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瑋 呂天瑀 曾滟棱 趙娜 高健
基于大學生“三自教育”的校園新媒體教育平臺的實踐研究——以北京中醫藥大學杏林之聲為例
李瑋呂天瑀曾滟棱趙娜高健
本文從創新校園新媒體思政教育模式的途徑出發,突出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與主導作用,利用掌上微信平臺引導大學生開展“三自教育”。在實現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三方面進行了實踐探索與研究。
大學生;三自教育;新媒體教育平臺
當前,90后大學生已成為高校的主體,他們思想活躍、開放獨立。隨著社會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智能終端設備的不斷升級,以網絡化思維模式為背景、以便攜智能設備為終端的自媒體時代已經在大學校園蔓延。這些都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1]。為深入改革以往單一的說教、書面式教育宣傳模式,創新新媒體途徑與方法,北京中醫藥大學以學生團隊為基礎,依托學生工作部的思政教育優勢,建立了“杏林之聲”微信公眾平臺,在引導大學生開展“三自教育”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探索與實踐。
“三自教育”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2004年8月24日,在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當中,對高校在新形勢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要求,指出要“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既要充分發揮學校教師、黨團組織的教育引導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在高校的教育實踐工作中,“三自教育”就是要在學校的統一領導與指導下,引導學生把自身作為教育、管理、服務的對象,發揮自身能動性,按國家、社會和自身發展的需要,通過自我教育、自主自覺、自為自律的個體意識,提高能力及綜合素質。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我國教育家葉圣陶則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不教育”,不教育不是放棄教育,而是通過自我教育達到非被動教育的狀態。自我教育作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實現培養人才的有效手段[2]。當前,“三自教育”的目標就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為引導,加強大學生在高校教育、管理、服務中的主體性,提升大學生的使命和責任感,從而達到思政教育的最佳效果。
為深入拓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渠道,充分運用手機微信傳媒優勢,進行學生教育、服務與信息交流互動,大力推進弘揚正能量、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工作,學校于2014年建立了“杏林之聲”微信平臺,并成立了學生社團。以“杏林”命名,是取其為中醫學界的代稱和對醫生的稱頌之意。
1.開展主題系列教育與溝通互動,體現學生“自我教育”
學校現有三個校區,分布于北京市區與郊區,且三年級以上的學生還主要分布在市內不同附屬醫院與實習單位,學生比較分散,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難以面對面開展的實際困難。自建立“杏林之聲”微信平臺以來,依托手機微信傳播快、覆蓋廣、時時在線等優勢,在學工部老師的輔導下,由學生自己設計他們樂于接受的形式,通過知識有獎問答、信息互動等形式發送圖、文、音、像并茂的主題教育資訊,讓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學生都可以隨時、隨地、隨身進行學習,搭建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3]。如曾發布的杏林時政之兩會上,習大大說了這20句話;九張漫畫帶你看懂政府工作報告里的惠民禮包;一圖看懂《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雷鋒精神,從未走遠”;銘記歷史,熱血愛國之小編帶你讀懂“一二·九”;小編為你講述北中醫的24小時;讓同學們親自參與的“‘最美中華’攝影比賽;軍訓進行時系列報道;年度“自強之星”評選;最美年華遇到你——新生班主任及班長訪談特輯;校園獎學金獲得者展示特輯;“核心價值觀、托舉中國夢”文化作品征集比賽;“英雄不朽”主題教育優秀文章展示”等內容,這些都使宣傳“中國夢”和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深深融化到學生們的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2014年11月,“杏林之聲”作為教育成果在第21屆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學生工作年會上進行交流展示;2015年1月,“杏林之聲”榮獲北京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優秀項目;2015年7月,“杏林之聲”作為思政教育案例在我校黨建工作會上進行了交流匯報。
