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丹
?
和諧社會建設視角下我國政治溝通機制研究
張家丹
摘要:政治溝通理論是現代民主政治發展的總結,作為現代政治學重要的分析方法,政治溝通理論不僅具有理論的合規律性,同時還具有服務現實的合目的性。在我國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政治溝通機制化解社會矛盾,協調各經濟主體的利益沖突,為我國全面推進民主政治奠定建設基礎,已成為當前政治學研究的重點問題。本文以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為背景,對于我國政治溝通機制建設展開討論。
關鍵詞:和諧社會;民主政治;政治溝通;機制建設
穩定有序的政治環境是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是推動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有力保障。穩定有序的政治環境營造離不開有效的政治溝通機制,也只有在有效的政治溝通機制的基礎上才能夠有效化解政治、經濟矛盾沖突,實現各利益主體的協調。因此對于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來說,健全并完善政治溝通機制是極為重要的。
和諧社會建設是一項系統、長期性任務,需要從社會各個環節著手,通過強化多元化利益協調機制建設,推動政治民主化進程快速發展。因此,構建政治溝通機制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內在要求。
1.提高政治合法性的必然要求
從政治學的角度來說,政治合法性是人民對于政府的認可,對于政府政策命令的認可程度,因此政治合法性是政府、執政黨保持執政地位的根本保障。維護政治合法性是一項系統、長期性任務,其中涉及的措施、途徑也是非常復雜的。通過健全政治溝通機制,可以增加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相互了解,激發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拉近政治主體之間的距離。作為中國政治體系的核心,健全政治溝通機制對于提升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合法性,維護黨的執政地位具有重要的意義。
2.政治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要求
政治決策是政府分配社會資源、協調社會經濟主體利益關系的重要方式。政治決策是政治活動的核心,決策是否科學對于社會穩定起到決定性影響。尤其是對于我國來說,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政治決策科學化。民主化,能夠滿足絕大多數人的需求。政治決策流程涉及決策制定、決策執行、執行過程監控、執行結果評估以及執行反饋等環節,想要保證這些環節有效實行就必須有完善的政治溝通機制作為保障。在決策制定之初,需要通過有效的政治溝通了解人民群眾的訴求,把握決策制定的主要方向;在決策方案選擇階段,通過良好的政治溝通可以明晰方案執行可能造成的后果,把握方案執行中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進而選擇出最佳的決策方案;在決策方案執行階段,通過政治溝通可以讓人民群眾了解政策實施的背景、目的,從而降低決策執行中的阻力,同時政府也可以對決策方案執行中遇到的問題通過政治溝通反饋予以及時調整。
3.促進民主化政治進程發展
國家政治發展可以理解為民主化政治進程演進歷程,是政府與人民之間相互政治博弈的結果。盡管當前我國民主化政治進程起步相對較晚,相應的民主機制建設不夠完善,因此很多相同利益的主體紛紛組建了協會、社團等組織來維護自己的利益,表達自己的政治、經濟訴求。但是這種組織、團體過于關注自身利益,對于協調其他社會團體之間的利益沖突極為不利,影響民主化政治發展進程。因此,在民主政治進程演進中,必須充分遵循政治溝通原則,加強各團體、個人之間的協商,力爭通過平等的對話交流方式來達成共識。尤其是在當前社會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下,通過加強政治溝通,可以平衡當前社會團體所處的地位以及利益訴求,利于促進民主化社會發展。
1.將政治溝通制度化
只有將政治溝通制度化,才能夠保證在進行政治溝通時有章可循,降低非制度因素帶來的影響。在政治溝通制度化建設中,首先要完善政治溝通流程,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處理機制。將整個政治溝通體系納入到規范化、流程化的范疇之內,以制度來約束人,保證溝通的客觀性與真實性,進而為政府的相關決策制定提供參考;其次是充分發揮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作用。人民代表代表著人民,反映基層民情民意,是人民行使政治權利的有效方式。要求各級人民代表除了參與政治會議之外,還應該下基層傾聽人民的心聲與訴求,真正做到心為民所系。同時各級人民代表應該及時宣傳國家的政策法規,喚起人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從而推動現代化、民主化政治建設;最后是強化政治溝通的監管工作。不僅要從黨內進行監督,在黨內部形成良好的政治溝通氛圍,同時還要發揮出各民主黨派、輿論媒體的監督作用,健全黨外政治溝通監督機制。
2.建立健全多渠道、少層級、短通道的政治溝通機制
針對我國當前政治溝通機制存在的渠道少、層級多的情況,應盡量增加政治溝通渠道,在保證政府部門、黨委機構等主體政治溝通渠道通暢的基礎上,加強黨外、社會等副政治溝通渠道建設,形成黨領導下的多層次、多方位、多元化的政治溝通機制,使得決策層能夠及時了解到不同的訴求,在制定決策時盡可能考慮絕大多數社會階層的利益。除此之外還要充分發揮出互聯網溝通、民間溝通的作用,利用非政府力量去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傳播信息,從而形成一個緊緊團結在黨領導下的多元化、縱橫交錯的政治溝通網絡體系。改變政治溝通單向性,不斷推動雙向性政治溝通機制建設,充分發揮出人民群眾的政治溝通參與意識,縮短政治溝通的距離、時間,提高政治溝通效率。
3.通過信息公開創新政府形象傳播理念
人民群眾對于政府的執政看法代表著政府的執政形象,而政府形象的塑造和傳播是需要用實踐檢驗的。對于政府形象的塑造與傳播來說其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政府的執政效果體現著政府的執政能力、執政理念以及政策制定的科學性,政府應該從公開的政府信息中透露出公平、公正、公開的執政理念,主動邀請民眾互動參與,從而實現政府與民眾的平等對話。政府工作人員應該加深對于政治溝通的認知,轉變以往對于信息公開的消極防堵思想,積極主動接受民眾的批評與建議,從而引導輿論媒體的良性發展;第二,政府部門要積極拓寬與民眾溝通的渠道,積極主動將民眾關心的信息公布出來,使得公眾能夠通過公開渠道及時掌握對稱的公共信息。虛心接受民眾的指責與提議,進一步消除民眾與政府之間的隔閡,提升政府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從而獲得更多的正面評價。
參考文獻
[1]潘強.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政治溝通現狀及其原因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5(9).
[2]朱春陽.政治溝通視野下的媒體融合——核心議題、價值取向與傳播特征[J].新聞記者,2014(11).
[3]楊新紅.改革開放以來黨群溝通機制運行不穩定的結構分析[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14(1).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0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