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珍,黃傳兵,諶曦,汪元,張皖東,劉健
(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風濕病科,安徽 合肥 230031)
?
干燥綜合征中醫藥治療臨床研究進展
王桂珍,黃傳兵,諶曦,汪元,張皖東,劉健
(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風濕病科,安徽 合肥 230031)
干燥綜合征(SS)是一種以累及唾液腺和淚腺等外分泌腺為主的慢性、系統性自身免疫疾病。中醫學文獻多以“燥證”“虛勞”“痹證”記載。由于該病既有口干、眼干等干燥的特點,又有關節腫痛及經脈痹阻的表現,現代中醫將該病命名為“燥痹”。該文從干燥綜合征的中醫病因病機、辨證論治等角度論述其中醫藥研究進展。
干燥綜合征;中醫藥;臨床研究
干燥綜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是一種以外分泌腺病變為主的慢性炎癥性自身免疫病,除外口眼干燥、皮膚干燥、腮腺腫大、關節疼痛等主要臨床表現[1],尚可影響其他臟器、系統,如心臟、肺臟、腎臟、神經系統、血液系統等。中醫尚無與之完全相對應的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當屬于中醫“燥證”、“虛勞”、“燥毒證”范疇,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就有“燥勝則干”的記載,對燥邪致病病理特點作了精準的概括,為后世燥證學說奠定基礎。“燥痹”的病名由當代名老中醫路志正提出,首見于《路志正醫林積腋·痹病雜談一組》,后被《中醫痹病大全》、《痹病論治學》等書收錄,沿用至今。中醫藥在治療SS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現就近幾年中醫藥治療SS的臨床研究進展作一綜述如下。
1.1 陰虛津虧 《內經》云:“燥勝則干,津之為液,潤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故津充則潤,津虧則燥。”《類證治裁》亦云:“精血奪而燥生。”由此可見,臟腑氣血陰津虧虛是干燥綜合征的病理基礎,可涉及肺、胃、肝、腎等臟腑,尤以腎為主,誠如《景岳全書》所言“真陰所居,惟腎為主。蓋腎為精血之海,……故腎水虧,則肝失所滋而血燥生。”腎為先天,乃五臟陰陽之根本。腎陰虧虛,則肝陰不足,肝失涵養;肺失腎陰濡潤,津傷肺燥,可見肺腎陰虛之象;脾胃為后天之本,有賴腎陰之滋養補充,若腎之精血不足,脾胃失充則脾胃陰虛,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可見胃燥津枯之象。張榮春等[2]認為陰虛體質為本、燥毒瘀阻為標是SS的病機特點,而燥毒、瘀阻均與陰虛體質密切相關。黃綏心等[3]對既往中醫治療SS的相關文獻進行研究,發現使用麥冬,生地,甘草,沙參,玄參等藥頻次最高,提示了本病主因為陰虛津虧,稟賦不足。白雯等[4]認為燥痹病機基礎在于陰虛燥熱,涉及肺脾胃肝腎等臟腑,尤以肝腎陰虛為主,肝腎陰虛,致使五官九竅、關節、經絡失于濡養,進而傷及五臟。
