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月祥
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
齊月祥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類階級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階級性、政治性和時代性。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個常論常新的話題,它的創新是個過程,而不是終極目標。以手機、平板電腦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終端進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面對新的情況和新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成為學界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需解決的問題。
移動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6年1月22日,中國發布《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有90.1%的網民通過手機上網。只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達到1.27億人,占整體網民規模的18.5%。[1]數據表明,移動互聯網下的思想政治教學呈現語音、圖畫、視頻等多樣化的信息傳輸形式,更生動形象,易于接受;能使受教育者隨時隨地接受新信息,跨越了信息傳輸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教育者可通過特定局域網或其他移動互聯網,使受教育者能獲得更及時、完整和全面的信息;受教育者可根據自己的需求檢索相關的信息,最大化獲得自身的需求。
針對移動互聯網時代特點,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就大學生學習狀況、生活狀況、身心健康、社會態度等,選取河南某本科高校進行了調研,內容涉及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愛情觀、擇業觀等。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76份,符合科學研究的需要。
1.移動互聯網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
數據顯示,課余時間的休閑娛樂活動中,74.65%的學生選擇“上網”,60.42%的學生選擇“看書”,52.08%的學生選擇“運動”,50.35%的學生選擇“睡覺”,32.99%的學生選擇“逛街”、散步、發呆、逛公園、打牌等休閑娛樂活動。學生主要用手機上網,平均每天上網時間為1-2小時(25.35%),2-3小時(33.68%),3-4小時(24.48%),大多數學生上網目的是休閑娛樂和獲得各方面信息,說明大多數學生不能有效利用課余時間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在與之相關的一組數據中,僅9.2%的學生有早讀習慣;在對“平時上課表現”的調查中,幾乎沒有遲到早退的現象,但上課效率低,表現為打瞌睡、看手機、看其他書、和同桌聊天;一天中上自習時間小于等于1小時的占65.1%,說明大多數學生沒有養成或堅持良好的學習習慣,不主動學習。他們更青睞于移動互聯網的娛樂功能。在時間總量不變情況下,娛樂時間增加,相應的學習會受到影響。
2.移動互聯網影響大學生的生活
作息方面,學生大多能保證7-8小時的睡眠時間,晚上休息時間集中在23-24時;31.94%的學生不太贊同晚上熄燈限電,27.75%的學生表示非常不贊同。32.35%的學生每天按時吃早餐,36.87%的學生經常按時吃早餐,20.87%的學生有時按時吃早餐,0.52%的學生從不吃早餐;74.09%的學生主要在學校食堂吃飯。由此看來,大學生的休息、飲食等受到一定影響。體育鍛煉方面,學生平均每天參加體育鍛煉時間分布分別為:從不(6.61%)、半小時內(49.57%)、半小時-1小時(35.82%)、1-2小時(7.48%)、2小時以上(0.52%)。67.3%的學生偶爾生病,1.74%的經常生病,15.48%的從不生病。說明他們不太重視體育鍛煉,鍛煉時間過短,身體素質差。調查中,對所學專業感興趣程度表現為“很感興趣”占9.58%,“較感興趣”占37.11%,“一般”占43.03%,“不太感興趣”占7.67%,“很不感興趣”占2.61%,說明大多數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迷茫,不是很熱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自己不感興趣的專業當然不會投入太多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梢?,移動互聯網對大學的正常休息、飲食、體育鍛煉等日常生活都產生一定的影響。
1.移動互聯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交流提出新的挑戰
不可否認,移動互聯網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搭建了新的交流平臺,師生間可以用QQ、微信、飛信等方式進行聊天,通知事情、安排工作,的確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便利。然而,事情總是有兩面性的,移動網絡虛擬平臺的出現,使開年級會、班會少了,學生到辦公室匯報思想的情況少了,老師不能像原來那樣更直觀地了解學生、認識學生,學生也不愿意找老師當面反映問題了。本次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與老師之間缺乏面對面溝通,在教育形式等方面與老師存在一定的不同意見,師生互動和溝通少,50%的學生偶爾與老師面對面溝通,三成學生從不與老師溝通。我們認為,這些不同意見的產生并不是因為教師的教育不夠到位,而是由學生與老師間的溝通平臺改變造成的。學生不喜歡面對面與老師溝通交流,更青睞于網絡社交平臺。學生也因缺乏溝通而無法有效地理解老師的教育行為。這兩個方面都有可能對教學活動的開展和師生間的關系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2.移動互聯網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權威提出新的挑戰
