:“我對黃宗羲的代表著作《明夷待訪錄》一書,發現其最集中的觀念就是反君權,實質上是批判君主專制制度的檄文。”[3]黃宗羲把《原君》放在《明夷待訪錄》最前面是有深刻用意的,關于君主的問題在整部書中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黃宗羲對君主的專制思想進行了全面深刻的批判,痛斥君權墮落的罪惡。他倡導人人都有民權,人人都有追求個人利益的權利,開始肯定人民的社會主體地位,對以后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極具啟蒙意義。
[1]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32.
[2]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55.
[3]季學原,桂興沅.明夷待訪錄導讀[M].成都:巴蜀書社,1992.17.
【責任編輯:王 崇】
B249.3
A
1673-7725(2016)08-0166-02
2016-06-05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原始儒家道德哲學之建構研究”(項目編號:11BZX06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張繼軍(1975-),男,山東定陶人,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哲學與儒家道德哲學建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