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晶(鐘山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眾創背景下民辦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探析
陸晶
(鐘山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210000)
新經濟形勢下,我國民辦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形勢較為嚴峻,同時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又使其擁有了更多的選擇和良好的機遇。本文通過分析民辦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優勢與劣勢,嘗試提出眾創背景下民辦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的一些建議,以期從高校、學生、社會等方面提供具有現實意義的措施。
眾創民辦高職院校就業競爭力
民辦高職院校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持續穩定發展,伴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為構建完善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普及高等教育對象的大眾化、滿足高等教育需求的多樣化提供了重要支撐。促進和影響民辦高職院校成長的雙引擎之一就是大學生就業。因民辦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應用型大學生,其就業情況在新的經濟形勢下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十八大報告指出,“十三五”期間我國就業發展總體目標是實現更加充分的、更高質量的就業。2016年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公布,當年高校畢業生是765萬人,比去年增加16萬人,而青年的就業群體加在一起大約有1500萬左右。在就業形勢比較復雜、艱巨的情況下,鼓勵民辦高職院校的大學生選擇多渠道就業凸現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意義。李克強總理于《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發揮人才資源優勢,這給予了民辦高職院校有效引導大學生多渠道就業一個有意義的政策方向。
(一)專業背景優勢。
民辦高職院校從初始建立到后期運營,使用的都是自籌資金而非國家財政支出,招生也是面向社會,主要培養的是實踐能力較強的應用型人才。較高的收費為民辦高職院校提供了可以持續發展的動力,同時決定了它必須以口碑優質的就業結果吸引源源不斷的生源。為此,民辦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一般注重把握用人單位的用工熱點,跟社會實際情況結合緊密。尤其社會急需的人才對應的專業,往往能夠率先在民辦高職院校中有特色地落地。與此同時,民辦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調整上具有靈活性,對于“一畢業就失業”需要被淘汰的專業,相較于公辦高校常能及時提前年度就刪減處理。大學生在畢業創業時,所學專業有實用性,比較貼合當地市場的需求,創業的成功度會適量提高,創業過程中專業離實際差距較大的焦慮心態也會有所緩解。
(二)實踐操作優勢。
民辦高職院校的一大特色就是培養的大學生實踐操作性較強,動手能力有競爭力。大學生在校期間,不僅要學習基本的專業理論知識,還有專門固定周期的實踐課程。實踐時也是面向鎖定的職業崗位群,著力訓練其為現代經濟服務,適應管理一線需要。民辦高職院校培養的應用型大學生,注重有特色的教學,積極鼓勵“畢業證加職業資格證”齊頭并進的模式。豐富的、務實的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和相關社團活動,讓大學生在創業時,已經具備了基礎的行業認知、初步熟練的專業操作、良好的溝通能力、流暢的表達能力和對行業風險的一些判斷。這些都在民辦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業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政策機遇優勢。
2015年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下發了《關于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的通知》,肯定了當代大學生具有開放視野,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更具創業激情,特別是掌握了新知識、新技術,應當成為創新創業的有生力量。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民辦高職院校的大學生能夠得到相較于以往年度更多的創業優惠政策、更加寬松的創業環境,和更加廣闊的創業空間。如江蘇省,行政部門在高校畢業大學生創業申辦企業時給予了種種優惠政策:工商部門降低了注冊登記時出資額、經營場所等門檻;稅務部門降低了營業稅、城建稅、附加費和個人所得稅的繳納,另外若高校畢業生是直接從事種植業、養殖業、林業、牧業、水產業生產的,其銷售自產的初級農產品免征增值稅,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稅免征或減半征收;金融部門對審核條件合格的大學生創業提供符合實際情況的必要貸款;人社部門對就業困難的高校畢業生初次自主創業的,該生經營6個月以上、能帶動其他勞動者就業且正常申報納稅的,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
(一)創業自信不足。
民辦高職院校的招考分數線低于公辦高校,部分學生是由于高考失敗才選擇民辦高職就讀的,在潛意識里對自身缺乏清晰的認識,無法正確分析具有的特長和優勢,一味低估自己;外界周邊不利輿論及用人單位對往屆學員的錄取比例更讓這種情況雪上加霜,學生缺乏創業自信心,覺得自己比較于“985”和“211”院校的畢業生始終稍遜一籌。這種偏見一旦形成,短時間內很難消除,需要進行大量心理疏通和引導工作。在校外實踐實習期,民辦高職院校的大學生由于學歷層次不高,在崗位上團隊協作時易受歧視,學生創業動力易受影響,對于自身創業時社會的認可程度和接納程度持有懷疑態度。
