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華春 班 石
城鎮歷史街區的個性文化保護與空間優化
■謝華春 班 石
新型城鎮化“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新型城鎮現代化的必須思考的問題。城鎮街區是以城市道路為骨架,聚集了同質文化、自然生態、商業景觀的人類聚居公共空間。千城一面的現代景觀與原有城鎮肌理互為離間成為當下我國高速城鎮化進程中鮮明的“現代性危機”。城鎮歷史街區作為城鎮肌理的重要組成元素,最能體現城鎮歷史的物質實體和文人精神,優化城鎮歷史街區宜以城鎮肌理為標,在促成城鎮肌理各要素共生與有序的基礎上,形成城鎮街區新的秩序空間。
城鎮肌理;歷史街區空間優化;共生與秩序
謝華春,浙江萬里學院設計藝術與建筑學院高級工程師;
文化是城鎮歷史和空間延續的紐帶,既體現在有形的文化遺跡上,也體現在無形的社會觀念中。[1]文化對于城鎮、社會而言既是過去的成就,也是未來的指引和參照。我國諸多城鎮歷經人文沉淀現已形成良好的形態特征、實體空間和本土文化,他們相互制約、相互包容,組成了“可見”的城鎮公共物質空間和“無形的”城鎮歷史人文傳統。有形的城鎮空間是無形的城鎮文化的外在表現和載體,文化傳統則是促成物質空間形成的內在動因。
城鎮人口的聚集對原有城鎮空間產生了巨大影響,特別是具有特殊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城鎮,原有個性化城鎮特質肌理元素被千城一面的現代景觀所取代。珍貴的城鎮個性文化特別是歷史街區已成我國現代城鎮發展的稀缺資源,不可簡單地為鋼筋水泥所替代。新型城鎮化“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新型城鎮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城鎮歷史街區的人文保護與空間優化就成為極具現實性的時代命題。
城鎮肌理是指城鎮的紋理和內在邏輯,是城鎮的布局組織結構形式和內在的相互影響、相互關系。從物理空間看,街區是構成城鎮肌理的重要組件,是居民公共活動得以進行的保障。城鎮歷史街區承載了城鎮豐富的歷史信息,蘊含了人們的生活氣息,體現了人類的聚居結構,容納了人們的日常行為,同時具有活動空間場所的一般特征。所以,研究城鎮肌理,要從城鎮街區元素的體量、色彩、材質、比例尺度探尋其內在邏輯。從文化層面看,城鎮肌理還包括民風民俗、生活習慣等無形的城鎮場所文化和城鎮行為文化。可見,城鎮肌理是在歷史歲月中長期積淀形成的,它與城鎮的形成與發展相依相存、休戚相關,承載著人類社會、經濟和文化活動的珍貴歷史信息,印記著城鎮歲月長河的滄海桑田。[2]從構成要素看,城鎮肌理包括城鎮結構空間形態與城鎮人文傳統兩大要素。其中人文傳統內置城鎮場所文化和城鎮行為文化。城鎮場所文化指向人們對城鎮街區空間的認同感,城鎮行為文化指向城鎮街區的社會價值取向、社會意識形態、經濟業態等。
城鎮肌理的結構空間形態是城市各構成要素(包括物質的、經濟的和社會的)的空間分布模式,它包括了空間物質環境和反映各要素相互關系的抽象結構模式。[3]城鎮空間結構形態是城鎮自然與景觀、城鎮發展因素與動力、城鎮結構與功能、城市規劃師與管理者相互作用的結果。城鎮肌理的空間結構具有演化性,是隨著時間推進和生產力的發展不斷演化的,一般經過四個階段的演化:農業社會的低水平均衡階段,發展規模較小且分散;工業化時代的前中期,隨著城鎮擴張集聚發展,城鄉不平衡;工業化時代的中后期,城鎮形成了發展多核心區域,城鎮之間、城鎮和外圍腹地之間緊密聯系;后工業時代或信息時代的城鎮一體化階段,形成了多中心、網絡化、均衡化的合理穩定結構。
