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紅蕊
?
改革視閾下當前中國社會轉型的主要表現
韓紅蕊
摘要:社會轉型是指社會全方位、多方面的急劇變革,它對于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形態和社會結構的整體變遷具有普遍適用性。當前中國社會正處于社會轉型階段,經濟、政治、社會、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改革的角度來說,當前中國的社會轉型主要表現出經濟體制改革超前,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改革相對滯后的特點。
關鍵詞:社會轉型;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社會改革
中國的社會轉型是多個維度、多個方面同時進行的。當代中國的轉型,可以稱為整個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轉型,其轉型時間之長、難度之大、力度之強,都是前無古人的。有的學者將當前中國的社會轉型與春秋戰國時期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并稱為中國歷史上最性命攸關的兩次轉型。如美籍華人歷史學家唐德剛提出的著名的“歷史三峽論”。毫無疑問,中國社會已經發生并將繼續發生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將全面地影響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領域。
社會轉型最初是社會學的理論,現在多用來描述社會全方位、多方面的急劇變革。社會轉型的概念對于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形態和社會結構的整體變遷具有普遍適用性,但更多的,“社會轉型”是在特定的維度上被使用的,它特指“傳統——現代”的社會轉換,以“現代化”為核心內容。社會學家沃爾夫岡·查普夫對社會轉型的明確定義是:“轉型和過渡是現代化進程,其特點在于現代化的目標是明確的:接受、建立、吸收現代的民主、市場經濟和法制制度。”
在許多學者看來,現代化就是其他國家向歐美發達國家的趨同過程,西方發達國家所經歷的道路正是不發達國家要重復的道路。因此,艾森斯塔特在《社會進化與發展》一書中說:“從歷史上看,現代化是一個朝著歐美型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系統演變的過程,這一過程于17至19世紀就在歐美各國完成了。”
雖然“社會轉型”源自西方社會學的現代化理論,但是其概念使用已經不再局限于社會學語境。正如匈牙利經濟學家雅諾什·科爾耐所說:“轉型并不僅僅只包括經濟的轉型,還包括了生活方式、文化的轉型等多個方面。”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中心論、歐洲中心論的觀點受到批判,越來越多的學者批判西方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反對西方中心論,認為每個國家都有具體的歷史環境及其演變過程所形成的獨特的歷史遺產,因而各國的現代化道路都具有自身特色。從不發達國家的國情出發來探索社會轉型問題,是對歐洲中心論的重大超越和突破,開拓了探索落后國家社會發展的新途徑,改變了一系列傳統的陳舊觀點。
盡管如此,西方學界以“社會轉型”這一概念來描述和分析社會整體具有進步意義的轉換,仍然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論基礎。本文研究當前中國社會轉型的理論,主要是為了分析當代中國社會系統內部結構的整體性與根本性的變化,研究傳統因素與現代因素在轉型過程中的互動以及此消彼長,從改革的角度洞悉當前中國社會轉型的主要表現。
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作出了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可見,改革開放最初就是從經濟改革開始的。1979年,全國農村逐步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產到戶、自負盈虧。1982年中共中央批轉的《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指出,目前農村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產計酬,包產到戶、到組,包干到戶、到組。此決議后,農村改革開始如火如荼的進行,承包生產責任制在農村得到普遍推廣,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大幅提高,農業經濟得以在短時間內起死回生。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中共中央逐漸批準開放沿海港口、開辟沿海經濟技術開放區,以集中引進外資,進一步深入推動改革開放。1984年決定進一步開放14個沿海港口,1985年決定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廈漳泉三角地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1988年決定新劃入沿海開放區140個市、縣,其中包括杭州、南京、沈陽3個省會城市。1992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大正式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隨后的中共十五大、十六大發展和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明確了所有制模式。
可見,中國在經濟體制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雷厲風行的改革,這種改革伴隨著明確的時間表路線圖。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總是走在時間表和路線圖的前面,經濟體制改革的計劃切實落實到了經濟發展的實踐當中,而沒有淪為一紙空談。截至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從1992年至2014年的23年時間里,中國保持了不低于7%的GDP增長率,其中有10年GDP增長率超過10%,2007年經濟增長率甚至達到了14.2%。中國創造的經濟奇跡不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而且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既是中國社會轉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社會轉型在經濟領域的客觀反映,中國的經濟轉型已經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資源和有限的經濟基礎上實現了經濟成果的最大化。因此,無論是從經濟體制改革的上層規劃,還是從相關改革制度的實施,或是從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果而言,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都是超前的。
與經濟體制改革相比,轉型時期的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改革無疑是滯后的。從中國共產黨的歷次全國性會議報告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實際進程來看,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仍然服務于經濟發展,與經濟相關性較大的行政體制改革先行,政治體制改革相對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
十四大報告指出:“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經濟體制,同時相應地改革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的體制,以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可見,政治體制改革的方向和步驟,取決于經濟發展的方向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十五大報告更加直接的提出:“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經濟體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體制改革要繼續深入。”這不僅表明政治體制改革不能偏離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而且明確指出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實現經濟的發展。十七大報告中重申了這一理念:“政治體制改革作為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深化,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這表明,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是經濟主導型的,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政治體制改革被動地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并服務于經濟的發展,這種改革理念造成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滯后性。
社會改革特指涉及公共基本服務問題方面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幾個方面是關系中國絕大多數人利益的教育改革、醫療改革、住房改革和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嚴格來說,改革是一個整體。沒有社會改革或社會改革發展滯后,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就會發展畸形或步履維艱。但是,多年來中國一直沒有進行系統的社會改革,涉及公共基本服務問題的改革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與經濟體制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中國的社會改革是嚴重滯后的。教育、醫療、住房等關系人民群眾生活和切身利益的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近年來,教育不公、醫患矛盾、房價攀升等問題一直困擾著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并成為社會沖突和社會不穩定的重災區。教育不公平首先表現在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之間存在的巨大鴻溝,而居高不下的城市高房價和嚴格的戶籍政策使得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雪上加霜,由此導致了貧富兩極分化現象越來越嚴重、社會流動性降低、社會階層固化和人們的不滿心理等問題的出現。
社會的成功轉型不僅包括經濟的發展,而且涉及政治的改革、社會的穩定和文化的繁榮等多個方面。當前中國的社會轉型,表現出了經濟、政治、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特點,經濟體制改革遠遠超前于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改革,而滯后的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改革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掣肘和中國社會轉型的障礙。
參考文獻
[1][德]沃爾夫岡·查普夫,著.陸宏成,陳黎,譯.現代化與社會轉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63.
[2]S.N.Eisenstade.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ies,London:Oxford Press,1996:1.
[3][匈]雅諾什·科爾耐,著.大轉型,比較[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4]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數據庫http://data. stats.gov.cn/english/.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08.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