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宋代理趣賦的審美建構與賦史價值

2016-03-17 02:40:21李建軍
江西社會科學 2016年5期

■李建軍

宋代理趣賦的審美建構與賦史價值

■李建軍

宋賦由于受到學術思潮、文學生態(tài)、文人審美心理結構和辭賦自身嬗變軌轍的綜合影響,呈現(xiàn)出尚理重意的時代特質。宋代尚理之賦,根據(jù)理、象關涉的程度,可分為棄象言理、墮入理障的論理賦,有象有理、包孕理致的蘊理賦和即象即理、充溢理趣的理趣賦。宋代理趣賦,從內涵而言,或闡發(fā)自然之事理,或揭橥人生之哲理,或詮釋社會之義理,或參悟道學之性理,豐富多彩;從言說方式而言,或因事及理、感物明理,或假物喻理、借事說理,象與理都融合無間。宋代理趣賦以其深醇的哲理意蘊和高超的藝術造詣,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涉理辭賦的高標,對后世辭賦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在賦史尤其是辭賦審美史上具有重要價值。

理趣賦;理象融會;因事及理;假物喻理

李建軍,臺州學院中文系教授,浙江大學宋學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博士。(浙江臨海 317000)

在中國辭賦發(fā)展史上,宋代辭賦頗可注意。依體式而言,宋代興起的文賦是對晉、唐辭賦過分格律化的一種反撥,是宋人在追摹漢人散體為賦基礎上完成的一次賦體新變,在賦史上具有恒久的藝術價值。同時,從審美旨趣而言,宋人為賦“在內涵上汲取晉、唐因賦的詩化將情感凝聚于對自然美的高度刻畫中的藝術,而把描寫的筆致轉向心理空間的創(chuàng)造:由“‘物境’(漢)‘情境’(晉、唐)轉向‘意境’”。“在賦史流變中,由漢賦重體物(訴諸感性),晉、唐賦或重情、或重景,到宋賦觀身達理,寫境沖淡(訴諸理性),是一條參互變復的藝術過程,也是一條從審美的角度考察宋賦歷史價值的重要線索。”[1]

關于宋賦在中國辭賦發(fā)展史上的體式創(chuàng)新,學界論之頗詳;而對于宋賦在中國辭賦審美史上的獨特旨趣,還可進一步論述。概而言之,宋賦在審美旨趣上既不同于前之漢唐或重體物、或重情景,也不同于后之元明仿唐重情,而是獨標一格,崇尚理趣。有鑒于此,本文在學界現(xiàn)有研究基礎上,對宋代理趣賦進行全面考察。本文首先梳理宋代辭賦崇尚理趣的時代語境及其理象關涉程度差異所產(chǎn)生的賦藝分層;接著剖析宋代辭賦理趣的多重意蘊與言說方式;最后從共時性與歷時性維度的綜合比較中,揭橥宋代理趣賦在辭賦審美史上的獨特意義。

一、尚理特質及賦藝分層

(一)時代語境與尚理特質

宋代理學勃興,自北宋周敦頤開端,中經(jīng)程顥、程頤、張載、邵雍的闡發(fā),再經(jīng)兩宋之際楊時、胡安國等人的弘揚,終至南宋朱熹集大成而金聲玉振。朱熹后學如真德秀、魏了翁等力挺程朱之學,并最終在宋理宗時將理學抬進了廟堂,使之成為整個國家和社會的主流話語。理學作為宋代社會的主流話語和主體思想,極大地影響著宋代的學術、文化等各個層面,也深刻地影響著包括詩賦在內的文學生態(tài)。理學對文學的滲透是多方面的,其中對審美心理結構的影響頗為關鍵。理學在本體概念上,將外在的 “天理”、世間的“倫理”落實為內在的“性理”,認為三者同構。與之相應,“宋代文士的審美心理經(jīng)歷了從對外部客觀世界的認識(閱世)向對內在主體世界的醒悟(觀身)的轉移;而通過這一聚縮回歸過程,再反過來由‘觀身’到‘閱世’,又正是宋人文學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藝術”。[2](P527)宋代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以小見大,由近及遠,尚理重意,正是時代語境的必然產(chǎn)物。