城鎮肌理空間結構的形態特征,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空間結構的三維性,空間結構中的各種物質客體都有相對的位置關系和三維立體的度量關系;二是空間結構的整體性,空間結構由圍繞中間核心、外圍腹地、網絡系統三部分組成,形成一個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共同體;三是空間結構復雜的系統性,組成系統的各元素相互作用形成子系統,同時,子系統又通過網絡緊密相連。
城鎮街區是城鎮肌理的重要組成元素,特別是一些承載著城鎮歷史、地域民族特色、自然特色的歷史街區,是最能體現城鎮物質實體和文人精神的景觀載體。從本質上看,城鎮街區是以城市道路為骨架,聚集了同質文化、自然生態、商業景觀的人類聚居公共空間。因此,研究城鎮歷史街區的空間優化布局,必須基于對城鎮肌理的深度挖掘,并有效分析城鎮的人文歷史傳統,對城鎮規劃布局的進行有效引導與構建。
出院標準一般包括:自由行走、口服鎮痛劑時無痛、恢復口服營養或半流飲食,已無發生并發癥的風險、回家有照護的條件且患者愿意出院。
城鎮歷史街區有形與無形的兩大系統相互作用,形成了特有的城鎮形態、城鎮風貌等肌理結構特征。正如凱文·林奇所認為的城鎮的結構空間與社會文化傳統相互關聯,兩者邏輯一致,共同構成了城市肌理的兩大表現形態。可見,作為城鎮空間形態與文化形態表征的城鎮肌理,對活化城鎮公共空間具有重要作用。
城鎮歷史街區的人文傳統體現了人類的聚居模式和人的行為方式,同時,隨著城鎮發展不斷沉積的場所文化和行為文化,又體現著城鎮肌理的隱形內涵。
其一,城鎮場所文化。場所文化是人類社會為解決生存、生產活動空間及滿足人類的各種生理和心理需求,而對客觀環境進行再造的非本能行為以及其行為的結果。[3]人類在營建場所過程中產生的思想、觀念、意識和情感等心理活動,是傳承場所文化的核心內容。歷史城鎮文化傳承的實質就是對場所的認識情感、知覺感覺等心理層面的延續。
營造場所文化有兩大要求:穩定性要求,穩定的場所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必需條件,人是經由定居來熟悉周邊環境,在穩定的場所中憑感覺、記憶、體驗逐漸對街區產生持續的認同感;轉換性要求,人們對場所文化的需求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不斷變化,通過生活經驗獲得感知。由此,人們通過“認知”“應用”實現對場所文化的延續。“認知”指認知城鎮物質空間,人們通過人的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心理、生理、物理等方面的多種途徑,來完成對場所的認知過程、感知場所的空間地理,而人在街區的體驗活動就是感知城鎮物質空間的過程,由感知城市道路、街巷(節點),逐漸進入支弄直至住宅,從而產生對街區環境的認同感;“應用”是根據認知反映到實踐,通過研究居民的主要行為活動,利用反饋手段,積極引導居民參與。
因此,利用豐富的空間層次可以滿足居民日常的生活和交往需求,給人以強烈的歸宿感和認同感,從而促進鄰里之間的感情交流,如街巷和支弄就是小孩玩耍、老人休息聊天的主要場所。