2.成立學生社團與運行管理機制,實現學生“自我管理”
微信平臺采用學生社團自我管理運營模式,通過吸納“學生視角”使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群體的實際需求。依據工作模塊性質,團隊劃分為不同部門,如新聞部、美編部、科研部、辦公室及良鄉校區工作部,通過分工協作,發揮學生各類特長。根據發布流程,學生分別參與到信息采集、文案書寫、美工編輯、推送及回復平臺反饋等環節中,工作日輪值進行平臺日常編輯運營,并形成標準工作流程(見下圖)。

圖 標準工作流程
在日常管理中,學生自發定期開展培訓、研討、總結會議,分析問題與成效,收集并篩選整合信息,依托平臺開發更多優質的服務。這些實踐都使學生有機會接觸、了解到團隊整合的各種人力、物力資源,提升學生在群體自我教育實踐中的協作成長與自我管理。另外,平臺發布的諸多校內資訊還需要從學校其他職能部門獲取,此過程也鍛煉了學生的溝通、交流、協作與資源整合能力。同時,社團化的管理方式也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激勵學生,團隊還設有優秀成員評選嘉獎機制,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工作熱情與上進心。
一年多來,團體共開展校級、學會及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課題研究三項,發表文章2篇,充分提高了學生的研究與團隊管理水平;2015年12月,杏林之聲學生團隊獲得首屆“感動北中醫優秀團隊第一名”。
3.突出校園生活資訊與專業特色,全面開展“自我服務”
“杏林之聲”作為由學生管理運營的面向學生的信息平臺,在探索改革教育方式方法的同時,還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服務的信息平臺。社團學生來自不同學院與專業,而且涉及大一至大五各年級,他們根據所在專業成長的知識視野,開發出了一系列文化精品,如中醫藥學專業學生設計的中藥、方劑等專業知識查詢平臺和節氣養生欄目,英語專業學生設計的英語四/六級學習資料及經驗分享,管理學專業學生設計的學生課表、成績、教師方位查詢系統等等。同時,他們還主動尋求校園學習生活各類信息,第一時間告知學生,如校園講座、食堂新添加的菜譜、校園周邊生活便利指南、天氣、失物招領、我的畢業求職季服務、新生助力引航、考試經驗分享與提醒等欄目,為廣大學生提供了便捷、實用和高效的服務功能。
截至目前,“杏林之聲”已有40余個不同類別、特色鮮明的欄目,涵蓋教育、學習、生活、資訊及健康等范疇,這些服務內容新鮮、時效性強、符合學生需求,極大地豐富了學生們的信息視野與課外生活。不僅如此,在編輯欄目語言時,他們還運用學生的口吻與流行的網絡用語,將枯燥繁瑣的語句變得流暢易讀,如常使用如“小杏兒er、安利貼、漲姿勢、寶寶們、小伙伴、中醫粉、醬紫、主要看氣質、驚呆了、你√get了嗎、醉了、趕腳、小鮮肉”等語言,拉近與同學們的距離,減少以往學生工作留給學生的單一、正式和陌生感的形象。
在高校校園官方微信當中,由學生運作管理的“杏林之聲”新媒體教育平臺還屬于新鮮事物。在平臺的創建與運作過程中,我們雖著力探討解決了有關人員選拔、模塊構建、資源篩選及設計編輯等一系列問題。但仍存在以下困難和問題,一是團隊學生主要來自醫藥類專業,學業負擔重,難以抽出整塊時間進行編輯專業化學習;二是團隊成員分布在不同校區,日常的溝通交流及研討工作存在實際困難,工作計劃尚需統一;三是團隊成員雖已分工,但目前缺乏科學評價機制,仍需繼續加強責任制管理;四是個別同學反映平臺進行的教育活動還不能完全契合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和個性發展的需要,需要進一步改革創新。
為此,學校計劃在今后的工作當中,將以問題為導向進行全面評估改革。深入調研,以問卷調查、個體訪談及交流研討等形式繼續開展學生教育、服務調查。同時,深入進行團隊隊伍建設改革,構建科學評價體系。在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多樣的教育服務的同時,全面實現大學生的“三自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1]王秀林,郭鵬杰,張賀祥,雷延峰.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于高校官方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建設視域[J].傳承,2014(5):76-77.
[2]王升才.試論實現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J].教育研究,2006(8):80.
[3]李瑋,李天罡,李陽.基于服務理念的高校思政教育微信公眾的創建[J].中醫教育研究,2015,34(4):55.
(作者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學生工作部)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0.044
本文系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學生工作研究會2015年科研項目“新媒體微信互動教育平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GNH2015-K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