宋代的詩、文、賦都有尚理之傾向。楊慎指出“唐人詩主情”、“宋人詩主理”,[3](P545)胡應麟指責宋詩 “好談理而為理縛”、“宋人以道理言詩,故往往謬戾”,[4](P78-79)潘德輿批評“宋詩似策論,南宋人詩似語錄”[5](P205)。都揭示出宋詩的尚理特質,而潘德輿所言,更指出了南宋詩在尚理一途上的變本加厲。宋文也是如此,其議論化傾向,在整個中國散文史上可謂空前絕后;尤其是南宋的散文,少情韻,多義理,更是將宋文的尚理特質發(fā)展到登峰造極。辭賦作為介于詩文之間的文體,在宋詩宋文尚理大潮的裹挾下,自然不能獨善其身。宋賦的尚理,學人早有闡發(fā),祝堯稱宋賦“專尚于理,而遂略于辭,昧于情”[6](P818),浦銑認為“宋元賦好著議論”[7](P379)。

宋賦的議論化趨向,宋初王禹偁的政論賦已著先鞭。到北宋仁宗朝,隨著詩文革新運動的興起,宋人斟酌漢唐而自出機杼,逐漸創(chuàng)造出宋代文學的獨特風貌。這種獨特風貌的一個重要維度即是尚理重意,處于時代浪潮下的宋賦亦染此風。北宋中期,無論政治家,還是理學家,甚至文學家的辭賦都有對“理”的特殊偏好。政治家如范仲淹,其《明堂賦》《用天下心為心賦》,議論風發(fā),甚或議論終篇。理學家如邵雍,其《洛陽懷古賦》略于狀物,昧于抒情,重于明理。文學家如歐陽修,其《秋聲賦》重在闡發(fā)人生哲理,更是奠定了宋代文賦尚理造境的審美趣味。北宋中后期,蘇軾及其門生的辭賦創(chuàng)作在拓展境界之際,延續(xù)了尚理造境的藝術旨趣,并在賦藝上將其推至一個高峰。

南宋辭賦的尚理,既是北宋辭賦尚理的邏輯延伸,也打上了南宋時代語境的特定印記。理學在南宋不斷發(fā)展,漸趨成熟,并最終成為廟堂之學,受到朝野的頂禮膜拜。理學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對文學藝術的滲透,比北宋更為全面,也更為細密。體現(xiàn)在辭賦創(chuàng)作上,南宋的哲理賦甚而性理賦不斷涌現(xiàn),詠物賦等前朝主于狀物的賦體也轉而旨在闡理,騷體賦等本來用以抒懷的賦體也摻入了較多理性的質素。南宋辭賦的尚理傾向不惟體現(xiàn)在對賦體影響的全面性,也彰顯于對賦作影響的持久性。北宋辭賦尚理乃是仁宗朝之后,而南宋辭賦尚理,則是貫穿從南渡賦家之作到遺民騷人篇什的一條主線,自始至終,從頭到尾。兩宋之際,沈與求、鄭剛中、陳與義、胡寅、劉子翚等人的賦作,或感時原亂,或感物明理,在內省之中都折射出一種理性的光芒。南宋前期,王十朋、洪適、吳儆等人的賦作,或議論政事,或詠物喻理,憂憤之中常有理性思索。南宋中期如陸游、范成大、楊萬里等詩人之賦,朱熹、薛季宣、陳傅良、楊簡等學人之賦,或“通過情境宣達理趣”,或“通過理趣隱示情境”,[2](P599)理趣都是其核心要素。南宋后期,劉克莊、真德秀、洪咨夔、李曾伯、袁甫等人的賦篇,既有抨擊時弊的抒憤之作,也有闡發(fā)哲理的理趣篇章。而南宋遺民連文鳳、陳普等人的賦篇,則在抒發(fā)亂世悲哀之際,也有蓄理深廣之作。

總之,尚理是宋代多種賦體的核心旨趣,并貫穿了宋代辭賦嬗變的整個流程,可謂宋賦的鮮明特質。

(二)理象關涉與賦藝分層

《周易·系辭上》云:“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8](P343)道出了圣人“言——象——意”的施教方式和言說邏輯。立象以盡意,這正是古代中國學術、文化最習見的言說方式,同時也是文學創(chuàng)作最基本的表達策略。文學在抒情言志之時,可以借象、可以托物,在闡理之際,更應借助于具體的物象,以具象喻抽象,舉例以概,以近指遠。在中國詩學體系中,論理之詩,按照理象關涉的程度,分為三種境界:以理與象水乳交融為至境,此即所謂 “理趣”;以棄象而言理,有理而無趣為大忌,此即所謂“理障”;以介于兩者之間,有理亦有象,但兩者尚未熔為一爐為中間層面,此即所謂“理致”。[9]其實,介于詩文之間的辭賦,在審美旨趣上與詩歌息息相通,尚理之賦在理象關涉方面也存在上述論理詩的三種情形,可以借用相關詩學術語來進行賦藝分層。

