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民偉
五大發展理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頂層設計”
周民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黨對現階段綱領的概括,是國家實現發展、人民共享成果的道路。在這條道路的行進征程中,發展始終是主方向。經過嚴密論證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從時間和空間上適合、拓展、引領中國道路,標志著黨在有關中國道路的發展問題上提煉出了新的成果,是解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發展問題的思想武器和科學指南。
五大發展理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
隨著改革開放進入深水期和攻堅克難階段,國內形勢環境和發展特征都出現了一系列深刻變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立足歸納新階段下所面臨的新情況和服務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提出要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核心的五大發展理念。五大發展理念不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目標的法寶,而且也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治國理政方略,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下應樹立怎樣的發展理念作出了具體闡述,對為什么要運用五大發展理念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從方法論上指明了意義。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發展行動遵循發展理念。發展理念是否行之有效并能夠解決實際中的發展問題,根本上要看它是否符合實際情況,是否順應事物的內在規律和成長趨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國內革命和建設的長期實踐中確立下來的,它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十分復雜的內外原因。縱觀歷史,歷朝歷代都沒有使中國真正發展起來,都沒能使中國保持并鞏固中華泱泱大國的地位,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找到符合中國發展實際的科學理論,適合中國發展實際的前進道路。美國當年從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快速發展成為科技強國就是因為擺脫了不合時宜的陳舊觀念,遵循了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模式。而“亞洲四小龍”的興起,也是因為找到了適應本國的正確發展道路,而不是盲目照搬其他國家的路子。對比各大洲和大洲內的不同國家,可以很清晰地得出一個結論:只要樹立了正確的發展理念、找到適合本國發展的模式和道路,并堅持按此方法貫徹執行不動搖的國家,就能夠在富國圖強的道路上前行。反之,對本國發展還未形成正確認識的國家,其在前進的道路上必然會磕磕撞撞、挫折不斷。這是世界發展規律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我國憑借幾十年來安定團結的局面,一心建設、埋頭苦干,已邁入世界大國行列。但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國內局勢風云變幻,國家治理和社會結構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想繼續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平衡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處理好各方面的問題,就要重新審視和思考發展的新理念。幾十年來,很多當時具有成效、現在出現后遺癥的決策,已成為阻礙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包袱;很多當時具有美感和價值的規劃,已不盡如人意;為追求表面和形式而忽略人類后代福祉的惡果開始顯現,這些都在提醒我們必須刻不容緩地轉變原有錯誤的發展理念,樹立新的正確的科學的發展理念。
五大發展理念具有鮮明的現實指向性和強烈的現實意義性,帶有中國特色社會的標簽,是總結國內實際并吸取國外教訓概括形成的。它把創新擺在首位,突出了生產力是第一要義的標準,把握了全面發展和平衡發展的原則,著眼于千秋萬代和國計民生的長遠高度,圍繞和體現了共贏包容的宗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切實響應了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主張。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100年”奮斗目標具有助力作用,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前進方向。
理論豐富實踐,歸根到底是指對實踐具有指導性。檢驗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就是看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具不具有可行性。五大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系統性的有機整體,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大內容。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也是黨繼科學發展觀后關于發展問題的二度理論升華。理論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和核心,揭示規律,貫穿始終。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方面的一個突破,而且也是經濟社會方面的一次變革,更是政治文明方面的一場革新。
五大發展理念主要著眼點在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是為了實現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而醞釀的。理念的提出是為了解決問題,問題的解決是需要科學的理論作指引的。五大發展理念對當前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升級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作了詳細的說明,把各個部分的內涵和各部分之間的關聯也給予了詳細的解釋。其中,創新發展是要解決發展的動力問題。關鍵技術拿不出來,永遠受制于人。不能總是中國制造而達不到中國創造,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中,只有使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成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才能實現發展動力轉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協調發展是要解決發展的不平衡問題。我們強調的發展是各地區、各部門、各要素都能得到發展,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要在全局意識的指導下,處理發展中的各項關系,在發展中協調各項矛盾,形成合理態勢。綠色發展是要解決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環境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問題,發達國家也不能說完全杜絕發展中的污染現象,我國從十八大開始已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總體規劃。開放發展是要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要把發展打造為有利于全球大家庭的集體行為,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造福全球。通過自身的作為,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履行大國責任,構建利益共同體,形成互利共贏的機制,為全世界和平穩定做出貢獻。共享發展是要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突出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宗旨原則,既保證讓人民群眾獲得享有發展紅利,又汲取人民群眾的智慧來深化發展。五大發展理念的各個部分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需要微觀層面的操作規劃,又需要宏觀層面的戰略布局,更需要理論層面的頂層設計。道路越走越寬,人們的認識也越來越理性和深入。五大發展理念是總結了幾十年的經驗教訓得出來的科學成果,它既不是改革開放初期的發展理念,也不是幾十年以后的發展理念;既不是全球的發展理念,也不是只有一個國家才能采用的發展理念。它有共性,也有個性。但它的性質都是為了走好走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兩個100年”的戰略目標,和“四個全面”“五位一體”一樣,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有力抓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們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標。對應起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五個部分既是物質愿景又是實現途徑;既是價值追求又是行動指南;既可以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又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一次外圍豐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要堅持正確的方向,又要注重道路行進過程中的平穩。既要保證安全,又要體現速度。為走好走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是著眼于未來、考慮到后代的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理念,不但在理論維度上契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而且更在實踐維度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量體裁衣”,充分保障其發揮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效能。它不僅能解決當前遇到的現實問題,而且也能解決未來進程中遇到的問題。事業是永無止境的,人和隊伍更換無常,但思路理念不會換。一種理念凝結為理論就是一種文化,一種軟實力,是指導實踐的有力武器,它所蘊藏的能量、潛能、滲透力和沖刺力都是不可想象的。只要我們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切實運用理念來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阻礙,就不懼怕千難萬險。實踐已經證明,科學的思想是取得偉大成就的法寶。經過實踐反復比較、證明、提煉出的五大發展理念必然能引領中國這條巨輪,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保駕護航,為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開辟出更加璀璨的光輝前景。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