1.2 燥毒致病 燥分外感與內傷,如《會心錄》所載:“燥證有外因者,六淫之一也;有內因者,血液之枯也。”外感燥證多為燥熱之邪侵襲上焦肺胃之氣,煎灼津液,導致臟腑九竅失于濡養;內傷燥證多為素體陰虛燥熱、精血不足或亂服溫熱之品導致津液耗損,氣血虧虛。加之現代社會居住環境的惡化,電磁波以及噪聲的干擾,食品藥品的污染,病原微生物的侵害,生存壓力的加大,飲食結構的改變諸多因素對人體的影響,最終導致邪氣潛藏,蘊化成毒,形成燥毒。燥毒為患,進一步影響機體,加重津液的耗傷或阻礙津液精血的輸布,日久形成燥痹。喬建玲[5]指出本病病機復雜,既非單純外感燥邪致病,也不同于一般內燥,燥毒乃是本病的病機關鍵,貫穿于疾病的始終。文獻[6]認為SS津傷成燥,燥盛灼津,互為因果,日久成毒,而具有“邪毒”、“熱毒”的性質。文獻[7]認為SS邪熱猖獗,為害甚,病變廣,符合“毒邪” 病性,并貫穿疾病始終,是導致腺體破壞的罪魁禍首。文獻[8]認為在SS形成“干燥”的發病機制中,“燥毒”是“因”,“氣虛”、“陽虛”、“血瘀”是“果”,在臨床表現上,早期或以“因”為主,進一步發展可以“果”為主,或“因”、“果”表現兼而有之。
1.3 瘀血致燥 古代醫家對“瘀血致燥”早有所認識。《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首次描述了瘀血所致口燥的特點為“但欲漱水不欲咽”,為后世“瘀血致燥”理論奠定基礎;其后《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治》又云“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進一步對“瘀血致燥”的癥狀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并制定相應方劑大黃蟅蟲丸以緩中補虛,沿用至今。石芾南在《醫原》中亦有論述曰:“氣結則血亦結,血結則營運不周,而成內燥。”提出氣滯血瘀是內燥產生的重要原因。清代唐容川《血證論》明確指出瘀血致燥的病因病機是瘀血內停,“氣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而不得隨氣上升”。姜泉等[9]對78例SS患者基本信息、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指標等進行統計分析,認為SS的根本是氣陰兩虛,而瘀血在疾病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發病的關鍵。馬武開等[10]認為SS病情纏綿難愈,“久病入絡”,必然存在絡脈的病理病變。韓小幸等[11]認為血瘀貫穿疾病始終,SS因燥致瘀,因瘀致燥,燥瘀互結,最終導致津液難復,病情難愈。現代研究[12-13]亦顯示,SS患者往往存在血流變學異常、微循環障礙、血管內皮損傷和高蛋白血癥,這些都可以導致SS患者血液呈高凝狀態,與傳統醫學中的“血瘀證”相似。
1.4 氣虛、氣機失調致燥 津液的生成和輸布與臟腑之氣關系重大。人體攝入飲食,需要依賴胃氣的消磨,脾氣的“散精”,肺氣的宣降,肝氣的疏泄,膀胱的氣化,從而達到“水精四布,五經并行”。若氣虛、氣機失調導致津液生成或輸布障礙,引起津液的絕對或相對不足,外不能濡養肌膚,內不能灑陳于六腑,則產生一系列干燥癥狀,最終導致干燥綜合征的形成。薛軼燕等[14]認為內燥導致人體津液虧虛, 而津液的生成和運行與氣之功能密切相關,氣與津液相互為用, 氣能生津, 津亦能載氣。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散精”,主津液輸布。若脾氣虧虛,不能生津散精,水津不能四布,則致燥證叢生。陳盛等[15]認為干燥綜合征以脾虛陰虧為本、 燥毒血瘀為標,脾虛是干燥綜合征纏綿難愈的根源,治療時當從脾論治,把健脾益氣貫穿于治療的始終。
2.1 臟腑辨證 人體津液的代謝有賴于多個臟腑的綜合調理制節,其中尤以肺、肝、脾、腎四臟為要。錢垠等[16]從病機和臨床研究方面進行了探討,認為“肺為水之上源”,與津液的生成和輸布關系密切,SS的治療重點在肺,并提出在養陰生津的同時應當清肺、潤肺、開肺、通絡以布散津液、通行絡道。周丹萍等[17]從肝的生理病理以及SS的臨床表現與肝的關系分析,提出SS的病理基礎為肝失疏泄及肝血不足,臨床當從肝論治,使肝氣調達,氣津得宣。陳盛等[18]認為雖然 SS臨床表現復雜多樣,累及多個系統,然而其病因、病機、典型癥狀與脾的關系密切,脾主運化”“脾主升清”,脾虛是SS纏綿難愈的根源,治療時當從強健脾胃、扶正祛邪,以達到從根本上治療SS的目的。王芳等[19]認為SS發病機制與脾臟生理病理關系密切,強調從脾論治SS,臨床倡用健脾益氣法、健脾益氣溫陽法、健脾益氣補血法、健脾益氣化濕法、健脾益氣化瘀法等方法。
