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麗
?
“一帶一路”建設與中國經濟外交的理念、模式、機制創新
郭佳麗
“一帶一路”是中國當前最為重要的國家級頂層戰略。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構建的過程中,中國外交在理念、政策、策略等方面實現了諸多創新與進步。同樣,在“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也應當創新經濟外交理念,堅持正確義利觀,不斷完善工作模式和機制,堅持市場政府分工并進、外交經濟相互支持,加強中央層面的統籌協調和央地的協同配合,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從而實現“一帶一路”的既定目標。
“一帶一路”;經濟外交;創新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一帶一路”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簡稱,是中國當前最為重要的國家級頂層戰略。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一帶一路”對實現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保持穩定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從外交的角度看,“一帶一路”是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體現。可以說,“一帶一路”代表了當前中國經濟外交的最高層次。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中國經濟外交的理念、模式、機制也會發生新的變化。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是發展中國家和小國,與中國巨大的體量相差甚大。他們既希望搶搭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同時又對中國存在一定程度的疑慮和戒心。同時,其他國家也對中國推動“一帶一路”的真實目的存在質疑。
針對這一現狀,中國將“共商、共建、共享”作為推進“一帶一路”的核心原則。作為“一帶一路”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中國在制定規劃和實施項目時,不應僅僅著眼于我國自身發展,而且還要以我國發展為契機,幫助沿線國家實現發展目標。在拓展自身利益的同時,也要考慮和照顧其他國家的利益,堅持互利共贏。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
與西方經濟外交理念不同,中國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更加注重堅持正確的義利觀,以義為先、義利并舉,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為。2014年8月,習近平主席訪問蒙古國時就強調,中國開展對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將堅持正確的義利觀,不搞我贏你輸、我多你少。他還明確表示,中國歡迎其他國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實現互利共贏。
在“一帶一路”的實際推進過程中,市場和政府的角色,并不是簡單的政府策劃、市場運營的模式,在分工的基礎上,二者還必須確保良好的合作。政府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制定“一帶一路”的整體規劃。二是通過推動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啟動資金高達400億美元的絲綢之路基金等,為國內各類市場主體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金融支持。三是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對沿路沿帶國家的國情、政情、社情等進行充分調查研究,為國內市場投資者提供更加準確、翔實的信息支持。四是“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是當今世界地區安全熱點問題較為集中、易引發民族宗教沖突和大國利益博弈、地緣政治矛盾比較復雜的地區。也是國際恐怖主義的主要滋生地。政府要積極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妥善處理“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面臨的政治、安全等方面風險。
在發揮好政府作用的同時,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市場運作,遵循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各類企業的主體作用。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在政府規范作用、宏觀指導的基礎上,自享利益、自擔風險、自主投資。不僅要鼓勵國有資本參與,同時還要充分激發民間投資主體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央行等經濟主管部門,與外交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十分關鍵。這些部委之間協調配合的密切程度,對“一帶一路”的開展和實施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在“一帶一路”的頂層設計中,建立中央層面的統籌協調機制非常有必要。2015年2月,“一帶一路”建設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主持會議并講話,這是中央層面的“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首次亮相。通過建立國務院領導負責、外交、經濟部等部門共同參與的跨部門協調機制,能夠在“一帶一路”規劃和建設過程中,有效地平衡經濟和外交之間的利益訴求,對于“一帶一路”戰略意義的充分實現,有著良好的保障作用,對于中國經濟外交新戰略的發展,也有著較大的幫助。
除了中央層面的統籌協調機制,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還要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支持地方將本地區經濟發展戰略與“一帶一路”建設對接。目前,“一帶一路”已吸引了超過20個國內省份參與其中,在地理方位上,也實現了較為全面的覆蓋,兼顧到了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同時也包含了經濟發達和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在我國境內,通過“一帶一路”,將很多不同的經濟地理區域進行了有效的串聯,使得各個省份實現了更高程度的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同時根據不同區域經濟的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了設計和規劃,極大地提升了對外開放程度。
在地方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中央部門既要鼓勵地方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指導地方根據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總體規劃,根據地方的特點和優勢,找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契合點和切入點。同時還要加強對地方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整體協調和規范管理,避免地方一哄而上,相互踩腳,惡性競爭。
“一帶一路”建設既是一個經濟戰略,又是一個外交戰略。在經濟和外交的結合當中,國家通過開展相應的經濟活動,對一些外交目標加以實現,在外交當中充分發揮經濟的作用。國家通過開展相應的外交活動,也能夠對一些經濟目標加以實現,在經濟當中充分發揮外交的作用。在“一帶一路”當中,對經濟目標和外交目標都有所兼顧,
當前,我國進入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的新常態。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國內鋼鐵、紡織、水泥等傳統優勢產業的富余產能向沿線國家轉移,從而為國內經濟結構調整騰出更多空間。中國整體經濟發展水平東西部差異較大,東部地區作為開放的前沿發展迅猛,而中西部地區作為內陸地區相對落后,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特別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連接活躍的東亞經濟圈與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從而將中西部地區從對外開放的落后地區變為對外開放的核心區,將大大提升中西部地區開放水平,有效緩解不同地區經濟差異,實現經濟全面發展。此外,通過推動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人心相通,可以大大提升中國經濟與區域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的融合度,為國內經濟發展提供更大的市場空間。
“一帶一路”建設也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一帶一路”對中國貫徹“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實現睦鄰、安鄰、富鄰有重要意義。周邊是中國的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周邊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夯實與周邊國家關系的利益和社會基礎,進而與周邊國家建立發展共同體、利益共同體,乃至命運共同體。另一方面,“一帶一路”也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承擔更多責任,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朝著更合理的方面發展的重要體現。此外,通過“一帶一路”建設,也可以有效對沖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給中國帶來的壓力,為國內發展營造更為良好的環境。
“一帶一路”作為中國當前最重要的經濟外交戰略,對于中國對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對外避免“休昔底德陷阱”,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成為世界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預見的是,在“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問題、挑戰將無處不在,需要我們不斷堅持理念和機制創新,積極妥善地加以應對。
(作者單位:外交學院國際關系專業)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