1.棄象言理的論理賦。“理障”一詞出自佛典,《圓覺經(jīng)》曰:“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xù)諸生死。”[10](P28)本意指根本無明,礙正知見,不達本覺真如之理。宋代以后被引入詩學苑囿,指稱義理紕繆、詩藝粗鄙之作,后來重點指純以理言、無象無趣之作。許學夷《詩源辨體》引鄒彥吉語:“夫莫不有理,而惟詩忌理障,莫不有事,而惟詩忌事障。”[11](P272)論理詩,特別是東晉的玄言詩和兩宋的性理詩,有大量的舍棄意象、直闡義理的理障之作。宋代尚理之賦中也有大量的棄象言理之作,這些直陳義理的辭賦可以稱為“論理賦”。

宋代的學者之賦中,有不少棄象言理而墮入理障之作。如周敦頤的《拙賦》①,徑直議論,闡發(fā)恥巧美拙之旨。鄭剛中《大易賦》推演《易》學,仿佛一篇有韻的哲理論文。又如張栻《遂初堂賦》徑以理語闡發(fā)“去欲存理以遂其初心”[12](P135)之旨,屬于典型的質木無文之性理賦。再如范浚《過莊賦》《慎術賦》、王十朋《民事堂賦》、袁甫《靜壽賦》《覺賦》等,皆無象無趣,墮入理窟。

不惟學者之賦,甚而詩人之賦,也有墮入理窟者。陸游存賦七篇,既有《紅梔子華賦》這樣的理趣之作,《焚香賦》這樣的情趣之作,也有《禹廟賦》《豐城劍賦》這樣鮮有意趣的政論賦。楊萬里可謂南宋賦壇一流大家,存賦16篇,既有《木犀花賦》《放促織賦》《梅花賦》《糟蠏賦》《后蟹賦》之類饒有情趣之作,也有《浯溪賦》這樣馳騁議論而頗有理致之作,還有《秋雨賦》《月暈賦》這樣理象融合的理趣之作,但也出現(xiàn)了《交難賦》這樣的理障之作。

總之,宋代辭賦中無論學者賦還是詩人賦,無論政論賦還是哲理賦,都存在著大量的棄象言理的理障之作。這些賦作,如同元代祝堯所批評的那樣“以論理為體,則是一片之文但押幾個韻爾”[6](P818),在藝術上缺乏意趣。

2.有象有理的蘊理賦。“理致”一詞,最初見于《世說新語·文學》:“裴徐理前語,理致甚微,四坐咨嗟稱快。”[13](P113)指稱語言的義理情致。后來引入文章學范疇,《顏氏家訓·文章》云:“文章當以理致為心腎,氣調為筋骨,事義為皮膚,華麗為冠冕。”[14](P267)唐代又引入詩學苑囿,高仲武《中興間氣集序》:“今之所收,殆革前弊。但使體格風雅,理致清新,期觀者易心,聽者竦耳。”[15](P127)文章學和詩學話語體系中的“理致”,或指義理情致,或指義理思致,都強調闡發(fā)義理要較有意味。這種意味,或是闡理而帶情韻,或是議論而有形象,避免了直白說理而落入質木無文的理障深淵。值得注意的是,充溢理致的詩文作品,雖義理亦帶情韻、亦有形象,但理與情、象并未完全融合從而達到理趣的層面。詩文如此,辭賦亦如此。這些蘊藏理致的辭賦可以稱為“蘊理賦”。

宋賦中有不少作品雖以議論為主,然而或注意寫景襯托,或注意情理交融,從而醞釀出一種理致。如楊萬里的《浯溪賦》責唐玄宗后期國事之非,又責唐肅宗之過,但又為肅宗“靈武擅立”辯解,其理甚新。賦作先敘浯溪景色,由遠及近、由粗到細,自然靈動,中間轉入議論,賦尾則以“舟人告行,秋日已晏。太息登舟,水駛于箭,回瞻兩峰,江蒼茫而不見”之境收束,情韻悠悠,將賦作所論之理映襯得充溢情致。又如張栻《風雩亭詞》前半部分描繪岳麓書院和風雩亭的風景形勝,后半部分駁斥學者視曾點“風乎舞雩”志為虛言之論。賦作以幽美之景襯精微之理,將理闡發(fā)得頗有意味。此外,如范成大《館娃宮賦》、范浚《姑蘇臺賦》、薛季宣《鄂墟賦》《吳墟賦》等或以情襯,或以景襯,都將理闡發(fā)得充溢理致。