2.2 三焦辨證 《素問·靈蘭秘典論》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明確指出三焦的通調暢達是身體水道通行及功能發揮的生理基礎。劉維等[20]臨證以滋陰潤燥為主,且以三焦辨證分治本病。病在上焦,治以甘寒滋陰。病在中焦,祛邪與養陰并重。病在下焦,咸寒增液兼以祛邪。高龍等[21]認為本病由于稟賦不足、陰津虧虛,使水液輸布功能失調,與三焦運行水液功能障礙有關。燥在上焦者治肺;燥在中焦者治脾胃;燥在下焦者治肝腎。
2.3 分型辨證 馬武開等[22]以舌診為辨證分型依據,將SS分為四型:(1)氣滯血瘀型:用血府逐瘀湯、桃紅四物湯等加減以活血化瘀;(2)氣虛失運型:用補中益氣湯、理中湯、參苓白術散或八味腎氣丸加減以健脾和胃,益氣布津;(3)氣陰兩虛型:用生脈散合八珍湯、一貫煎加減以益氣養陰生津,增液潤燥;(4)陰虛內熱型:用杞菊地黃丸合一貫煎加減以補益肝腎,養陰生津。齊丹等[23]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將SS分為以下7種證候:(1)外感涼燥證,以杏蘇散加減治療;(2)外感溫燥證,以桑杏湯加減治療;(3)肺燥咳嗽證,以沙參麥冬湯加減治療;(4)脾胃陰虛證,以益胃湯加減治療;(5)肝腎虧虛證,以杞菊地黃湯加減治療;(6)陰虛燥熱證,以一貫煎加減治療;(7)瘀血壅滯證,以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王琬茹等[24]臨床將SS分以下四證:(1)燥傷肺陰,肺氣痹阻證:治以生津潤燥、輕清宣肺,方選清燥救肺湯加減;(2)燥傷心陰,心脈痹阻證,治以益氣養陰、生津潤燥,方選生脈散合一貫煎加減;(3)燥傷胃陰,脾虛肌痹證,治以養脾益胃、生津潤燥,方選養脾潤胃湯加減;(4)燥傷腎肝之陰,筋脈痹阻證,治以滋陰潤燥、榮筋通絡,方選知柏地黃丸加減。
錢先等[25]認為SS的根本為陰液虧損、 津液枯涸、 臟腑不榮,臨床制成生津潤燥養血顆粒(首烏、鬼針草各30 g,北沙參、白芍各20 g, 枸杞子、菊花、女貞子、丹參各15 g,麥冬、石斛各10 g)能改善口干眼干的癥狀及淚流率,且安全性較高。王亞黎等[26]基于“脾虛致痹”的理論,研制中藥復方新風膠囊(黃芪、薏苡仁、雷公藤、蜈蚣)用于治療SS,能綜合改善 SS 患者的局部及全身病變。陳良干[27]認為干燥入血傷陰奪津礙氣,久則成瘀,因此辨治當從燥、虛、瘀入手,自擬潤燥湯(黃芪、丹參、白芍、生地各20 g;沙參、天花粉、丹皮、梔子各15 g;五味子、枸杞子、玄參、女貞子、麥冬各12 g;川芎、白術、茯苓、沙苑各10 g,炙甘草9 g)以滋陰生津,清熱潤燥,活血通絡,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指標。洪淥等[28]采用沈丕安教授的經驗方蘆根潤燥湯(生地、生石膏、蘆根、金雀根、郁金、麥冬、川芎、丹皮、玄參、黃芩)加減治療SS,能有效改善SS癥狀,又能制約西藥的副作用。
