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馨
習近平“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哲學基礎
羅馨
習近平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及“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此種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中國實際國情的戰略規劃,是踐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有力向導,是推動型國際關系建設的強大推手,更是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繁榮的必然選擇。“命運共同體”思想作為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有著深刻的哲學基礎,它既是中華民族“和合”哲學思想的繼承,又是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辯證法、唯物史觀哲學思想和世界交往理論時代性的體現和運用。
命運共同體;哲學思想;基礎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旗幟鮮明地闡述了當下世界各國之間的關系,提出在“地球村”里,大家都“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1],這反映出全世界是一個休戚相關、命運與共的整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對開創中國外交的新局面和新型國際關系有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然而,如何讓不同文化底蘊、不同歷史背景、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命運與共,是我們需要重點探討的問題。這既需要我們積極吸收、借鑒世界各國現代化和社會發展有利的文明成果,也需要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體系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汲取營養。
中華傳統“和合”思想是化解人類所共同面臨的沖突和危機的理論,其中“和而不同”更是體現了中國思想文化生態,也是今天我們提出“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源泉,也就是說,“命運共同體”是傳統“和”文化的時代性表達。“和合”并舉,意為和諧、協調與合作,核心精神為兼容并蓄、平等合作。[2]而“命運共同體”構想正是把“和”的精髓表現得淋漓盡致,倡導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摒棄“二元論”的博弈思維,積極構建合作共贏的“大同世界”。“命運共同體”構想汲取了中國傳統“和合主義”文化的營養,以柔性、溫情、共贏的和諧力量贏取世界人民的價值認同。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西方及部分周邊國家對中國妖魔化的說法不斷出現,命運共同體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意識形態方面的對立,強調“中國夢”與其他國家夢的共通與互補。
又如塞繆爾·亨廷頓提出的“文明沖突論”,其核心理念即人類并不是由和諧走向對抗、由和平走向沖突,而是由對抗走向共生、由沖突走向和諧,這與“和合主義”的思想內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同樣的,基于“和而不同”理念考察國際關系的“命運共同體”,對我們善待友邦、化解國際社會矛盾有著長遠意義,它在文化上鼓勵多種文明展開對話、求同存異;在政治上促進世界各國之間平等、互利、互信、合作;在經濟上共贏、共榮;在安全上睦鄰友好、共同安全,體現了本國價值和世界利益的重疊共識。命運共同體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促進世界繁榮的條件;是中國發展的機遇,也是世界進步的福音。
世界一切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命運共同體”是關乎國家間、人民間的命運,該思想將世界人民命運相聯系,實現了“中國夢”與“世界夢”的對接,使世界人民從“精神相依”走向“命運與共”,共同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因此,“命運共同體”不僅僅是利益聯系體,更是聯系各國人民友好往來和互聯互通的友誼長橋。
堅持發展的普遍性原理,把握好事物發展的協調性。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命運共同體”的嬗變是外交理念的繼承與發展,是互利、共贏、開放、包容精神的一脈相傳。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國正在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經濟合作、政治互信和公共外交,全世界是個休戚相關、命運與共的整體,更當將注意力放在互助合作與實現共贏上,而非對抗和“零和博弈”。“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到“亞洲命運共同體”繼而發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實現中國命運與人類命運對接的必由之路。
堅持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考察事物注重共性和個性的統一。每個國家國情不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也不盡相同,因此,針對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等種種差異,“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需辯證地對待客觀矛盾。
人民群眾是構建命運共同體的堅實力量,也是歷史的創造者。經濟發展帶來了利益分化,也加劇了社會的離散化,“共同體”構想就成為增強國家凝聚力的意識形態“水泥”,這不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支撐,有利于凝聚各民族的價值共識,用中國夢引領人民群眾共同前進,筑牢全社會的共同理想;有利于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目標的認識,走自信而穩健的中國道路,彰顯了中國夢與世界各國夢融合共生的價值取向。再者,唯物史觀把生產力作為其理論的基礎,而構建“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前提就是生產力的發展、夯實物質基礎和利益共享。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帶來了利益分化,加劇了世界的離散程度,但不和諧的因素同時也在滋生,大民族主義、恐怖主義、極端主義這“三股勢力”,構成了人類和平生活的極大隱患。加之地緣局勢動蕩和文明間沖突不斷,極大阻礙了世界各國間的向心力與共贏發展[3]。“命運共同體”甫一提出,隨之而來的一些質疑,如“中國搭車論”“新殖民主義”“中國擔憂論”“中國責任論”等等。命運共同體既是全球化的產物,又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理念的大勢所趨。而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就成為了增強社會、國家乃至世界凝聚力的“精神粘合劑”,易贏取世界人民的認同與價值共識,宣示了中國夢、各國夢與世界夢之間的包容共通,在世界人民面前樹起了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精神旗幟。顯而易見,“命運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世界交往理論的時代觀照,兩者在促進世界交往、合作、發展、共贏方面達成高度重疊。
當今世界,全球化已成為人類一種突出的生存境界,一種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一種不可抗拒的發展趨勢,它表征著人類交往已進入了一種全球性交往的全新階段。而馬克思、恩格斯從交往與生產力的視角,分析了交往形式與生產力二者之間的矛盾運動,即全球化的生產力發展必然要求世界性的交往形式與之相適應。[4]而“命運共同體”也繼承了該理論的精髓,倡導不同國家擱置爭議、著眼于“共同體利益”,推動世界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和全球性和諧秩序的建立。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世界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利益相互交織,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離不開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是與世界交往相勾連的,全世界連成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利于各國共同應對經濟安全、政治挑戰以及文化沖擊。
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演變,生動展現了我們黨對國際關系健康發展認識的傳承,及新常態下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賦予的新的時代內涵。同時,“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在組成部分,同時又實現了對這一重要理論的創造性發展,它深化了我們對發展目標、價值認同、外交關系等方面的認識,易贏得群眾和世界人民的廣泛認同,是實現世界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最大公約數”。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促進“中國夢”與“世界夢”的對接,增強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從毛澤東到習近平,幾代領導人對“共同體”思想的認識不斷深化,體現出一脈相承、繼往開來的關系。這一構想也充分顯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下觀”及“協和外邦”的精神理念,有助于我國同其他國家一道攜手并進、互利共贏,開辟政治、文化合作新領域,真正實現“中國夢”與“世界夢”的共榮共生。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
[2]王永和.弘揚中華和合文化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J].寧夏社會科學,2009(6).
[3][美]塞繆爾·亨廷頓.周琪,劉緋,張立平,王圓,譯.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4]唐踔.馬克思世界交往理論及其當代價值研究[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
(作者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