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越男(惠安嘉惠中學福建泉州362100)
新課程背景下中學體育教學常見問題初探
□蘇越男(惠安嘉惠中學福建泉州362100)
本文通過翻閱大量文獻資料并結合本人多年的基層體育教學經驗,就新課程背景下中學體育教學活動中的常見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首先,我們根據素質教育要求對體育教學的課程價值進行了重新定位。其次,我們對新課程標準下,教師需要進行的思想轉變也進行了相關闡述。最后,我們大致分析了一下素質教育理念在體育教學活動中的滲透策略。希望最后的結果在面對新課程改革問題時對基層體育教師有所幫助。
中學新課程改革教學常見問題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在我國學校教育體系中的不斷深入,體育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時素質教育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的實施尚屬探索階段,因此,在這個教育轉型階段,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是難以避免的,下面我們就圍繞新課程背景下的常見問題進行如下分析。
1.1、通過體育教學活動使青少年學生整體體質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國家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重視,而《新課程標準》也正是以此為依據制定,《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校體育要以”健康第一“做為其首要標準,因此,做為基層體育教師應該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將增強學生整體體質水平做為日常教學活動的首要任務與目標。在面對這一問題時,我常用的做法如下:將”健康第一“的理念融入到每堂體育課中,并將有限的體育課時拓展到課外活動時間,堅持每天以豐富多彩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固定時長的體育鍛煉,另外,也可定期組織學生進行戶外體育運動,如遠足、爬山、游泳等,并鼓勵學生堅持下來,相信通過這一系列努力,學生的整體體質水平會有一個明顯的提高。
1.2、通過體育教學活動可有效提高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過體育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的體質水平得到有效改善,這點是眾所周知的。而通過體育教學活動有有改善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這一觀點卻有不少人持懷疑態度。權威資料顯示,適當的體育鍛煉可有效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雖然素質教育在我國實施已經有幾年時間,但據我了解,目前大部分地區及學校的高中生依然難以完全拋開應試教育的影響,在身心發育期承受著過大的學習與心理壓力,若繁重的學習及心理壓力長期無法以正常的途徑得到宣泄,則極易導致青少年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對其今后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十分不利,因此,基層體育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可以豐富多彩的形式開展體育教學活動,使學生的學習與心理壓力在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內得到有效舒緩,并最終達到提高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1.3、通過體育教學活動提高青少年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我們常說的社會適應能力主要包括人際交往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基本自理能力等,而我理解的社會適應能力除這些以外,也要包括充足的自信心、良好的心理素質兩方面。站在一個普通人的角度,可能會覺得這些能力與素質與體育教學活動根本沒有什么直接的關系,對,放在之前,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為背景的情況下,這幾個方面的能力與素質確實與體育教學活動聯系不大,但自《新課程標準》頒布以來,這幾個方面的聯系就被逐漸建立起來,體育教學也就此擁有了一系列新的價值與目標。咱們以增強學生自信心為例,青少年學生是否擁有育足的自信心家庭條件、外貌條件、學習成績等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當然咱們也知道,家庭條件、外貌條件較好的學生畢竟只占少數,而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也相對較少,而我相信,只要選對教學方式方法,那么剩余部分的學生完全可以將體育教學活動當作自信心的來源,在培養學生自信心方面,我常用的方法是清楚認識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并根據學生的身心發育現狀,為其制定符合其當前能力的學習目標與任務,使之通過自己的努力可順利達成既定教學目標,這樣一來,學生的自信心自然可以得到有效增強。
1.4、通過體育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基礎的健康知識與鍛煉技能
體育教學的學科價值決不僅限于在校期間讓學生掌握某項運動技能或在升學考試中為其加多少分,其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和自主鍛煉能力,從根本上改善全民體質水平的逐年下降趨勢,因此,基層體育教師要始終將培養學生體育學習興趣、基礎健康知識、終身體育意識與自主鍛煉能力做為教學活動的重要任務。因此,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時,本人習慣從培養學生體育學習興趣入手,只有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之后的體育教學任務與目標才有實現的可能。
2.1、始終將“健康第一”做為體育教學的首要指導思想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校體育要始終以“健康第一”做為其指導思想,這大概也就是在學校教育體系中開設體育教學活動的初衷,至于體育教學活動其他的意義則是后來根據教育發展不斷衍生出來的,少年強,則中國強,這一口號提出伊始就是針對青少年的身體素質,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對青少年學生體質水平現狀的重視,因此,基層體育教師要將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貫穿于整個體育教學活動中去,在確保學生體質健康的基礎上,盡可能多的實現體育教學的多元化意義。