(二)創業意愿不夠。
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我國經濟增長由原有的高速轉為中高速,雖然GDP的“含金量”在不斷升高,但是產業結構調整無法回避地隨之而來。供給側改革拉開了傳統產業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大幕,第三產業保持新興崛起的強勢,不僅帶動了新的增長點,還突出強調了服務等產業的重要地位。一些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有的家庭條件比較寬松,社會就業期望值不高,定位在“有工作即可”;有的擇業壓力較小,畢業后觀念傳統,定位在“創業不如崗位固定”;更有少部分學生理念中認為,從事服務業創業是低人一等,不能正確面對嚴峻的就業環境,害怕服務業創業過程中的種種勞累,不肯吃苦。
(三)創業指導不到位。
民辦高職院校對于招生工作非常重視,但是對于大學生的就業創業指導工作方面,仍需要進一步加強。考慮到特殊的辦學機制,民辦高職院校的經費分配往往難以全面均衡。通過觀察和分析,民辦高職院校有將開設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當成就業創業指導的情況。有的民辦高職院校即使有大學生畢業指導服務中心,但工作人員不多,甚至有兼職兼崗;專業服務師資匱乏,大學生就業和創業政策掌握不到位,與市場的聯系渠道并不通暢,指導大學生就業創業質量有待提高。使民辦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容易成為“同一系列的產品”,失去為大學生創業搭建橋梁、解決矛盾的真正意義,不利于大學生創業孵化期的渡過。
(一)鼓勵多渠道就業,轉變傳統擇業觀。
新常態下“人才過剩”與“人才緊缺”現象同時存在,民辦高職院校應當打造有特色的、本校專屬的分析團隊,針對其院校自身辦學特點和專業課程進行剖析,結合當地產業、行業的實際情況,從大學生進校開始,就有計劃地開設相應課程或者輔導,讓大學生對就業的真實環境有清楚的了解,從而加強大學生就業渠道的緊迫認識。自主就業、多元就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是在民辦高職大學生中值得鼓勵的,因為學生有實踐操作優勢,屬于應用型人才,不一定要與“985”和“211”院校的畢業生攀比。同時樹立學生在就業中學習、在崗位上成長的觀念,擴寬學生的就業創業視野,拓寬范圍,落實到個人就業創業選擇更加成熟、更加務實,與本地就業創業資源聯動起來。
(二)加強創業教育,培養創新精神。
胡鞍鋼等在《就業發展“十三五”基本思路與目標》中指出,到2030年,第一產業就業比重會降至15%左右,第二產業基本保持在30%左右,而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升至55%左右。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是不可逆轉的潮流,民辦高職院校要強化創業教育力度,培養學生敢于嘗試、敢于創新、服務社會的意識和積極性。對于民辦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自卑心理要積極疏導,對于他們創業可能面臨風險的焦慮、恐懼心理要及時輔導,提高大學生尤其是畢業期、創業準備期的心理抗壓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在社團活動和校企合作實踐活動中,綜合利用各種平臺資源,通過豐富的親身體驗,用所學專業理論知識指導創業實踐,接觸社會,了解行業,培育民辦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創業創新激情。
(三)構建完善就業創業指導服務體系。
就業創業指導服務是一個完整的體系,而不是一門課、一個人員或者一個辦公室所能解決的。民辦高職院校應設立??顚S玫木蜆I創業指導服務經費,增強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工作力度。在打牢就業創業服務基礎的同時,尤其注重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設置專職崗位,提高指導人員的專業素質,如有需要可以聘請行業專家去學校開展就業創業講座。二是保持和當地政府各個部門順暢的聯絡渠道,及時取得一手的大學生就業創業引導和優惠政策,并確保信息的發布和政策的惠及度。三是打破“批量生產”的堅冰,針對不同學生的就業創業狀況和意愿,個別輔導,差異化管理,區別化對待,取得學生的信任,真正做好民辦高職學生創業就業的指導參謀工作。
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的就業創業是民辦高職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國即將邁入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黃金期”,深入推動民辦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可以有效地引導大學生就業和創業。這對于本身生存環境特殊、學生素質復雜的民辦高職院校更好地適應新經濟形勢需要具有非常實際的意義。
[1]江蘇省政府.《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蘇政發〔2011〕97號.
[2]胡鞍鋼,楊竺松,鄢一龍.《就業發展“十三五”基本思路與目標—構建更高質量的充分就業型社會》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11年1月.
[3]楊瀟.《民辦大學生就業形勢及對策》.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1).
[4]楊光歧.《民辦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思考與探索—以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為例》.中國高教研究,2015(9).
[5]唐瓊.《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狀況淺析》.科技視界,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