其二,城鎮行為文化。行為文化是指人們在場所活動過程中心理的反映。人在歷史街區的活動,一方面由主觀意識決定,另一方面也受整個街區環境影響,通過內在心理行為和外在活動行為共同表現出來。內在心理行為包括以下內容:(1)包容與防衛,主要表現為鄰里之間的融洽和對外來人員的防御;(2)穩定狀態,人舒適而穩定的心理行為推動了歷史街區的持續發展;(3)心理歸屬感,居民通過交流、被尊重而獲得熟悉感,從而產生對歷史街區的歸屬感;(4)參與性需求,人通過被動參與和主動參與的方式,體驗歷史街區的空間環境形態。外在的活動行為主要表現為人主動對街區環境做出選擇,如:上學、上班、購物等基本活動,交流、休息等的自發性活動,以及漫步等隨意、無序的體驗活動。人的參與分為居民參與和外來游客的參與,導致歷史街區特殊空間形態與行為活動的復雜互動關系。一方面歷史空間形態間接誘發多種參與性活動;另一方面人的行為活動空間形態按照人的意識形態發展。
人在特定的歷史街區活動往往產生特定的心理需求,主要表現為:基于特定歷史文化的場所文化重建;歷史感與地域感的深度同構;市井生活的再現。[4]目前,我國評價歷史街區特色塑造成功與否,通常以人類的行為活動是否能感性體驗場所空間為標準,而步行是感知和體驗街區特色的絕佳方式。通過步行丈量可以體驗并反映三維的街巷空間。
城鎮歷史街區空間結構與街區內的其他子系統緊密相連、相互作用,是城鎮肌理形式與內涵之間的關系問題。城鎮肌理與城鎮街區空間結構形態互相交織,優化城鎮結構空間是優化城鎮肌理問題。一方面,優化城鎮歷史街區空間設計,應綜合考慮街區內人的活動需求。城鎮肌理每一個結構上的空間組件,如街區步行系統、建筑街區等,不僅是一個單純的物質空間,也是公共活動能夠持續進行的保障。另一方面,城鎮肌理涵養了城鎮文化、體現城鎮個性,使人們對地域產生識別性。而城鎮肌理與這種空間的可識別性存在反饋機制關系,城鎮肌理塑造了場所特定的活動和空間,使其具有可識別性,反過來,空間的可識別性凸顯了城鎮肌理及其文化內涵。因此對城鎮歷史街區的空間優化,需要形成一定的有機秩序,以實現最終的環境共生。
構建多層次的有機秩序,需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構建生態秩序,平衡歷史街區內因人的活動發生變化帶來的影響;構建時空秩序,適應歷史街區時間和空間多層次的變化;構建功能秩序,從滿足人的活動需求出發,形成多元化的功能布局;構建美學秩序,審美角度隨著時代的進步,發生了變化,應景而生、因時而生的街區景觀,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鳴。因此,所謂城鎮歷史街區空間優化路徑選擇,就是從環境共生到有機秩序,在充分解讀場所文化的同時,尋找恰當的方法和途徑解決場地存在的問題。
基于對場所文化和行為文化有機發展的理解,結合寧波天一閣歷史街區西擴工程,我們認為延續城鎮化建設和歷史街區空間共生問題應推廣以下幾點經驗。
(一)“保護與繼承”城鎮歷史街區肌理,以達到共生的目的
對于歷史街區的保護,應以引領社區發展的文化內因為導向,在演變、整合空間過程中,沿歷史街區的文脈軌跡的動態調整,分析其歷史文脈、社會經濟與歷史文化資源的價值,整合空間布局與功能,以保持歷史街區整體格局與歷史風貌。
一是梳理街區肌理。通過梳理街區中現有的有形及無形歷史資源間的脈絡聯系,采用“保護與繼承”的策略,結合“自然與文化”“時間與空間”的特征,尋求自然格局、歷史格局與場所文化、行為文化的協調。為保護歷史街區文物環境,應對傳統的元素進行保護和適當的恢復,包括保護和恢復街區內各類建(構)筑物、街巷道路與街區格局、空間輪廓與空間秩序、水體、樹木等。在保護寧波天一閣歷史街區傳統特色中,改建和新建建筑外墻以 “瓦爿墻”“空斗墻”“四坡頂”的傳統建筑為主,建筑色彩控制為黑、白、灰及原木色、紅褐色等。街區以二層建筑為主,建筑物的控制在檐口高度低于6.5米,脊高不超過9米的范圍內,以保證天一閣古建筑群立面的完整性。
