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亞君
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馬克思主義與儒學融通淺析
侯亞君
在當代中國語境下,馬克思主義作為主導意識形態,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傳入之日和其在中國化和現代化進程中,與儒學的關系或者說與儒學的融通問題成為無法回避的重大議題。儒學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其中蘊含的豐富的教化思想和價值理念至今依舊熠熠生輝,成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借鑒資源。而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靈魂和指導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樣面對如何推進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融通問題,思考這一問題,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導向;另一方面能夠以科學的態度辯證地對待儒學,豐富教育資源。探討馬克思主義與儒學融通這一問題對于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健康發展并彰顯中國特色具有重要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儒學;融通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并在發展演變過程中確立為主導意識形態,這標志著其與作為封建時代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學站在了時代變遷的交叉路口。如何正確認識兩者的關系,兩者是否存在融通的可能性,這些問題成為無法繞過并需要解答的重大議題。從歷史進程來看,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在中國傳播發展、生根發芽,從傳入之日起,就離不開特定的文化氛圍和土壤,那就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傳統文化。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或者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漸進的動態過程,從宏觀來看當前這一過程具有長期性、復雜性、未完成性的特點。總的來說其思想根源有二:其一是馬克思主義囊括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等理論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本身的建構、發展和完善;其二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傳承有序、厚重包容的傳統文化,其主體是儒家文化。從歷史經驗來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成就顯著。目前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的交流互動與交匯融合不斷深入發展,中國現實問題的解決應當科學合理地利用傳統文化資源,特別要高度重視儒學傳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諧社會的構建、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成為中國現代化發展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為緊迫的時代課題,這些課題解決路徑的探索始終不能忽視儒學資源的積極意義和現實價值。
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要很好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1]從中可以看出,對待傳統文化我們應當具有文化自覺的態度和立場,“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2]這就是說對待傳統文化主體的儒學,我們要明晰它的來龍去脈、文化特質和未來指向,當前關鍵環節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批判地繼承儒學中符合時代進步要求和有利于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具有積極意義的精華部分,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本質要求。
馬克思主義從其產生和傳播的源頭來說屬于外來文化理論形態,要在中國生根發芽、開枝散葉必須在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汲取養分,作為理性開放的理論,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存在融通互補之處,如社會理想上共產主義與儒家大同理想有近似之處,都追求人的解放和幸福;哲學上兩者都是人學而非神學,都講對立統一、變化日新;社會治理上都重視大眾信任、現實民生;在群己、義利關系上,都提倡先人后己、以義導利等等。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研究和批判,對社會主義理想的闡釋和實踐,可以幫助儒學實現當代社會條件下的轉型;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勝利之后,進而指導中國現代建設與發展,也需要吸收儒家社會管理、道德教化、人格養成的智慧,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實現發展繁榮中的長治久安[3]。同時要變革馬克思主義的話語體系,用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語言文字闡述馬克思主義理論,借鑒吸收傳統文化中仍具價值的優秀成分并融匯其中,使之成為從形式到內容上都體現中國特色、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的、符合時代潮流的理論形態,可以說兩者融通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必經之路。
儒學強調現世事功,涵蓋了人的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門與現實緊密相連的入世之學,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給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具有借鑒價值的教育資源。儒學中蘊含的價值理念如強調個人修養、社會責任等,對當前教育主體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社會責任感的提升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積極的教化意義。同時儒學包含著豐富的教育思想也對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理念的完善提供了可借鑒的必要補充。從這個意義上說,儒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學科建設、課程設置、資源充實和教育理念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文化自覺的態度也應當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教育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其本質是傳播、選擇、創建文化,而從概念上來說,“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4]。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說是以意識形態觀念作為內容塑造人、培養人的過程,也可以說是傳播文化并推進內化的過程,通過選擇、傳播、創建文化,以文化的方式、內容和形態去教化教育主體,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而“一個民族的文化能否實現自覺和自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傳統文化揚棄的客觀與科學態度”[5]。這就需要一個科學的指導理論——馬克思主義。揚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批判繼承,革故鼎新。“馬克思主義,尤其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內容,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根本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4],可以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儒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與馬克思主義兩者并非是對立的、不可調和的,儒學的融入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批判繼承的揚棄過程,繼承儒學中符合時代進步、社會發展的積極成分并加以改造,推陳出新,這恰恰也是文化自覺的應有之義。
從文化格局上來說,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并成為主導意識形態之后,打破了從鴉片戰爭以來形成的中西文化碰撞的二元文化模式,形成了中、西、馬互動交流的三元文化格局。作為傳統文化主體的儒學在與馬克思主義關系的思考和討論過程中,西方文化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處理三者之間的關系也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張岱年先生提出了文化的綜合創新理論,隨后通過方克立先生的發展完善形成了“馬魂”“中體”“西用”論。綜合創新理論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與時代發展密切關聯的過程,20世紀30年代,張岱年先生首次提出“文化的創造主義”,“發揚中國固有的卓越的文化遺產,同時采納西洋的有價值的精良的貢獻,融合為一,而創成一種新的文化”[6]。從80年代開始,張先生有意識地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進行文化研究,“今天研究國學,應以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為指導,以實事求是為基本原則,以唯物史觀為基本觀點,以辨證分析為基本方法,這都是沒有疑義的”[7]。綜合創新理論初見雛形,后經方克立先生進一步闡述完善,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傳統文化的主體性與民族性,批判繼承,同時借鑒西方優秀文明成果,為我所用,體現開放性,實現了中華文化復興的良性循環的文化三元模式構想。
可見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融通是有其理論依據和實踐的可能性的。在兩者融通的過程中應具有開放的理論視野,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合理吸收與借鑒世界優秀的文明成果,實現融會貫通。
當前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各種新興媒介不斷涌現,多元文化碰撞交織及意識形態斗爭錯綜復雜更勝從前,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肩負的任務更加艱巨。
實現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融通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導向;另一方面能夠以科學的態度辯證對待儒學,豐富教育資源。具體來說,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守住思想政治教育之魂,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沿著科學正確的道路前進,才能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項功能,才能更好地完成時代賦予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和使命。要想實現這一目的,從根本上來說就要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這一進程的推進是在儒學的文化背景和土壤中進行的,離開這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土壤,中國化進程就無從談起,結果只能使馬克思主義浮于表面,成為空中樓閣。
儒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非簡單粗暴地全盤吸收,而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有所揚棄,批判繼承,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改造,使之成為符合時代要求,推動社會發展的精神食糧,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為文化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儒學的融入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首先,有助于教育主體樹立正確的三觀,強化責任意識和愛國意識;其次有助于提升個人修養,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三,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激勵進取精神;第四,有助于應對全球化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充實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更新教育理念。
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發展的理論,而儒學在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同樣具有和合包容的開放特質,這一特質為兩者的融通提供了可能性和可操作性,而兩者融通最本質的體現在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地不斷向前發展,既堅守民族性又彰顯時代性,是民族性與時代性的良性互動、健康發展。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應隨著時代發展,依據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自覺地引導和促進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融通,堅定不移地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為指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健康發展,使其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偉大實踐。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重要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1.
[2]費孝通.中華文化在新世紀面臨的挑戰,中華文化與二十一世紀(上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2.
[3]牟鐘鑒.馬克思主義和儒學會通之路[N].光明日報,2012-4-23(15).
[4]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孫燕青.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視野下的傳統文化定位[J].哲學動態,2012(8):19.
[6]張岱年.張岱年全集[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229.
[7]張岱年.國學與時代[N].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5-5(2).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