2.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是僅次于素質教育對學校體育增強學生整體體質水平的重要教學目標。學生是否擁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對于體育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進行起著決定性作用。隨著素質教育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的不斷深入,學校體育的教育目標也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體育教學目標逐漸由傳統體育教學模式下培養學生某項運動技術向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與自主鍛煉能力過渡。因此,在這一階段,基層體育教師要積極轉變思想,將素質教育理念與體育教學活動進行有機整合,為之后體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以及素質教育對體育教學要求的實現奠定良好的基礎。
2.3、盡快完成學生與教師在體育教學活動中主體地位的轉換
素質教育要求,盡快完成學生與教師在體育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的轉換。在傳統體育教學活動中,體育教師一直扮演著一個主動向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的角色,而學生要做的只是根據教師的安排,完成學習任務,掌握相關技術技能,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狀態非常被動,對知識的理解與吸收程度比較有限,且最終所達到的教學目標與素質教育對體育教學的要求相去甚遠。素質教育要求,體育教學在完成既定教學任務的同時,還需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而實現這一系列要求的前提是我們需要在教學活動中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權,最大限度開發學生的主觀能性,這樣一來,學生的主動探索欲望被激發,對于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終身體育意識均可以起到一個顯著的促進作用,因此,基層體育教師要盡可能的尊重學生在體育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而教師也要做好從教學“主體”逐漸向教學“主導”過渡的準備,為更好實現素質教育要求奠定良好基礎。
2.4、善于挖掘學生潛力、因材施教重視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
做為基層體育教師,我們清楚的知道,學生之間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個體差異,這些差異可能存在以下幾個方面:(1)體質水平不同,青少年學生由于先天因素、成長環境、后天飲食習慣、體育鍛煉情況等方面的差異,導致他們的體質水平各不相同;(2)學生的學習與接受能力也存在較大差異;(3)學生的脾氣性格與綜合素質各不相同;(4)對現有體育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也各不相同。在傳統體育教學模式下,大部分教師顯少針對學生各體之間的差異來安排體育教學活動,教學活動內容與開展形式的設計往往是根據學生的綜合水平與現狀進行設計與安排,這樣的教學安排看似公平,實則卻嚴重忽略了綜合素質與能力相對較好與較弱的兩部分學生,導致這部分學生的學習收效不夠理想。而新課程改革之后,素質教育對體育教學活動提出了更為細致的要求,它要求教師要正視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在教學活動的設計及開展過程中盡量兼顧所有學生,要善于挖掘學生潛力,因材施教,爭取將所有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吸收最大化。
3.1、根據素質教育要求與學生現狀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
素質教育實施以來,體育教學目標的制定也由之前要求學生掌握某項運動的相關技術技能逐漸向素質教育要求的大方向轉變。轉變之后的教學任務與目標,更多的傾向于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我們常說的綜合素質與能力主要包換以下幾個方面:人際交往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社會適應能力、靈活變通能力等多個方面,具體培養方法還需要教師將體育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身心發育現狀進行有機結合,將其以最為科學合理的方式呈現出來。
3.2、根據學生的身心發育現狀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合作教學法、游戲教學法、研究性學習法)
素質教育實施以來,體育教學活動中最為明顯的變化就是教學方法。教改之前,教師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就是“灌輸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狀態比較被動,而事實也證明,傳統教學模式與方法下,學生的學習效率相對較低。因此,基層體育教師需要將素質教育對學校體育的要求以及學生的身心發育現狀進行有機整合,并由此選擇更加適合當前學生的新型教學方法。本人近期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時最常用到的幾種教學方法包括合作教學法、游戲教學法、研究性學習法等,我在教學活動中引入這幾種教學方法的初衷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節課堂氛圍之外,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終身體育意識,從而更好實現素質教育對體育教學活動的要求。
3.3、合理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達成素質教育對體育教學活動的要求
據我所知,當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中學在體育課時安排上均為一周兩至三節體育課,正常課堂教學時間遠遠少于其他科目,要想在如此有限的時間內既完成既定教學任務,也要盡可能多的實現素質教育對體育教學的諸多要求是十分困難的,細細想來,我們可以利用的時間遠不止課堂時間而已,教師完全可以將體育教學活動拓展至課外活動以及大課間活動時間中去。當然,在這些時間的利用上,教師要盡量做到以輕松、愉快的形式展開活動,在完成既定教學任務與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上,也要使其達到緩解學生繁重學習壓力的作用。
[1]何元春,葛寧,楊洪輝.教育建模——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施之理性選擇[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05).
[2]與時俱進、全面實施,深化體育課程改革——體育教學編輯部關于體育課程改革專訪[J].體育教學,2003(01).
[3]裘友鳳.信息化條件下的江西省高等職業院校體育教學現狀與改革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
[4]張震偉.新課程標準下蘇州市初中體育教學現狀的調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5]章雪蓮.從終身體育的角度看蘇州市市區中學體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D].蘇州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