宋代尚理之賦中,還有的注意敘事鋪墊,有一定的形象性。如薛季宣《靈芝賦》記載了孝宗隆興二年(1164)靈芝現(xiàn)世一事,前半部分鋪敘此事繪聲繪色,后半部分借狂生小子之口傳達出諷諫之意。后之諷諫與前之鋪敘形成較大反差,醞釀出一種別樣的意味。又如王灼《荊玉賦》《荊玉后賦》,議論都基于前文的敘事鋪墊,較有理智,有別于議論終篇的理障之作。

3.即象即理的理趣賦。“理”與“趣”兩字,在先秦典籍中即已出現(xiàn),但兩字聯(lián)系起來運用,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東晉慧遠《萬佛影銘》云:“妙盡毫端,運微輕素。托彩虛凝,殆映霄霧。跡以象真,理深其趣。”[16](P455)劉勰《文心雕龍·麗辭》云:“故麗辭之體,凡有四對……反對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對者,事異義同者也。”[17](P588)而真正將兩字凝成一個詞加以運用,較早的應是成書于唐代的《晉書》,該書《列女傳》云:“劉聰妻劉氏,名娥,字麗華……每與諸兄論經(jīng)義,理趣超遠,諸兄深以嘆伏。”[18](P2519)指義理情趣。“理趣”范疇進入詩學領域,較早的是唐代王昌齡《詩中密旨》有云:“詩有三格。一曰得趣,謂理得其趣,詠物如合砌,為之上也。”[19]“理趣”一詞,在宋代廣泛用于詩文評論,評詩如包恢《答曾子華論詩》:“蓋古人于詩不茍作,不多作,而或一詩之出,必極天下之至精。狀理則理趣渾然,狀事則事情昭然,狀物則物態(tài)宛然。”[20](P717)論文如呂南公《與王夢錫書》云:“嘗與季源言,今同輩中求其識悟理趣如夢錫者為不少;至于思致清拔,每遣詞設色,即便過人,未見有如夢錫也。”[21](P137)“理趣”的美學內涵也逐漸豐富和明晰,正如錢鐘書所概括的,理趣“不泛說理,而狀物態(tài)以明理;不空言道,而寫器用之載道。拈形而下者,以明形而上;使寥廓無象者,托物以起興,恍惚無朕者,著述而如見”,“舉萬殊之一殊,以見一貫之無不貫,所謂理趣者,此也”。[22](P228)理趣的核心要義是以象明理,即象即理,象與理水乳交融。

宋代辭賦中,真正理象融會、充溢理趣之作,數(shù)量并不是很多。仔細爬梳相關文獻,下列作品或可入圍。北宋中期:宋庠《幽窗賦》,宋祁《僦驢賦》,歐陽修《秋聲賦》,王回《駟不及舌賦》;北宋后期:蘇軾《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張耒《鳴蛙賦》;兩宋之際:沈與求《燈花賦》,陳與義《放魚賦》,劉子翚《溽暑賦》《聞藥杵賦》;南宋前期:范浚《猩猩賦》《甘菊賦》,王灼《朝日蓮賦》,洪適《銀條魚賦》《惡蠅賦》;南宋中期:陸游《紅梔子華賦》,楊萬里《秋雨賦》《月暈賦》,張栻《后杞菊賦》,韓元吉《拙蠶賦》,薛季宣《唐風賦》《金龜賦》《信烏賦》《鳶賦》《哀白鷴賦》《大榕賦》《七屆》,陳傅良《戒河豚賦》,王炎《石菖蒲賦》《雉賦》,楊簡《南園賦》《月賦》《蛙樂賦》;南宋后期:真德秀《魚計亭后賦》,李曾伯《避暑賦》,方岳《繭窩賦》,連文鳳《虛舟賦》,等等。這些賦作,即事即理,即象即理,理與象融為一體,有較高的藝術性。

二、理趣內涵與言說方式

(一)理趣內涵

宋代充溢理趣的賦作,或闡發(fā)自然之事理,或揭橥人生之哲理,或詮釋社會之義理,或參悟道學之性理,內涵豐富,賦藝高妙。

1.自然之事理。此類賦作,以具體物象揭示自然界的客觀規(guī)律,即如錢鐘書所云“拈形而下者,以明形而上”。如宋庠《幽窗賦》寫幽窗閑讀之際陽光穿牖而入,窺見景象萬千的游氛世界,領悟到“大鈞之賦象”“至細而兼容”,從中也流露出作者澄澈淡雅、與物親和的情懷。又如張耒《鳴蛙賦》寫作者處群蛙鳴唱之中,夜不能寐,有客獻殺蛙之術,童子將用之,作者告誡童子“當其盛時,誰得而遷”,“盛不可常,與衰迭乘。子姑忍之,奚以殺為哉”,闡發(fā)出“物各有時”、“時不可逆”的自然事理。再如劉子翚《溽暑賦》以主客問答的形式,推闡溽暑之類天氣現(xiàn)象乃陰陽二氣矛盾斗爭之產(chǎn)物;闡理之際描繪生動,給人以鮮明的印象,饒有理趣。