二是整合街區空間。在梳理街區肌理的基礎上,以保護和協調傳統歷史文脈線索,分析街道肌理、空間軸線、建筑形式等局部關系,進一步整合空間創造積極條件。改建工程為還原天一閣與城市的關系,使場地趨于內向,通過簡潔邊界獲得同城市道路的協調;總體空間以東西向為主軸,貫穿東西兩邊的南北兩線,以及綜合主軸兩邊各兩點,形成“工”字型結構,使得城市與天一閣和諧統一。改建工程打造城鎮街巷肌理和歷史空間院落,強調庭院的人文內涵和場所精神,提升傳統歷史街區的整體品質,為天一閣提供休閑漫游性空間,從而形成 “背靠天一閣,面向城市”的總體態勢。
三是建立網絡化格局。通過分析與協調歷史街區片區與周邊環境之間的聯系,形成整合后的、相對穩定的網絡格局。其包括:合理劃分歷史街區及城鎮網絡空間中的主、次干以及分支網絡,多層級相互補充;歷史街區主干網絡與周邊區域主干網絡共同組成城鎮網絡空間,使歷史街區與周邊環境網絡空間連成一體,格局統一、功能互補;通過整體的城鎮空間網絡輔助城市設計,對城市空間布局、土地使用、交通組織等作出相應調整。
(二)歷史傳統引導下的“演繹與發展”,形成街區空間新秩序
對歷史街區的“有機更新”是空間結構優化的文化內涵。將繼承歷史文脈和發展現代功能相結合,以動態的、綜合的視角去分析兩者之間的協調關系,融入時代氣息,結合商業發展,解決歷史建筑與現代建筑的過度關系。對歷史街區的歷史建筑及所圍合的空間的處理上,按照其所蘊含的內在發展規律,延續城鎮肌理,從“有機更新”到“有機秩序”,循序漸進地協調發展內部矛盾,最大限度地保護歷史街區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從而改善歷史街區的環境質量,增強歷史街區的吸引力,改善人居環境。
天一閣歷史街區西擴,從所處區域的總體定位來看,是一個集聚落肌理、傳統園林和城市開放空間特征的“三位一體”城市公共空間;從場所氛圍來看,具有深幽、蒼翠的歷史沉積和儒雅、厚重的人文氣息;從功能定位來看,起到城市歷史街區保護與發展的起承轉接作用,在恢復傳統歷史街巷文化休閑功能和城墻記憶的同時,外拓天一閣園林空間及文化內容,形成城市記憶空間。
拼貼和綴補新的場所功能,以穩定的歷史空間環境為骨架,將歷史街區的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城鎮規劃建設、歷史文化資源相結合,形成富有活力、可持續發展、能滿足當代社會發展需求的歷史街區。可以通過以下幾點達到補充和延展歷史街區各社會功能的目的:延續居住功能,完善街區商業配套,為居民提供生活便利;發揮歷史街區的商業功能,結合各歷史街區文化特色,確定商業發展定位,合理控制商業開發量,防止過度開發,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使歷史街區得以持續、有序進行;開發旅游功能,旅游是歷史街區的新興功能,可以結合歷史街區文化資源營造旅游“軟環境”,既保護和傳承街區的場所文化,使旅游活動與街區居民生活形成“主客相融”的模式,又通過挖掘和開發旅游產品,弘揚街區文化;培育博覽功能,依托街區豐富的歷史遺存及文化內涵,培育和發展主題性和專題性的博物館是歷史街區傳統功能更新的重要途徑。[5]
(三)構建生態優先的城鎮連續性形態格局
大量的科學數據表明,在城鎮規劃建設過程中,越來越強調維持和修復景觀生態過程及格局的連續性和完整性。這不僅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更反映了人類文明進步的社會價值取向。
