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四個立足點
張軍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的重大決定。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和國家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構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治理體系要從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的社會主義初級發展階段的國家出發,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原理,中國優秀的傳統政治文化,新中國成立以來黨治理國家的思想和經驗以及當下中國的階段性國情。
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歷史傳承;立足點
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根本方法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屬于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改革與完善,我們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就必須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社會基本矛盾原理之上。然而,任何一個革命階級一旦獲取政權之后都會變成保守的階級。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開始尖銳化。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根據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互相作用的基本原理,經過社會主義的改造,在借鑒社會主義蘇聯的治理模式的基礎上確立了一整套符合當時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國家治理體系。然而,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它是不斷變化著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開始對選擇什么樣的國家治理體系進行反思。1985 年8月,鄧小平在接見外賓時說:“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①這30多年以來,我們正是立足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矛盾原理之上,持續進行國家治理體系的變革,才使國家治理體系不斷與時代變化相適應,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是一個嶄新的時代話題,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進程中可以無視本民族的歷史。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一定要回眸自己的過去,立足于民族的優秀傳統政治文化,從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政治文化中汲取營養,總結中國歷史上的優秀思想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借鑒:
1.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就是以人民為政治本體的一種思想體系②,中國歷史上有著強烈的民本主義傳統。《尚書》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西周政治家周公,要求統治者“用康保民”“先知稼墻之艱難,乃逸,則知小民之依”“知小民之依,能保惠于庶民”。唐太宗李世民認為治理天下必須順乎民心,“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可覆舟;亦可載舟”。近代以來,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無不蘊含著民為邦本的國家治理思想。
2.“大一統”思想
“大一統”思想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特質。它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國家統一、中央集權。“大一統”思想最早可追湖到夏、商、周時期。《詩經》中記載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是“大一統”思想的體現。春秋戰國時期“大一統”思想基本定型。當時,百家在統一方式上雖有所差異,但都認同天下必須“定乎一”。
3.重視德治
把政治統治和倫理道德緊密結合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傳統。“君以仁施政,臣以德治國。”孔子告誡統治者要“為政以德”,才會達到“辟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自漢代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始,直至末代清朝,一千多年以來,孔孟的“德治”思想成為中華民族古代社會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今天強調的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依然有著極強的現實價值。
如何治理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東方大國,解決中國面臨的時代問題,馬克思主義并沒有也不可能有現成的理論答案,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中開創性地形成了豐富的治國理政思想,積累了大量的治理經驗,這些思想和經驗是我們今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立足點。
新中國成立初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社會主義社會的治理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諸如,關于把工作重點轉到經濟建設和技術革命上來;關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不能照抄照搬外國的經驗和模式,要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治理國家方面的探索中取得了顯著成就,雖然遭到了重大挫折,但是上述探索及其取得的理論成果,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國家治理和推動改革開放奠定了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把握時代特點,積極推動改革開放,在領導人民進行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的過程中,在一個超大規模國家開展了內容廣泛的國家治理活動,取得了巨大成就,積累了國家治理的寶貴經驗。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強調走自己的路,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相結合,正確對待革命導師對社會主義社會的一些設想,強調要改革黨和國家領導體制,指出黨的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世情、國情、黨情發生變化的背景下,依據新的實踐成功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形成了豐富的治理思想。江澤民同志強調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體制,既保證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又充分發揮人大、政府、政協以及人民團體和其他方面的職能作用。
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國家治理有著深刻的論述。他強調創新社會管理,指出社會管理作為社會建設的重要手段,提出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強調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不能脫離國家的現實背景,只有從現實出發,治理體系才能有針對性。馬克思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既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又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③經過30多年的改革,中國特色現代化事業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但是正如十八大所指出的: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得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在這個階段我們還有許多特殊困難,特別要看到,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和變革時期,這種轉型和變革在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的同時,也必然會帶來諸多問題,特別是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和社會組織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動,給社會治理帶來了一系列新課題。
上述種種問題既是進一步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同時又是進一步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立足點。國家治理體系是國家層面的頂層制度設計,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目的就是要用一套更科學、更有效的方法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因此,我們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必須立足于當下中國社會的階段性國情,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引文注釋
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1070.
②王引淑.中國傳統政治哲學[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99:79.
③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