2.人生之哲理。此類賦作,乃賦家為某種自然現(xiàn)象和世間物象所觸動,領悟到某種人生哲理,于是以象傳理,理寓象中。陸游的《紅梔子華賦》可謂典型,賦作寫游青城山幸睹“異花”之經(jīng)過,岑寂的山景、曼妙的異花、靈秀的童子、睿智的道長,其象清新雋永,最后融會到作者從道長之語所體悟到的 “人皆可以得道,求諸己而有余”,無須“舍是外慕”的人生哲理,理象交匯,韻味悠悠。又如王炎《石菖蒲賦》通過對植物石菖蒲的細致描繪,闡發(fā)出全真性理、與萬物和諧共處的旨趣;賦作形象鮮明,深厚有味。此外,如王回《駟不及舌賦》、沈與求《燈花賦》、陳與義《放魚賦》、劉子翚《聞藥杵賦》、洪適《銀條魚賦》、楊萬里《秋雨賦》《月暈賦》、韓元吉《拙蠶賦》、薛季宣《大榕賦》《哀白鷴賦》《七屆》、陳傅良《戒河豚賦》、王灼《朝日蓮賦》、范浚《猩猩賦》、王炎《雉賦》、真德秀《魚計亭后賦》等,都是以生動意象傳人生哲理的佳作。

3.社會之義理。宋代辭賦中,頗有一些政治諷刺賦,借助生動物象來針砭時弊世風、闡發(fā)社會義理,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和較濃的理趣。這些賦作往往狀物生動,論理精辟,并常常帶有激越的情感,可謂象、理、情的融會。薛季宣《唐風賦》是其中典型。該賦首先描摹蜂國的交通、城邑、民俗、法治等情狀,莫不貼合蜜蜂特點,真是惟妙惟肖;同時借“蜂”世以喻人世,莫不絲絲入扣,尤其是“粵有渠蒐之戎,諸種之族,由慢藏之致寇,以盜招于天祿。將掃除之靡力,創(chuàng)侵陵之云殆,爰巽處于新都,有遷民而遠害”一段文字,顯然是針對南宋偏安而發(fā),中含無限感慨。賦作最后畫龍點睛,總結蜂國的五善五殆以為君王之鏡鑒、當下之懲勸。其憂國憂民的拳拳之意動人心旌,而借蜂喻人的高妙寫法也新人耳目。賦學專家馬積高對此文評價甚高:“慨于時事而言,然又不脫離蜂的特點,故雖類似散文,而詭譎精悍可喜。在南宋的賦中,可謂別格。”[23](P470)此外,薛氏《蛆賦》也是刺時諷世佳構,借蝍蛆之口辛辣嘲諷某些“龐然八尺之堂堂”之人,卑瑣甚于蝍蛆。宋祁《僦驢賦》以有小能耐然致遠必敗的驢比喻身懷小道、奔競名利的小人,理趣悠悠。洪適《惡蠅賦》以惡蠅喻小人,描摹極為生動,表達出對小人當?shù)赖耐春蕖@钤侗苁钯x》從酷暑入手來抨擊酷政,真是別開生面,饒有趣味。

4.道學之性理。宋代盛行的程朱理學與二陸心學,被哲學史家統(tǒng)稱為道學。此道學非老莊道家之學,而是援道引釋之后產(chǎn)生的一種新儒學,或以“理”為本,或以“心”為本,但殊途同歸,都旨在將“天理”、“倫理”落實為“性理”。宋人喜好闡發(fā)性理,南宋士大夫尤甚。受此時代風習影響,宋代賦作中常有參悟性理之篇什,其中不乏充溢理趣之作。張栻《后杞菊賦》闡發(fā)對杞菊的情有獨鐘,理象融會。此物本來氣味苦澀,口感并不好,但作者卻味之津津,并極力贊美杞菊的中和之味,至淡之味。其實,張栻筆下杞菊的“中和”與“至淡”,正是作者性理主張與美學旨趣的征象。張栻作為湖湘學派集大成者,繼承了奠基人胡宏建構的以 “性”為最高范疇的哲學本體論,并對其“中和”概念進行了完善,認為“中者性之體,和者性之用,恐未安。中也者,所以狀性之體段,而不可便曰中者性之體;若曰性之體中,而其用則和。斯可矣”。[24](P587)其中“性之體中”、“其用則和”成為張栻性理學說的核心話語之一。與此相關聯(lián),張栻肯定“淡乃其至”,這既是宋代審美心理的獨特質性,也是張栻“中和”性理學說在美學上的自然投射。基于這樣的性理主張與美學旨趣,張栻筆下的杞菊其實正是其理學意蘊的一個觀念意象,理托于象,象承載理,即象即理。此外,如楊簡《南園賦》《月賦》《蛙樂賦》寫景狀物而成象之背后,都蘊含著理學家的性理思致。又如連文鳳《虛舟賦》以“舟”喻“心”,理趣盎然。