針灸治療一方面可作用于神經元,促進脈管活性內肽的釋放,另一方面又能刺激腺上皮及血管內皮細胞,從而改善腺體功能及血供,增加唾液流量。王華等[29]從臟腑角度出發,認為SS與肺脾腎密切相關,臨床多選取脾腎經、任脈的四肢穴及局部穴位,并配合滋陰生津方藥治療,能有效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崔小燦等[30]針地倉、頰車、廉泉、足三里、三陰交,進針得氣后,連接KWD-808脈沖電療儀,波形采用疏密波,留針30 min。每星期治療5次,治療3周,治療結束后測唾液流率,總有效率為91.7%。朱俊嶺等[31]以循經取穴(廉泉、曲池、腎俞、三陰交、太溪、太沖為主)和辨證取穴(燥毒盛者加合谷,腮腺腫大加頰車)相結合,運用穴位埋線治療SS可有效改善患者癥狀。趙學萍[32]在自擬歸芪增液湯的基礎上,配合經絡皮部挑治治療干燥綜合征,能有效調節神經及內分泌系統功能,刺激腺體的分泌,改善微循環,興奮肌肉關節的活動,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從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中醫藥能有效改善SS患者臨床癥狀體征、降低實驗室指標,提高生活質量,同時還能一定程度上減少西藥治療的副作用,降低復發的風險,但也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缺乏統一的分型標準和療效評判標準;(2)實驗室指標龐雜無序,對于特異性指標、一般性指標,主要指標、次要指標,活動期指標、緩解期指標缺乏細致明確的劃分,且臨床指標以主觀復合評分為主,客觀性不足;(3)尚未進行長期、大樣本、多范圍的系統性、前瞻性研究,缺乏循證醫學證據;(4)研究多集中臨床,實驗研究相對滯后,缺乏特定的藥效學評價及病證結合研究的動物模型。因此,筆者認為應當盡快制定統一的中醫辨證分型方案和療效標準,并對實驗室指標進行層次劃分,以期為臨床用藥和療效觀察提供客觀依據。同時注重基礎研究,為SS的中醫治療提供新途徑、新方法以及為新藥研制提供技術支持,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從而進一步發揮祖國醫學整體調節,辨證論治的巨大優勢。
[1] 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干燥綜合征診斷及治療指南[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0,14(11):766-768.
[2] 張榮春,倪誠,劉濤.從陰虛體質論治干燥綜合征[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29(4):1012-1015.
[3] 黃綏心,何淼泉,吳啟富,等.中藥治療干燥綜合征用藥特點探析[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4,32(2):240-242.
[4] 白雯,閻小萍.閻小萍治療干燥綜合征經驗[J].中醫雜志,2015,56(10):825-827,830.
[5] 喬建玲.原發性干燥綜合征辨治體會[J].山東中醫雜志,2014,33(3):190.
[6] 羅世偉.吳生元辨治干燥綜合征經驗[J].中醫雜志,2013,54(10):821-822.
[7] 姜兆榮,于靜,金明秀.金明秀教授從“燥毒瘀血津枯”辨治干燥綜合征的經驗[J].時珍國醫國藥,2015,26(3):716-717.
[8] 徐長松.劉永年“流津潤燥”法治療干燥綜合征的經驗[J].江蘇中醫藥,2011,43(1):12-13.
[9] 姜泉,殷海波,張香妮,等.78例原發性干燥綜合征患者中醫證候分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26(10):2402-2404.
[10] 馬武開,唐芳,姚血明,等.從“久病入絡”論干燥綜合征病理演變[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5(1):10-11.
[11] 韓小幸,王守儒.王守儒教授治療干燥綜合征經驗淺談[J].中醫臨床研究,2014,6(23):68-69.
