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新穎
(陜西師范大學國際漢學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
?
【語言與文化】
《通俗編》隱語研究
段新穎
(陜西師范大學國際漢學學院,陜西西安710062)
隱語可以實現交際溝通的功能,但方式極為隱秘,要達到這種目的,在詞匯的創制構造上多采用不易被人解析的方法。《通俗編》中的隱語創制主要采用了諧音、拆字、藏詞、改字、借代、反切、謎語等方式,本文便針對這幾種隱語創制方式展開論述。
隱語行話;《通俗編》;拆字;諧音;藏詞;改字;借代;謎語
“隱語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特殊語言現象。任何民族語言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具有本民族歷史文化特色的隱語。”[1]隱語在漢語史上又被叫做“秘密語”“市語”“切口”“春點”和“錦語”,是有限制性地將要所傳遞的信息經過改動傳達給固定的一群人,雖然可以實現交際溝通的功能,但方式卻極為隱秘,要達到這種目的,在創制方法上多采用不易被人解析的方法,這使隱語蒙上了一層撲朔迷離的外衣,使人不容易掌握其中的內涵。
《通俗編》是清代翟灝所編的一本收錄漢語中的俗語、方言的書,收錄了大量的隱語,研究《通俗編》中的隱語可以看到古代特定的民俗語言文化現象。筆者從隱語創制這個角度來探究,梳理后發現《通俗編》中隱語的創造方法主要采用了諧音、拆字、藏詞、改字、借代、反切及謎語等方式。
《通俗編》在卷十七《言笑》中的“笑中刀”提到:“《舊唐書李義府傳》與人語,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陰賊,故時人言其笑中有刀。《傳燈錄》山僧匡仁謂溈山元來笑里有刀。《白居易詩》且滅嗔中火,休磨笑里刀。按俗又作隱語曰鞘里藏刀,元馬致遠薦福碑曲用之。”[2]
笑中刀,在民間以鞘里藏刀的形式出現在隱語中,借由笑字與鞘字兩者的讀音相同的關系,以諧音方式構成隱語。
《通俗編》在卷三十八《識余》列舉了大量的由拆字構成的隱語:“《晉藝術傳》以肉為內中人。《清異錄》以粥為雙弓米,今謂米曰八木,茶曰草木中人,乃其類。《吳志》謂蜀為橫目茍身。又今于姓氏一端,尤多拆字之語,如吳曰口天、張曰弓長、楊曰木易、李曰木子、孫曰子系、許曰言午、魏曰委鬼、裴曰非衣、劉曰卯金刀、徐曰未入人,凡此俱見自前籍矣。”
此處運用拆字構詞法將所產生的隱語聚集起來,如將粥拆成弓、米、弓,以雙弓米來指稱粥。將茶拆解成草、木、人,以草木中人指稱茶。將蜀拆解成目和茍,以橫目茍身指代蜀字。同時采取拆解字形的方式來解姓,如將吳拆為口天、將張拆為弓長、將裴拆為非衣等。
《通俗編·識余》所記載的米行、絲行、線行等十二個行業都有自己的數字隱語,如優伶采用本行業熟悉的詞語,以藏詞法中的藏頭方式,將前邊的數字隱藏起來,用尾部剩余的詞語代替原詞。如一為江風,二為郎神,三為學士,四為朝元,五為供養,六為么令,七為娘子,八為甘州,九為菊花,十為段錦。《一江風》《二郎神》《三學士》《四朝元》《五供養》《六么令》《七娘子》《八甘州》《九菊花》《十段錦》或為詞牌名或為曲牌名,都是優伶熟悉的。
《通俗編·識余》記載了“雜貨鋪”一到九的隱語行話,即“一平頭、二空工、三眠川、四睡目、五缺丑、六斷大、七皂底、八分頭、九未丸”。其隱語的創制方法是對字形作解析與描寫,屬于改字的方式。以“平頭”代“一”,是取“平”字上方的橫畫;以“空工”代“二”即是將“工”字中的豎畫抽掉;以“眠川”代“三”,是將“川”字橫躺;以“睡目”代“四”,是將“目”字橫放;以“缺丑”代“五”,是將“丑”字右上角的橫折拆解一部分筆畫出來;以“大”代“六”,是將“大”字下方斷開;以“皂底”代“七”,因“皂”字下方即為“七”字;以“分頭”代“八”,是取“分”字的頭部;以“未丸”代“九”,是將“丸”字中的“一點”去掉。
《通俗編·識余》所記載的藥行也有自己的數字隱語,藥行采用本行業熟悉的詞語,直接借用已有的詞語為材料,賦予原詞一個特定的數目義,即“一羌,二獨,三前,四柴,五梗,六參,七苓,八殼,九草,十芎”。藥行以“羌活”“獨活”“車前子”“柴胡”“桔梗”“人參”“茯苓”“枳殼”“甘草”“川芎”十種藥材的簡稱分別代替“一”至“十”。
《通俗編》在卷三十八《識余》中的“切腳”提到:“《容齋三筆》世人語音,有以切腳而稱者。如以篷為勃籠,盤為勃闌,鐸為突落,鉦為丁寧,精為即零,螳為突郎,旁為步郎,圈為屈攣,窠為窟駝是也。《宋景文筆記》孫炎作反切語,本出於俚俗常言,尚數百種。俞文豹《唾玉集》亦錄俗語切腳字數十。”這是把反切上字的聲母和反切下字的韻母相拼得出隱語用字,“篷、鐸、鉦、精、螳、旁、圈、窠”等即是。
《通俗編》在卷三十八《識余》中的“謎”提到:“《鮑昭集》有‘井’字‘龜’字二謎,《南史》有屐謎,《北史》有箸謎,《七修類稿》隱語轉而為謎。至宋蘇黃極盛。按古無謎字,玉篇始收入之,原其意制,則即呂覽所謂骵也。《越絕》‘庚米’之辭,《參同》‘委鬼’之句,蔡伯喈之‘黃娟幼婦’,管公明之‘燕印蜘蛛’,皆其濫觴。”有些隱語會轉變成謎語,如上所提到的“井、龜、箸、庚米、委鬼、黃娟幼婦、燕印蜘蛛”。
隱語是社會階層中特殊集團所創制,經由口耳相傳的一種語言變體,借由語音來交際與溝通。《通俗編》內所記載的隱語雖然只是漢語隱語中的一小部分,但能使我們從中大略了解隱語的創制方法,也說明了以民族文化為基礎的隱語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1]郝志倫.漢語隱語論綱[M].成都:巴蜀書社,2001.8.
[2]翟灝.通俗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11.
【責任編輯:周 丹】
H131
A
1673-7725(2016)08-0168-02
2016-06-05
段新穎(1992-),女,陜西西安人,主要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