(二)言說方式

1.因事及理與感物明理。宋賦中的理趣之作,大多是賦家接觸到某事、有感于某物,領悟到某種哲理,因事及理,感物明理,率而為文。其文或敘事、或寫景、或狀物,大都生動有趣,構建起內蘊義理的文學意象。這些意象,可能基于某些植物。如薛季宣《大榕賦》闡發(fā)榕樹的生存智慧,隱喻人之全身養(yǎng)性,頗有道家生命哲學的理趣和意味。又如上文已分析的陸游《紅梔子華賦》和王炎《石菖蒲賦》,也是以某種植物意象來喻人生哲理。

借助某種動物意象來闡發(fā)人生哲理,也是辭賦的常用手法,這在宋代辭賦中也是屢見不鮮。如洪適《銀條魚賦》因銀條小魚,聯(lián)想到海溟鯤鯨,感慨“彼何為而若斯,爾何為而至是,信天賦之差殊,知人才之亦爾”,由魚而人,頗有意味。又如韓元吉《拙蠶賦》感于世人嘲弄“拙蠶”無用,闡發(fā)“不能務悅于人兮,殆亦自全其天。圣有抱璞而深藏兮,時有不爭于尚賢”之人生玄機。再如陳傅良《戒河豚賦》、范浚《猩猩賦》、王炎《雉賦》、真德秀《魚計亭后賦》等,都是由動物之事而及人生哲理。

感于某種自然現(xiàn)象觸發(fā)人生哲思而有理趣的賦作,在宋代也有不少。如歐陽修《秋聲賦》聞秋聲夜來(“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感秋之肅殺(“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并從草木逢秋而摧敗零落,推闡“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之哲理,最后感慨“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頗有推物及人之理趣。又如蘇軾《前赤壁賦》寫主客泛舟夜游赤壁,面對滔滔江水,客悲歌感慨于人生之渺小和短暫(“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作者以“變”與“不變”的辯證哲思和“物與我皆無盡”的通達睿智,闡發(fā)出融匯于自然天地、共適于清風明月、超然物外、自得其樂的人生智慧。該賦情緣景生,理因情發(fā),情、景交融,象、理一體,可謂宋代理趣賦中的神品。

感于生活物象、世間物事而觸發(fā)人生哲思的南宋理趣賦,如沈與求《燈花賦》,由凝視照讀之燈花浮想聯(lián)翩,仿佛達到一種超然的禪定之境。又如陳與義《放魚賦》細致描繪將魚放生趣事,感慨“念宇宙之偉事,或偶成于戲劇”,頗富人生況味。再如劉子翚《聞藥杵賦》樂聞病翁制藥之杵聲,闡發(fā)“賞音于澹者,與道黙契,有見于獨者,與眾必戾”之情理。

2.假物喻理與借事說理。如果說因事及理、感物明理,是先有物象,在對物象的觀察描摹中寄寓哲理思考,那么假物喻理、借事說理,則是先有哲理,然后借助合適的物象以負載之。兩者的運思流程剛好是相反的。但只要能使象與理水乳交融,不管哪種運思,都可以產(chǎn)生理趣之作。總的來說,南宋辭賦中,運用前者產(chǎn)生理趣的篇什更多,但也有一些假物喻理、借事說理的賦作達到了理趣境界。達此境界之作,事與理整體合一、象與理融合無間,這有別于那些普通的哲理賦議論之際舉例以明理。比如樓鑰的《修身以為弓賦》,為闡發(fā)“學貴務本,志當適中”之理,“遂取喻以為弓”。雖然以弓喻修身,但文中“弓”這個象始終處于從屬地位,不是作為一個獨立的表現(xiàn)對象,簡言之,此象依賴于理,而非融合于理,故而該文不能成為理象水乳交融的理趣之作。而那些理趣之作,假物借事以喻理,物事為顯,義理為微,顯微無間。

