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
?
重慶市新興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
文婷
重慶市自2006年開始積極發展新興產業,目前已形成“6+1”產業集群,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特別是兩江新區和西永綜合保稅區,成為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和汽車產業為主的新興產業的兩大集聚區,但新興產業要進一步推進重慶市產業結構的升級還必須在產業鏈延伸、培養創新氛圍和完整制度環境三方面進行改進。
新興產業;產業集聚;分析
重慶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之一,近年來一直在推動產業向高端化、高新化發展。目前,重慶已經基本形成以筆電、汽車為主要引擎的“6+1”七大產業集群。2014年,重慶市頒布實施了《加快培育十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將集成電路、平板顯示、物聯網、機器人等高端智能裝備、新材料、新能源及智能汽車、頁巖氣、MDI一體化、生物醫藥、環保等十大新興產業集群作為重慶未來重點發展方向。對重慶新興產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和規劃,將更有利于促進重慶市產業升級和形成核心競爭力。
重慶自2006年開始,響應國家的號召,積極布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張旗鼓地拉開了以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的新一輪區域發展。到2015年重慶市全年GDP達到1.57萬億元,約占全國經濟總量的2.3%,而在2006年時,這一數據僅為1.9%。可以看出重慶市的經濟總量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從產業結構來看2006年時重慶市三次產業結構為10.1∶48.9∶41,2015年重慶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為7.3∶45.0∶47.7,第一產業比重降低的同時,第三產業占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同年,全國三次產業結構為9.9∶40.5∶50.5,廣東省的三次產業結構更是達到1.7∶4.2∶57.8,重慶市產業結構已經升級,但與全國評價水平還有一些差距,與發達地區差距明顯,產業結構還需優化,層次還需提高,結合重慶市2015年人均GDP達到8438.74美元這一數據,根據經濟學家錢納里、庫茲涅茲、賽爾奎等人提出的關于經濟發展階段和工業化發展階段“標準結構”判斷,可以初步得出重慶經濟已進入從工業化中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過渡的關鍵時期,在從這一階段向工業化高級階段邁進的過程中,會出現第二產業比重逐步達到最大值后被第三產業超過。進入工業化高級階段后新興產業已經大量出現,要穩固現有成果并努力挺進后工業化初級階段,抓住當地新興產業的特征,對其進行培育,形成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新路徑對于當地經濟水平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都極其重要。
在重慶市鞏固提升“6+1”產業集群的戰略安排下,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化工、材料、能源、消費品等產業發展良好,2014年1-11月,“6+1”支柱產業累計產值已超過1.6萬億。其中,汽車行業實現產值3465.8億元,居各行業之首。重慶市新興產業發展出現以下兩大特征:
1.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已逐漸替代傳統的摩托車產業成為重慶經濟新的支柱
重慶市的新興產業從無到有,經過前幾年的發展,工業結構不斷優化,到2012年,電子信息產業占比提高到20%,汽摩產業調整為25.5%(其中汽車產業調整為17.4%)、裝備、化醫、材料、能源、輕紡等支柱產業占比分別調整為9.5%、8%、14.5%、8%和14.5%。電子信息產業占比已經超過汽車產業,改變了過去汽摩產業在工業領域一業獨大的局面。重慶市筆記本、打印機、顯示器等規模電子產業銷售增長迅猛,2012年全年拉動工業增長8個百分點,成為工業增長第一驅動力。電子信息產業在現有成績的基礎上努力跟上全球發展趨勢,2010年就提出了面向未來產業發展的“云端計劃”。2011年,“兩江國際云計算產業園開建,短短幾年發展時間,無論是結算中心、服務器的規劃設計,還是軟件應用的配套和發展,都處于爆發式增長階段。2014年,重慶市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實現收入1350億元,“云”產業在重慶大有可為。
2.新興產業在政府政策導向和扶持下出現集聚,兩江新區和西永綜合保稅區成為重慶市新興產業的兩大集聚區
2013年兩江新區全年工業總產值3569.52億元,增長32.8%。其中,先進制造業增速明顯,汽車產業呈現“量價齊升”之勢,實現產值1685.30億元,比上年增長39%,產量149.71萬輛,同比增長30.5%。單車產值超過8萬元,同比增加超過5千元。電子信息產業潛能加快釋放,全年實現產值784.60億元,增長91.2%。筆記本電腦產量2164.46萬臺,增長1.4倍。全年電子產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2.70億元,增長19.5%。除此之外,萊寶、超硅、SK等企業已開始試產,京東方、奧特斯等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兩江新區正成為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電子信息產業在西永微電子產業園也出現集聚發展,截至2015年底,西永微電園引進企業183家,眾多國際知名品牌商,如惠普、思科、宏碁、華碩、富士康、廣達、英業達及相關生產服務配套廠商已齊聚園區。2014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312億元,比上年增長25.2%,2014年總共出售電子信息終端產品6535萬臺,其中筆記本電腦3517萬臺,打印機1616萬臺,顯示器1269萬臺,平板電腦133萬臺。而在2010年,西永出售的電子信息終端產品只有筆記本電腦182萬臺。西永已形成集成電路、電子產品制造和軟件研發三大產業集群,逐漸從“全球重要的筆電基地”蛻變為“全球重要的信息產業基地”。
雖然新興產業在推動重慶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其拉動和推動效應的發揮還不足。
1.產業鏈條沒有得到有效拓展
做好新興產業的產業鏈拓展和延伸,才能發揮其帶動效應。目前,重慶的新興產業主要在硬件、生產等領域,在軟件和研發上的投入較少,電子信息、新材料等行業主要是吸引外資在本地建立生產基地的發展模式,研發方面的投入比重較小,自主創新實力較弱,導致產品以中低端為主,高端產品大多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原創性技術少。2012年,重慶市電子信息行業完成銷售收入1397.56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5.05億元,但銷售利潤率僅為1.07%,而當年全重慶市的工業銷售利潤率為4.79%,這種情況導致了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帶動乏力。
2.創新環境還需培養
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都離不開濃厚的創新氛圍,需要包括科技工作者在內的廣泛社會力量的參與。重慶市新興產業在研發上有所投入,比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2013年投入研發經費2598億元,重慶也擁有一些企業研發機構和科研院所,也有各種先進設備、產品、技術的研究成果面世,但產科研一體化進展緩慢,科研機構與企業的合作動機不強,科研與行業生產脫鉤,科研應用轉化效果也不理想,要使重慶新興產業的發展有質的飛躍,就要營造本地創新氛圍非常重要。
3.制度環境尚不健全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制度環境和政策支持,但是目前重慶政府政策以及制度的支持和新興產業發展的要求還不能完全適應。主要是政府在確定需要重點扶持產業時缺乏科學系統的量化指標,對新興產業的市場需求狀況調研不足,各大園區在招商引資時有跟風的現象,導致對一些產業地投入過多,容易超過市場需求,最終引起產品滯銷。而有些擁有廣闊市場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由于缺乏支持和重視,投入不高。這種發展狀況不利于重慶市從整體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1]王利政.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模式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11(1).
[2]陳柳欽.戰略性新興產業自助創新問題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作者單位: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8.010
2012年度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課題批準號:2012QNJJ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