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凡峰
基于生態文明背景下公眾參與城市園林建設機制探析
閆凡峰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在滿足于物質文明的同時,更加注重生態文明的綠色享受,城市園林建設成為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城市園林的合理規劃和地域的有效布局,不僅是提高城市生態文明物質體系的有效措施,同時也是促進綠色健康城市建設的重要方略。伴隨著城市生態文明的建設及社會生態文明文化體系的不斷完善,社會公眾參與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也在不斷提高,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需要,著力探討社會公眾參與城市生態園林建設的機制,為城市園林建設生態發展提供思路。
生態文明建設;社會公眾參與機制;園林建設,現狀分析
社會生態文明的基本原理是用生態系統的哲學統一性的觀點和原理去認識生態發展中的本質問題,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角度,用哲學的“科學的認知觀”來看待社會生態文明的基本建設問題。自然文明與生態文明是基本相輔相成、統一辯證存在的。而人作為自然界客觀存在的個體,其基本的目的是建立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統一和諧的基本關系,在滿足于人類生存發展需求的基礎上,構建生態文明型社會,用清晰的邏輯辯證觀點來看待人類社會的發展和自然界的變化,崇尚于基本生態世界的完整性,將生態文明價值觀點運用到基本的社會發展當中,構建協調化的社會生態文明體系。
1.樹立清晰的生態思維認識
根據生態發展的過程總結有價值的思想認識觀念,從歷史中吸取養分,對生態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案例進行研究探討,并將社會生態建設的基本思路運用到基本的生態體系建設過程中,在滿足社會生態文明多元化發展的同時,對社會生態文明價值體系進行多元化的思考,找到基本的邏輯鏈接點。
2.對思想觀念進行準確的思想價值定位
樹立客觀性的生態哲學價值認知,從實際角度出發去看待生態社會發展的歷史。對于生態文明發展長河中的著名事件及人物不能盲目隨從,要深入研究所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對歷史的貢獻,客觀分析。對待生態問題在實事求是的思想基礎上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經過認真思考之后再為實際應用。
3.深刻認知生態哲學的歷史發展規律
要深刻認識到生態哲學發展的隨機性和無序性,遵循發展的規律。歷史的結論不一定是最完美的,但是歷史的經驗一定是最有效的,縱觀生態文明歷史我們發現,目前面臨的生態危機并不是因為人成了中心而導致的,而是在這個以人為中心的思路中因為現實的困難與人的操作不當出現扭曲,產生了一種不適應社會發展的生態危機。所以在促進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對生態價值目標進行著重分析,找到關鍵思路,是構建社會生態文明思想體系的必要途徑。
1.園林建設區域的選擇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
在城市園林建設的過程中,對園林建設的區域進行規劃性布局,做好環境影響評價,不僅是提高園林城市功能的有效辦法,而且也是落實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措施。在符合生態文明建設價值綱要的背景下,園林建設區域位置選擇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好園林與城市形態的配合度,在滿足于城市發展功能的前提下,最大化地發揮出園林的城市點綴效果和城市休閑的價值屬性,在滿足于多元化城市空間發展的前提下,做好園林的整體規劃設計,對園林環境及景物陳設進行提前布局,防止園林生態價值與城市功能價值矛盾局面的發生。同時良好的園林區域位置更加便于公眾的放松與休閑,增強公眾的生態價值享受,陶冶民眾的價值情操,有利于引導公眾參與城市生態文明建設。
2.園林情態體系的打造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
在園林建設的過程中選好城市園林的位置,滿足城市功能的發展是城市生態文明的第一要求,同時在生態園林建設的過程中,做好園林的價值情態體系規劃,滿足于園林立體化景物特色打造的需求對生態園林建設,有著更加重要的作用。生態城市園林情態體系的打造首先要滿足于園林的價值定位和城市功能的要求,明白園林建設的目的和園林建設的價值,樹立清晰的價值思維,滿足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其具體的情態體系還要滿足城市園林的規劃,選取什么樣的景物作為園林的特色表現,以什么樣的景物搭配原則來滿足園林的視覺享受等需要。在生態園林情態體系塑造方面也要打造園林的景物抒情意象,通過什么樣的景物表現什么樣的情感,以什么樣的建造手法,打造獨具一格的園林特色,最大限度上滿足生態園林的城市功能定位,為更多的城市居民提供自然情感的價值享受。在民眾享受其良好生態園林價值情態的同時,還要滿足于自身愿景的渴求,激發民眾參與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興趣,共同為城市園林建設出力。