薛季宣的《七屆》屬于典型的借事說理。賦作虛設了無然先生與冠服者七人關于生命旨趣的對話。追求享樂的微生,追求富貴的榮生,追求方士之樂的誕生,追求立言的庸生,追求名聲的汲生,追求高蹈遠引的高生,分別被無然先生批為 “瞽哉”、“彼哉”、“夸哉”、“小哉”、“淺哉”、“遠哉”。最后追求“師法天地”的安生,深得無然先生的贊許,被譽為“庶哉!至矣,當矣,平矣,常矣”。文章采用對話體,將冠服者七人各自的人生目標娓娓道來,徐徐曬出,層層遞進,在對比中闡發(fā)出人生哲理,敘事饒有情趣。

連文鳳《虛舟賦》屬于典型的假物喻理。賦作以“舟”擬“心”,先敘“舟”之功用,次論“虛”之精妙,再言“我有虛舟,不纜不維。篙不可設,柂不可施。其材孔良,其質孔厚”,又指出“山河大地,在吾舟中。此時觀之,非舟非我”,將“舟”與“我”合二為一。最后以“適有漁父,鼓枻而歌”與“余歌而答之”收束,余音裊裊,意蘊悠悠。舟之象與心之理融合無間,充溢理趣。此外,如薛季宣《唐風賦》以蜂之國喻人之邦也是假物喻理的佳作。

三、縱橫定位與賦史價值

(一)宋代理趣賦的共時性考察

從共時性的角度看,宋代有“趣”之賦,除了理趣賦,尚有情趣賦、諧趣賦等,那么理趣賦在有“趣”之賦視域中有何獨特性呢?一般而言,情趣之趣關乎情,立足于感性,乃是一種帶有較強主體志趣傾向和情感體驗的審美意味;諧趣之趣關乎諧,立足于智性,乃是一種以生活智慧為里,以夸張、變異、悖謬之法釀造出的詼諧幽默為表的審美意味;理趣之趣關乎理,立足于理性,乃是一種通過立象、觀象以明了世間哲理的審美意味。下面試以楊萬里的賦作為例,管窺三者之異。

情趣賦如《木犀花賦》,敘木犀開花,楊子聞香,夢游天國,來到仙境;后來“聳然而寤,月尚未午,客亦未去,顧而見木犀之始花,宛其若天上之所睹。笑而問客曰:‘吾之茲游夢耶?醉耶?’惘然不知其處”。營造了一個異常空靈、妙不可言的藝術境界,傳達出作者超凡脫俗的審美旨趣,同時也釀造出作品的一種獨特情趣。此趣主要是作者志趣的投射,映照出主體的感性體驗,而與理性關系不大。諧趣賦如《糟蠏賦》,因友人“餉糟蠏,風味勝絕,作此賦以謝之”。賦作以游戲的筆調、擬人化的手法描繪螃蟹:先寫楊子夜夢異物,次寫巫咸解夢,再寫郭索(螃蟹)來訪,末寫主客(作者與螃蟹)對酌。文章對蟹的特寫細致入微,對相關典故的化用自然恰切,釀造出一種詼諧的奇趣,透露出作者細察與博識的智性。與立足感性的情趣、立足智性的諧趣不同,楊氏賦作的理趣乃是立足于理性,如《秋雨賦》。該賦敘寫八月秋暑時節(jié),開始畏熱渴盼下雨,繼而飛雨驟至又讓人瑟縮不寧,于是引發(fā)人生思考,“不得則思,既得則悲。悲與思其循環(huán),老忽至而不知。俛仰千載,孰能逃造物之化機?蓋有能逃之者矣,春不能燠,秋不能肅,天地不能老,今古不能局”。該賦在描述秋雨這種自然現(xiàn)象的背后,寄寓著作者對人生哲理的理性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各種文學體式中,對理趣的追求,不惟辭賦,其實詩歌可能表現(xiàn)得更為充分。宋代有很多哲理詩,其中不乏充溢理趣之作,如朱熹《觀書有感二首》、陸九淵《晚春出箭溪二首》等。宋代詩賦在形式嬗變方面有相通之處,宋人以文為詩,同時也以文為賦,詩賦都有散化的趨勢,這種散化的形式為宋人馳騁議論、闡發(fā)哲理提供了便利。同時,宋代詩賦在審美旨趣上也有相同之處,宋詩尚理,宋賦也尚理,這是宋人理性思辨精神的自然體現(xiàn)。詩賦尚理,散文亦如是。宋代散文,尤其是南宋散文,好議論,愛講理,當然也不乏立象論理而有理趣之作。與詩歌之理趣、散文之理趣相比,宋代辭賦之理趣介乎二者之間,它沒有前者的凝練,但又比后者更為集中。其實,這正是辭賦介于詩文之間的文體特征所決定的。

