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顯峰(東北農業大學體育部黑龍江哈爾濱150030)
構建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探討
□查顯峰(東北農業大學體育部黑龍江哈爾濱150030)
高校體育俱樂部是現階段高校體育教學的主要模式。本文分析研究了構建高校體育俱樂部模式的理論依據、現實意義等方面的情況,歸納總結了影響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開展的因素。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
在全球性教育改革的影響下,我國的體育教育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為落實素質教育,高校體育教育加大了改革力度,在體育改革中教學模式的研究逐漸成為一個熱點領域,構建新型體育教學模式是當代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趨勢,最大限度地挖掘高校體育資源,優化體育教學結構,是實現高校體育教育功能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體育教師生存和發展依托的平臺。體育教學模式的演變是隨著人們對體育的理解不斷深入而變化,隨著體育理念的不斷升級而發展,力求能夠提高學生全面素質,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現階段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開展的主要形式是以高校對人才的培養目標作為基礎,以大學生對體育項目的需求,在體育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個人的特長,激發個人的學習興趣,突顯個人的愛好,使學生能夠掌握鍛煉身體的技能和方法,為終身體育鍛煉打下堅實的基礎而進行的一種以俱樂部形式的體育課堂教學,體育俱樂部依據自愿原則把具有共同興趣、愛好、需要的學生組織在一起,不受教學計劃、大綱的束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學活動,是一種新型的體育教學模式,是我國落實素質教育的有效措施。
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提出:“根據學校教育的總體要求和體育課程的自身規律,應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多種類型的體育課程,可以打破原有系別、班級制,重新組合上課,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的需要。”這為高校體育教育實施新型教學模式提供了依據。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展學生個性,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和活動規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實行開放式教學,給予學生更大的自由空間,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和身心健康。
2.1、有助于體育教學目標的實現
國家的振興,關鍵在于教育。當今社會對人們的綜合素質有了越來越多、越來越高的要求,當今大學生身心健康是評定人才的一個重要指標,體育素質是其他素質得以順利實現的基礎。體育教學工作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終身體育意識。體育俱樂部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個性化特征高度重視,并給予一定的尊重,學生依據自身的特長與興趣愛好來進行體育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的學習,有助于學生體育學習熱情和積極性的提高,使之具有終身鍛煉的欲望,保持體育教學效益的連續性和延伸性,有助于學生競技體育水平和身體素質的提升,有助于高校體育教育教學全面、多層次理念的順利實現。
2.2、有助于調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
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學質量,《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民族的振興在教育,教育的振興在教師,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是根本大計”。高校體育俱樂部的教學模式打破了以往高校體育教學計劃中課程課時局限的局面,施行互動式的開放性教學模式,促進了競爭機制的產生。因為競爭機制的出現,教師們會有一種危機感和緊迫感,不斷督促自己更新專業知識,所以體育俱樂部的教學模式能夠充分激發教師教育教學的熱情,激發教師的個性創造能力,使他們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的展現。
2.3、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興趣越高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積極性越高,體育課的課堂氛圍就越好,學生的動力就越大。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生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有著重要的作用。體育俱樂部的教學模式依據“素質教育”指導思想的要求,融合了高校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高度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創造更多靈活的自主選擇的活動空間。在整個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俱樂部一直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對不同運動項目的興趣可以改變學生選課的盲目性,緩解課程設置不足的壓力。在培養學生良好興趣的同時,要激發學生對體育的熱情,提高學生的體育觀念。在體育俱樂部中學生們擁有自由的空間和自主選擇權,學生能夠自主地選擇體育運動項目、鍛煉的強度和時間。俱樂部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變被動鍛煉為主動鍛煉。讓學生在快樂中進行學習和鍛煉,使學生充分體驗到體育所特有的魅力和價值。
2.4、提高運動成績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體育興趣和體育運動能力,發展學生個性,以提高學生體育活動能力,自主自覺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能力,重視學生主體的選擇性,滿足學生對體育的需要。體育俱樂部會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設立專項體育課程,開展一系列體育競技活動以及裁判員培訓學習班等,培養體育的精英骨干。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俱樂部模式以一種群體活動的形式展現,學生是俱樂部的主要構成元素,處于主導地位,因為有著共同的愛好和興趣,使學生在各自的體育活動中保持和諧人際關系,他們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在這種形式的互動活動中,學生體育鍛煉激情高漲,調動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興趣,促進了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培養了團結作戰精神,增強了集體的凝聚力,身體素質、體能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5、突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俱樂部教學模式是學生積極參與配合的過程,以學生為中心是俱樂部教學的特點,因此,體育教師要充分發揮他的主導作用又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關鍵,而教師的主導作用又決定著學生的興趣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高低。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的參與性,即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參與體育的興趣和能力,懂得體育的內涵,使體育朝“快樂化、生活化、終身化”的方向發展,強調人在參與運動過程中達到自身滿足的目的,強調人的身體、心理和社會等方面素質得到提高的目的,這是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特色。