1.公眾參與城市園林建設的機制
現代的城市公園是城市居民放松和心靈休憩的場所,是城市民眾感受自然情調的重要平臺。因此,在現代城市園林建設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民眾集中地參與進來,而且還需要結合民眾的需要做好集中的景物設計建設。城市園林景觀要根據周圍的景觀形態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塑造。在塑造的過程中需要協調多方面的因素,人與綠地之間,人的靈魂與綠地之間,都要講究協調配合,其具體的塑造方法取決于設計者對自然的感悟和設計者自身的文化素養。要構成一定的層次感,就需要與地域性的歷史景觀、文化景觀、人文景觀、進行充分的融合,通過一定層次的搭配,來構造視覺的景觀享受,把人文氣息、自然氣息、景觀氣息充分地融合到一起,給人以唯美的視覺盛宴。
2.公眾參與城市主題圖景的建設機制
城市園林生態建設的首要問題就是城市結構布局中主題圖景的展現和主題景物的設計,在現代化城市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結合城市民眾的意愿來建設城市的生態文明主題圖景,而且還需要根據生態文明的價值內涵打造主題景物。在主題圖景的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對周圍自然環境的借用和地域的連續性,通過自然的視覺對比和風格搭配,與周圍的自然景物及環境達到共生的生態效果。與舊景觀共生需要在設計建造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周圍的景觀元素,把一切審美的視覺元素集中起來,進行協調的搭配,使其與舊景觀形成默契,從視覺共生的角度充分地進行對比,保持一致性。在建造的過程中充分融入舊景觀的文化氣息,把不同的氣息融合到一起,讓新舊景觀保持文化氣息的相似,充分展現本城市的生態文明。
3.城市生態機制建設的公眾參與方式
依據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公眾要全方位地參與到城市園林建設中,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要求公眾參與城市生態文明的實物建設,而且更需要社會民眾充分參與到城市生態文明的民主決策和體系的建設當中。政府作為引導城市文明建設的客觀主體,在引導城市生態文明文化價值體系建設當中,不僅要激發市民的積極性,使民眾群策群力地參與到生態民主政治決策當中,而且還需要調查城市民眾對生態建設的建議,通過召開聽證會、研討會等方式,選擇民眾代表,進行建設機制的探討。同時立足于社會實際調查,走進基層,走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線,調查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情況,匯總民眾意見,調整建設方式,從而滿足城市公眾的集體意愿。
城市園林建設不僅需要結合具體的情況進行體系化建設,而且還需要群策群力,在符合民眾意愿的基礎上,調整建設方向和建設模式,搞好政府與群眾的主客體關系。在做好城市生態實物建設的同時,推進城市生態文化建設,匯聚城市功能的發展,使其滿足于人們的精神建設需求,從而使得城市生態文明在建設的過程中得到不斷發展。
[1]褚茜.江蘇省城市園林地被植物資源調查與應用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2.
[2]谷樹忠,胡詠君,周洪.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與基本路徑[J].資源科學,2013.
[3]馬玲.金華市鄉土植物在園林建設中的應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0.
[4]閆淑君,洪偉,吳承禎.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生態園林建設中的應用[J].福建林業科技,2003.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城鄉建設局)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0.007
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有效利益表達機制的探究(項目編號:14LKT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