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改革與開放關系的再認識
張琦沈毅
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經驗,也是進入新發展階段后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法寶。當前,我國正在推進全面改革和新一輪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必須科學把握改革與開放的關系,精準發力,把改革開放任務落到實處。
改革;開放;關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反復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地依靠改革開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我們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回顧30多年中國改革發展的歷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改革和開放并舉。以開放帶動改革,以改革促進開放。改革和開放,就如同車之兩輪,鳥之雙翼,是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和基本經驗。當前,我國正在推進全面改革和新一輪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必須科學把握改革與開放的關系,精準發力,把改革開放任務落到實處。
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1987年,鄧小平在發表《加強四項基本原則教育,堅持改革開放政策》講話時指出,中國要得到發展,就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對內改革。這篇重要的講話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全國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經濟運行方式逐步從計劃調控封閉運行向市場經濟開放體制轉變,適應經濟中心工作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需要,迫切需要實施全面的開放政策。一方面需要實行對外開放,打開國門向外學習,把世界先進的理念、技術、管理方法等一切先進的文明成果和優勢資源引進國內,抓住后發優勢,推進跨越式發展;另一方面需要實行對內開放,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按照市場經濟準則建立現代制度體系,以適應對外開放形勢的需要。從這個角度來看,開放是改革的前提和牽引,對內的開放就是改革。從本質來看,開放代表公平理念和市場競爭意識,要求破除封閉思維和貿易保護主義,樹立包容增長意識,按照國際化通行標準和一般規律,建立互聯互通的體制機制,倡導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去除一切不適應開放條件的藩籬和束縛。因此,推進開放必然伴生改革。李克強總理在今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開放也是改革”的重要理念和工作要求,這為各地落實中央新一輪全面對外開放戰略指明了方向。中央提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要求,其抓手還是在改革上面,各地區應該圍繞開放的條件需求,結合本地實際,推出管用的改革舉措,真正實現以改革促開放,而不是盲目爭取、被動等待對外開放的優惠政策。
新時期,中央實施了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政策,在原有對外開放格局的基礎上,創新提出了“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區域開發戰略和“自貿區”逐步擴容對外開放戰略。從空間上看,我國進一步強化了“向西開放”的力度,同時在戰略上更加注重東部先行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互聯互通及整合帶動作用。其中,“一帶一路”戰略將沿海開發開放與內陸延邊開放相互貫通,將內陸腹地與沿海地區相互銜接,形成了完整的循環開發開放系統。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對區域經濟一體化以及大城市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發展的創新實踐。長江經濟帶是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將沿江上、中、下游地區優勢互補發展,帶動長江中上游西部地區跨越式發展。這些跨區域開發開放政策的實施,目的在于打破內陸地區“自我封閉”的傳統發展思路,加快對內開放步伐,生成“內生改革”動力。一方面,內陸區域聯動開放會加強區域往來聯系,推動地區行政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形成內陸地區通行通用標準化模式;另一方面,促使地區放棄同質競爭,尋求差異化互補共贏合作發展模式,推動內陸地區從GDP競爭轉向改革效率和比較優勢競爭。從“自貿區”戰略來看,通過逐步擴容試點地區,將國際化、標準化管理模式引入國內,目的是以國際化接軌標準來倒逼國內各領域改革。為了適應國際自由貿易實踐,自貿區試點地區會自發啟動問題導向機制,在貿易、服務、金融等領域開展創新實踐,并在體制機制創新上率先突破。隨著自貿區逐步擴容,標準化改革經驗會迅速復制更多區域,最終加速形成國內市場統一自貿區化,推動國家治理全域范圍現代化國際化。在實施對內區域開發開放和對外自貿區擴容開放實踐中,不能光靠開放倒逼發展,還必須適時啟動主動改革舉措,把改革與開放捆綁在一起,將改革頂層設計與地方開放實踐相結合,把改革開放扎實推向縱深。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央實施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最大特點就是目標導向突出,改革開放的任務、步驟和路徑都要圍繞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目標展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提出反映出我國治國理政理念上的重大突破,從過去注重經濟[基金項目:文為2015年度中共大連市委黨校校級課題市情研究一般項目:大連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發展思路、方向及路徑研究(編號:2015sqyb03)階段性成果。]
建設和實力強盛基礎上,逐步轉向注重國家“軟實力”建設,追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歷史告訴我們,物產的豐富和單純經濟上的強大,并不是民族長興的保障。根據英國經濟史學家麥迪森的研究,在1840年鴉片戰爭時期,中國GDP尚占世界30%多,為各國之首,這個地位比今天的美國還要高,現在世界第一的美國GDP占世界的比重為22%。但是,鴉片戰爭中國戰敗了,并且開啟了喪權辱國的歷史。54年后的甲午中日戰爭時期,中國的經濟實力遠超日本,日本當時的經濟總量大約只有中國的1/8,但是,甲午戰爭仍以中國戰敗告終。兩次戰敗均與清政府腐朽沒落的封建統治存在較大關系。從世界范圍來看,北歐國家和阿爾卑斯山下的歐洲小國(如瑞士、比利時、盧森堡等),雖然經濟總量不大,經濟增速不算高,但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類發展指數極高,人民生活質量很高,社會創新能力突出,成為世界各國學習的榜樣。歷史和國際經驗表明,經濟強盛并不意味著國家強大,國家治理應該朝著人類文明方向發展,追求并實現人類的徹底解放。我們今天追求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不是單純追求經濟總量的增長,而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應對外部考驗,永葆先進,真正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從治國理政思路上來理解改革開放的關系,比較容易把握改革與開放的關系實質。全方位開放戰略是通往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先手棋,開放與改革是統一、共生與互相促進的關系。對外開放向世界先進國家學習,把世界實踐證明了的經濟社會發展一般規律,與中國基本國情相結合,從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不斷創新制度體系和方式方法,將對外開放形成的“倒逼改革動力”與自覺形成的“內生改革動力”相結合,促進各項改革措施逐步到位。
(作者單位:大連民族大學、中共大連市委黨校)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8.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