(二)宋代理趣賦的歷時性探討

從歷時性的角度看,與北宋辭賦相比,南宋辭賦尚理特質更為明顯,同時在理的內涵方面也有一些差異。北宋辭賦中,除了表現(xiàn)自然事理、社會義理、人生哲理、道學性理之外,尚有不少充溢莊禪理趣的賦作,如歐陽修《秋聲賦》以道家順應自然、安時處順、委運乘化的人生哲學來化解聆聽秋聲所激起的悲情,又如蘇軾《前赤壁賦》《后赤壁賦》所表現(xiàn)的超塵出世的人生追求,無不折射出莊禪思想的意趣。到了南宋,除了那些步武歐蘇《秋聲》《赤壁》的賦作,辭賦中表現(xiàn)莊禪理致的作品很少,倒是表現(xiàn)性理的篇什屢見不鮮,這可能與理學到南宋趨于定型并被抬進廟堂,從而不斷增強對文化藝術的滲透力頗有干系。因此從理趣的內涵而言,可能南宋辭賦尚不及北宋之豐富。值得注意的是,南宋辭賦尚理傾向比北宋更為強烈,雖然沒有出現(xiàn)《秋聲賦》《赤壁賦》這樣的頂尖之作,但從整體上觀照宋代辭賦理趣,南宋此類賦作數(shù)量更多,因事及理與感物明理、假物喻理與借事說理的藝術手法也運用得更為普遍。如果說北宋辭賦的理趣尚是星星之火,那么南宋辭賦的理趣已成燎原之勢。

從中國辭賦發(fā)展史的角度看,漢賦重體物,晉唐辭賦重情景,宋賦重意尚理,元明又仿唐重情,在這樣一個辭賦審美旨趣嬗變譜系中,宋賦以其獨特的審美風格彰顯出自身的價值。當然,宋賦中也有大量“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的棄象言理之作,墮入理障深淵,不足為法;但那些蘊藏理致特別是包孕理趣的宋賦,借象明理,象、理交融,其哲理意蘊之豐厚深醇、藝術手法之圓熟精巧,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涉“理”辭賦的高標,對后世辭賦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在賦史尤其是辭賦審美史上具有重要價值。

注釋:

①本文引用賦作,皆用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版)。

[1]許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 [J].學術月刊,1994,(6).

[2]郭維森,許結.中國辭賦發(fā)展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3](明)楊慎.升庵集[A].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0冊)[C].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4](明)胡應麟.詩藪·內編[A].續(xù)修四庫叢書(第1696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清)潘德輿.養(yǎng)一齋詩話[A].續(xù)修四庫叢書(第1706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元)祝堯.古賦辯體[A].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6冊)[C].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7](清)浦銑.復小齋賦話[A].何新文,路成文.歷代賦話校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唐)孔穎達.周易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9]陳文忠.論理趣——中國古代哲理詩的審美特征[J].文藝研究,1992,(3).

[10]河北禪學研究所.禪宗七經(jīng)[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

[11](明)許學夷.詩源辨體[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12](宋)熊節(jié),編.熊剛大,注.性理群書句解[A].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709冊)[C].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

[13](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校箋[M].徐震堮,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4.

[14](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M].王利器,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3.

[15](唐)高仲武.中興間氣集[A].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32冊)[C].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16](唐)釋道宣.廣弘明集[A].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8冊)[C].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17](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注[M].范文瀾,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18](唐)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9](唐)王昌齡.詩中密旨[A].顧龍振.詩學指南[C].乾隆敦本堂刊本.

[20](宋)包恢.敝帚稿略[A].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8冊)[C].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21](宋)呂南公.灌園集[A].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3冊)[C].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22]錢鐘書.談藝錄(補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3]馬積高.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4](宋)張栻.南軒集[A].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7冊)[C].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責任編輯:張 麗】

I206.2

A

1004-518X(2016)05-0089-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一區二區久久久久久久網站|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毛片不卡| 四虎综合网| 91热爆在线| 欧美日本中文|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91丝袜美腿高跟国产极品老师|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91亚瑟视频|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www.亚洲国产| 91视频99|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国产91麻豆视频|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欲色天天综合网| 色久综合在线|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午夜不卡视频| 国产成人资源|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成年av福利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网拍在线|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国产精品视屏|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色综合五月婷婷|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婷婷|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日韩av手机在线|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久久女人网|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国产精品3p视频| 欧美成人A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