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宇航
?
論“取信于民”對實行依法治國的價值
鄒宇航
自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方略至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重大任務以來,我國的法律制度不斷完善。依法治國雖是目前治國理政的關鍵,但以德治國亦不可或缺。取信于民即德之體現。習近平總書記鄭重提出了有腐必反、有貪必肅,以實際成效取信于民的思想。德法相依對我國當前法治社會的建設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取信于民對實行依法治國也具備一定的價值。
取信于民;依法治國;價值
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民主法治進步的必要保障,是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力量。當前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時代的發展與進步離不開法律的規范與約束,要通過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來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但依法治國并不是全部,律法的制定與實施只有真正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并不斷完善,才能做到民心所向。因此,做到取信于民,一心為民,能更好地發揮法律的作用與價值。也只有做到取信于民,法律才能更好地為民服務,從而使民眾自覺維護法律的尊嚴。
《漢書·楚元王傳》言:“覽往事之戒,以折中取信。”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也表明:戰前的政治準備即取信于民。鄧小平同志對取信于民也高度重視,在《鄧小平文選》中有許多關于“取信于民”問題的精彩論述,包括取信于民的基本前提、方式方法、根本途徑以及新時期取信于民的關鍵要求等等。這些論述共同構成了其內涵豐富、寓意深刻的“取信于民”思想。
取信于民意為取得人民的信任,自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因此立信、取信被賦予了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和政治地位,古今皆是。目前,互聯網的迅猛普及和多媒體的飛速發展,使方針政策的設立實施,領導干部的所作所為,時代潮流的轉型變革,社會形態的發展走向變得公開透明。這種信息的多元化和媒體的普及化是一把雙刃劍,利用得當可以使人民群眾的合理發聲得到重視,使社會問題得到及時解決;反之,如果利用不當,被不法分子引領了輿論走向,也會對社會潮流造成沖擊,使民心恐慌。因此,在當前的大數據時代,從各行各業相關部門到地區政府部門,更應真正做到取信于民。取信于民在當代也具備了新的文化價值體現。
第一,取信于民是發展中國穩定中國的必然要求,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障。社會主義經過了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實踐到多國發展的過程。我國共產黨人在不斷探索中,最終確立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路線。人民群眾作為發展的主體,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荀子·王制》中提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黨群關系亦如此。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工作時指出: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堅定不移地堅持群眾路線,才能真正做到取信于民;只有真正做到取信于民,國家建設才能長治久安。
第二,取信于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推動力量。中國夢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是“國”和“家”的共同夢想,是國家情懷、民族情懷、人民情懷相統一的夢。只有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真抓實干才能夢想成真。因此,取得人民的支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人民是中國夢的主體,是中國夢的創造者和享有者,人民群眾只有在發展中受益,在前進中看到光明,才能真正地、毫不保留地貢獻自己的力量,才能真正地以國為家,匯聚中國夢的強大力量。
“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依法治國自提出至今,一直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法治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保障,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沒有法治,就沒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健康發展。在過去、當前及未來均有著異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依法治國是反腐反貪的重要根據,是“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基本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堅決的態度重拳反腐,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20多名省部級高官相繼落馬,讓全黨全國全社會感到了變化、看到了希望,樹立了黨的權威、贏得了群眾信任,從根本上做到了“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從我國發展的歷史進程可以看出,“人治”的傳統沿襲了幾千年。一人凌駕于法律之上、家天下、刑不上大夫等狀態在數千年的封建發展過程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雖然我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漢唐時期就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典,但即使“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同罪”也僅僅是會同樣治罪,而不是接受相同的處罰。而今天所倡導和堅持的依法治國,則是從根本上做到了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從根本上保證了社會主義發展建設的良好運行。
其次,依法治國是人民權益的重要保障。《尚書·五子之歌》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在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當中,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因此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保障人民的基本權益和根本利益。依法治國絕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且更是要真正落到實處。目前人民群眾的關注熱點集中于醫療、教育、住房、社會保障等多個方面,公正處理這些問題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人民群眾的利益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堅持依法治國,使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法律的軌道上有序運行,是保障人民權益的根本體現。
第三,依法治國是全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體現。長期以來,為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總結了我國民主法治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開始,直至2010年我國形成了以憲法為統帥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我們黨在依法治國的道路上不斷吸取經驗教訓,形成現今較為完備的法律體系。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時,更成為我黨的執法準則。“各級領導干部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制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
雖然目前我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這并不是終點,還要在發展中不斷完善,在實施中不斷修正,跟隨時代潮流變革及人民所需,靈活公正,從根本上樹立法律的權威,使法律真正服務于人民,服務于社會。
依法治國對于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起著關鍵作用。歷史見證了實行“人治”的種種弊端,法治的公平性、客觀性、嚴謹性在時代的更替發展中有著鮮明的體現。在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與發展中,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因此,取信于民與依法治國兩者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取信于民是依法治國的基礎,依法治國是取信于民的重要保障。取信于民對實行依法治國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取信于民是憲法的立法之基,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和根本。立法即法律的制定,通常是指特定國家機關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者認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并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的活動。法律的制定是一項極為嚴謹的工作,需要把握好立法的“度”。社會主義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人民群眾利益高于一切。所以立法也要從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出發,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所有權益。但法律在保護人民的同時,對人民也有著嚴格的約束,如若立法不公或不得民心,法律的權威性就會受到質疑。因此,取信于民是憲法的立法之基,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和根本。在取得人民信任的基礎上,只有切實將群眾權益置于憲法保護之下,法律才能發揮其最大的作用,依法治國才能得以順利進行。
第二,取信于民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法之本,是依法治國的重要依據。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能不能堅持依法執政,能不能正確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重大作用。我國是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也是人民賦予的,因此其只能夠用來為人民群眾謀福利。但社會主義發展到今日,少部分領導干部身上也暴露出了許多弊端,如貪污腐敗,徇私枉法等。這些問題的出現極大地影響了黨干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因此必須嚴厲打擊。目前我國的反腐工作卓有成效,真正地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禁錮。這一系列的工作目的都是為了取信于民。只有取得了人民的信任,最大限度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才能使法律發揮出最高的效益。與此同時,也只有科學執法,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從而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制約和協調機制。
第三,取信于民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司法之源,是依法治國的必要保障。“理國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國所必須遵循的原則,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需要有公信力,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如果人民群眾不能夠通過司法程序保證自己的合法權益,那么就會對司法產生懷疑。因此,司法更需要取信于民,也只有取得群眾的信任,才能提升司法的公信力度,保證司法的有序進行。
綜上,無論立法、執法、還是司法,都是服務于人民群眾的。依法治國既是長期的方略,又是我國現代發展的必要保障。人民群眾作為國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社會的發展及建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取信于民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更是一種目標和信仰,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要前提,是將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重要制約,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的基本保障。依法治國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既彰顯了法律的權威,又顯示出了社會主義國家法治的重要性。只有將法律的實施真正落到實處,服務群眾,才能使法律發揮出最大的價值,真正做到德法相依,民心所向。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習近平.切實增強憲法意識,推動全面貫徹實施憲法[N].人民日報,2014-12-04(1).
[4]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4-10-29(1).
[5]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南京林業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部)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