2.6、今后體育教學發展的主旋律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的、較理想的體育教學模式,它最大的優越性在于從學生的角度考慮體育教育,使學生在接受體育時有選擇權,使體育教學彈性化。這種“俱樂部型”體育教學模式,增強了大學生的體育意識,培養經常鍛煉身體的習慣,使體育教學“課內外一體化”,這有利于把大學生的體育教育過程延伸到高等教育的全過程,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因此,從發展趨勢來看,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將是未來高校體育教學的主要模式。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要給予大學生全方位的體育,即體能教育、健康教育、娛樂教育、競技教育、心理衛生教育和生活技能教育等,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競爭更加劇烈的特點。為此,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無論選擇什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采取什么教學模式,制定何種體育教學評價標準等等,都要從全面育人的觀點出發,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全方位的體育教學效果以提高學生的組織能力,培養學生的鍛煉自覺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
3.1、體育教師的專業面過窄
體育教師擁有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但是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所涉及的項目領域不廣,僅集中于自己的專業領域內,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俱樂部教學對體育教師的要求不僅僅是具有較高的運動技術水平,還要有全面的素質即體育教師要做到“一專多能”。一專多能的教師也越來越受到高校的青睞,體育教師必須認真思考高校教育改革對體育教學所帶來的沖擊,同時也應看到它所帶來的機遇,轉變更新教育觀念、重新整合知識結構、探尋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適應新形勢下對體育教學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教師業務技術結構不能滿足學生選擇的要求,因此,學校要有計劃地鼓勵他抑郁教師向一專多能或多專多能的方向發展。體育教師必須認真思考高校教育改革對體育教學所帶來的沖擊,教師在專業上也要開展互學互補活動,以適應新世紀我國教育和體育俱樂部教學發展的需要。
3.2、場館設施尚存在不足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目錄》說明,體育場館設施器材設備是保證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和課余運動訓練、競賽正常進行必可少的物質條件,是落實“健康第一”指導思想,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載體,也是檢查、督導、評估、規范學校辦學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高校現有的運動場地設施基本上能夠滿足體育教學要求,但隨著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實施和學生運動需求的提高,體育場館不能充分滿足高校體育教學發展需要,現有的場地設施將制約俱樂部教學模式的良性發展。平均每個場地學生負擔量過重,游泳池、室內場館嚴重不足更是普遍現象。
4.1、增強學生鍛煉意識
加大對學生的宣傳力度,使全校的學生都有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當前。我國高校在校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還不足,需要教師正面引導,高校的體育教師有義務、有責任傳授學生體育運動保健的常識,宣傳參加體育鍛煉的重要意義,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鍛煉的思想理念。
4.2、開放場館,滿足學生鍛煉需要
學校內體育場館應對在校學生免費開放,方便等多的學生擁有參加體育鍛煉的機會,為高校學生創造廣闊的體育運動鍛煉空間,使課內和課外進行有效的銜接,充分展現大學體育教育教學與社會體育相互作用的特征。
4.3、增加場館和器材投入的力度
俱樂部教學模式能順利的開展必備條件之一就是運動場館和器材能滿足教學需要,建議高校領導應高度重視學校體育工作,把體育場館設施建設納入學校總體建設規劃,加速高校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滿足不斷擴大的招生規模的需要。高校多方籌集資金,建設、改造高校體育場館。此外,政府考慮社會公共體育場館、附近社區體育場地、學校體育場館的聯系與協作,互通有無,努力提高體育場館的社會化程度,彌補目前高校體育場館的不足,將學校的硬件設施提高到一定的水平。加大體育教學的投入,滿足器材配置的要求,及時更新,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鍛煉環境。
4.4、提高教師業務水平
大學生在俱樂部教學模式鍛煉時會向專項教師提出各種各樣不明白的我問題,這對教師的體育文化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備足夠的專業理論知識才能正確的指導學生,為了使體育教師的業務水平得到提升,高校要有計劃地通過各種形式對體育教師進行培訓,使他們適應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多元化發展的要求。目前高校教師業務技術結構不能滿足學生選擇的要求,因此,學校要有計劃地鼓勵他抑郁教師向一專多能或多專多能的方向發展。體育教師必須認真思考高校教育改革對體育教學所帶來的沖擊,同時也應看到它所帶來的機遇,轉變更新教育觀念、重新整合知識結構、探尋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適應新形勢下對體育教學更高的要求。教師在專業上也要開展互學互補活動,以適應新世紀我國教育和體育俱樂部教學發展的需要。
[1]王鮮.探討我校體育俱樂部的教學改革[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1,08.
[2]楊洪杰等.體育俱樂部模式下健身氣功特色項目建設的實驗研究[J].才智,2014,21.
[3]鄭濤.論高校開放式的體育教學變革——體育俱樂部形式[J].教育與考試,2011,3.
黑龍江省教改項目:構建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研究(JG2014011190);黑龍江省教改項目:大學體育課程改革與實踐(GJZ20130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