[12] 王丹,薛鸞,胡建東,等.血瘀證在原發性干燥綜合征中的臨床特點分析[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3,31(5):1108-1110.
[13] 孫劍虹,徐串聯,嚴宇仙.補氣化瘀通絡方治療干燥綜合征臨床療效及對免疫球蛋白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3,31(8):1770-1772.
[14] 薛軼燕,蘇勵,田雨,等.益氣養陰法治療原發性干燥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四川中醫,2014,32(3):83-85.
[15] 陳盛,溫成平.干燥綜合征從脾論治思路探討[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4,31(3):23-25.
[16] 錢垠,金實.從肺論治干燥綜合征[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8(5):268-269.
[17] 周丹萍,紀偉,孫志嶺.從證候表現探討干燥綜合征與中醫肝的關系[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1(3):507-510.
[18] 陳盛,溫成平.干燥綜合征從脾論治思路探討[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4,31(3):23-25.
[19] 王芳,劉健.從脾論治干燥綜合征探討[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3,31(8):1656-1658.
[20] 劉維,丁園園.從三焦論治干燥綜合征[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3,20(3):87.
[21] 高龍,蘇曉,姚重華.干燥綜合征從三焦論治探討[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5(4):221-222.
[22] 馬武開,王瑩,姚血明,等.干燥綜合征從舌象辨證論治初探[J].世界中醫藥,2012,7(2):134-135.
[23] 齊丹,李德新,于睿,等.李德新教授治療干燥綜合征經驗擷萃[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6(12):193-194.
[24] 王琬茹,閻小萍.閻小萍教授診治干燥綜合征經驗[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10(4):473-475,592.
[25] 錢先,胡偉,郭峰,等.生津潤燥養血顆粒治療干燥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29(11):3663-3666.
[26] 王亞黎,劉健,楊佳,等.新安健脾益氣通絡法對干燥綜合征的療效、心肺功能影響及免疫學機制研究[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4,3(12):5-9.
[27] 陳良干.自擬潤燥湯治療干燥綜合征[J].湖北中醫雜志,2014,36(8):44-45.
[28] 洪淥,吳東蛟.蘆根潤燥湯加減治療非系統受累干燥綜合征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13,48(1):32-33.
[29] 王華,顧軍花.針藥結合治療干燥綜合征[J].河南中醫,2013,33(7):1173-1175.
[30] 崔小燦,劉偉,劉小軍.電針治療干燥綜合征口干癥狀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4,33(6):542-543.
[31] 朱俊嶺,朱俊鳳.穴位埋線治療干燥綜合30例[J].上海針灸雜志,2014,33(8):759.
[32] 趙學萍.中醫內調外治治療干燥綜合征體會[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26(8):1886-1888.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Sjogren′s syndrome treatment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NG Guizhen,HUANG Chuanbing,CHEN Xi,et al
(DepartmentofRheumatism,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AnhuiTCMUniversity,Hefi,Anhui230031,China)
Sjogren′s syndrome is a kind of chronic and systemic autoimmune disease which mainly involves exocrine glands such as salivary gland and lacrimal gland.Chinese literature called it “dryness”,“consumption”,“arthralgia”.Due to dry mouth,dry eye,joint swelling and pain and meridian blockage,the disease is named “dry paralysis” in modern Chinese medicine.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Sjogren′s syndrome from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TCM,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different angles.
Sjogren′s syndrome;TCM;Clinical research
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中醫痹病學建設項目(國中醫藥發[2009]30號);安徽省科技廳科研計劃項目(11010402170);安徽中醫學院科技創新團隊項目(2010TD005);2011年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痹病學科開放基金項目(2011bbxk005)
劉健,男,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醫藥防治風濕病, E-mail:liujiananzy@126.com
10.3969/j.issn.1009-6469.2016.11.002
2016-03-23,
2016-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