應對城鎮環境的承載力和土地的適應性進行調查和評估,為有效利用城鎮土地及制定管制城鎮空間決策提供數據依據,構建從“斑塊—廊道—基質”的連續性整體形態格局,避免破壞城鎮自然景觀和自然過程的連續性。(1)確定城鎮生態本底,將城鎮規劃范圍內的山體、河流、基本農田作為生態環境“基質”予以保護,禁止人為生態破壞;(2)結合山體、河道等城鎮內部片區自然分割“廊道”,將外圍基質引入城鎮內部,共同構建緊密、開放的空間總體結構;(3)降低沿山體及濱水地區生態的影響度,嚴格控制建筑高度,提倡高綠地率建設,注重城鎮空間格局中山水空間視廊的通透性。構建從 “城鎮整體—片區—建筑”的多層次空間形態。
在整體層面上,規劃預留、控制一些生態廊道進入內部空間,將外圍自然環境引入城鎮,最大限度促進城鎮與自然的融合;在片區層面上,完善綠地系統與路網系統,滿足居民對城鎮開放空間與公共設施的需求,提高公共空間活力,強調“自然—人工—人的活動”相結合的特色空間區域;街區層面上,將綠色走廊、街區綠脈與鄰里環境相融合,將綠色觸須深入到街區內部,調節城鎮小氣候;在建筑層面上,融入“減量、回收、再生”之“3R理念”,促成“健康、安全、福祉”[6]的建筑家居。另外,應強調建筑群體組合,注重街道的連續性,嚴格控制建筑尺度、朝向、入口、性質等,使之與城鎮山水自然環境有效融合。
一般來說,歷史街區往往處于城鎮中心地帶,其所處的區位、土地及文化資源都是社會投資的熱點,只需要政府提供社會服務,就能吸引社會游離資本,提升街區價值和生活品質。政府和居民由原來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轉變成現在的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公共服務和產品的生產者及合作者之間的關系。
政府要建立多中心的協同管理體系,以保障歷史街區公共物品的供給與更新。在社會治理理念中,協同功能是各級政府通過與社會組織和市場的合作,來實現公共服務的動態過程。[7]明確不同層級政府的職責范圍,合理配置公共物品。提供基礎性和政策性服務,是歷史街區長期發展的政策和條件。
政府從管理走向治理的適應性管理機制,構建新的公共責任機制,以確保歷史風貌的“原真性”和傳統文化的“延展性”。在我國的城鎮文化遺產中,歷史街區作為城鎮功能的有機組成部分,評判歷史街區的價值最重要的標準之一是“生活的延續性”。歷史街區經過長期的積淀,其復雜性和多樣性隨著街區內部的自我更新形成相對穩定的秩序,由此歷史街區的規劃也由“藍圖計劃”向“控制、引導”轉變,規劃管理以彈性管理內容為主,引導居民積極參與,形成以“調和”為基礎的綜合治理行為。
[1]張建華,劉建軍.城市歷史空間延續中的介質協調方法研究[J].城市保護與更新,2006,(7).
[2]崔哲.原生性城鎮形態肌理演化研究——以陜西省三原縣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
[3]舒沐暉.“場所精神”的延續——傳統建筑文化保護的新思路[J].城市地理,2012,(S1).
[4]何青銘,魏湘楊.歷史街區的空間形態與行為表達初探[J].學術爭鳴,2015,(3).
[5]李和平,王耀興.歷史街區保護與利用的職能發展研究[J].規劃師,2010,(26).
[6]陳歷渝,楊韻儒.基于3R理念之綠色室內設計創意策略與方法[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
[7]何依,鄧巍.從管理走向治理——論城市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的政府職能[J].城市規劃學刊,2014,(6).
【責任編輯:胡 煒】
K86
A
1004-518X(2016)05-02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