移動互聯網相對于傳統互聯網、相對于報紙書籍等傳統的教育媒介,具有實時性、碎片性、廣泛性的特點,大學生利用移動互聯網,可以隨時隨地接受新的信息,有時甚至比教師得到的還要早、還要快。傳統的教與學的模式得到了改變,教師的權威性也受到了沖擊。課堂上課習慣手機與網絡的興起,使學生課堂自制力降低。調查顯示,上課看手機、與同桌聊天是同學們上課的常見行為。大學生作為年輕一代,對于新事物總是擁有很強的接受能力。在當今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正飛速改變著我們的世界,它讓生活變得更便捷,卻也在無形中讓人們對它產生了前所未有的依賴,這種情況在青年人群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移動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解決大學生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受到挑戰。網絡成癮、網絡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等一系列新的問題擺在教育者面前。調查顯示,學生每天上網時間普遍在三小時左右,遠遠超過讀書、自習時間。上網的目的主要是休閑娛樂、獲取信息、對外聯絡、休閑娛樂。反映出網絡對于學生日常生活產生影響,沉迷游戲、低頭族現象較為突出。調查還顯示,90%的大學生在23:00之后睡覺,第二天早晨不能及時起床早讀,白天上課不能有效聽講,甚至課堂睡覺、玩手機,結果造成學習成績下滑、考試不及格,甚至出現焦慮、煩惱等問題,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新的挑戰。
移動互聯網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多元的網絡文化,對教師的權威和學生自制力、控制力都是很大的挑戰。根據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綜合狀況調查分析,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多措并舉,切實提高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1.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針對大學生依賴移動互聯網、產生的焦躁以及無心學習等消極現象,我們應制定相應的改進政策和措施,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學院、學校舉辦的活動,分散學生在移動互聯網上的注意力,防止大學生過度沉迷網絡,成為“低頭族”。同時,高校要設立相應的課堂,利用課堂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合理利用移動互聯網,建立積極性的參與式思想。除此之外,學校、學院要多多開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課外活動,如體育競賽、創作比賽等,尤其是利用互聯網進行的比賽,如微博創作大賽、微電影大賽以及宣傳海報創作大賽。這樣,不僅契合了大學生的興趣,還能讓他們有效利用移動互聯網參與比賽,提高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傊?,高校應該建立多層次的積極的方案,鼓勵大學生多參與到活動中,培養主動參與意識,提高綜合素養,進而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對新情況的能力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客觀、正確地認識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不能抱怨問題、回避問題。只有教育者認識提高了,才能增強解決問題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教育者要處理好自己與學生和移動互聯網之間的關系,合理運用移動互聯網。為此,高校可以打造一個校內互聯的平臺,利用互聯網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資源的共享。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利用移動互聯網的能力。教師在課堂上適當普及相關知識,引導大學生合理利用移動互聯網。目前這方面做得還不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手機媒體的介入程度明顯落后于學生群體。[2]這就要求教師要主動改變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提高自己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面對多元化、碎片化的大量數據,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篩選信息、處理信息,要使自己成為移動互聯網的專家,提高自己在學生心中的權威,有效引導學生合理利用移動互聯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加強符合移動互聯網特點和規律的學生日常管理
對于大學生上課玩手機現象,不少高校已經認識到了移動互聯網帶來的負面影響,紛紛制定“上交下發”的措施,即上課學生上交手機,下課教師歸還手機。這個措施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聽課率,促進了學生的學習。除此之外,可以進一步推廣閱讀、運動等積極健康的休閑娛樂活動,將大學生從虛擬世界重新拉回知識的海洋與陽光下的操場,讓同學們意識到,除了網絡,還有更多的精彩等待著他們去發現、去感受。最后,建立學生思想傳播陣地,例如紅色網站、青年網站等積極向上的網站。學生通過手中的移動互聯網設備(手機、平板等)登錄網站瀏覽相關文件、視頻,進行學習,既能利用移動互聯網的優勢,又能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是人類科學進步的成果,給人民的日常生產生活帶來的方便是眾所周知的。移動互聯網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新的問題。我們不能回避問題,而要客觀地面對問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無法避開這一關鍵的媒體,既然避無所避,只有正面對待,發掘和發揮手機媒體的特點,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務。[3]我們必須順應時代,及時調整教育教學方法,拓寬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1]CNNIC.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6(1).
[2]張迪良,汪韜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領域——由手機文化引起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5):66—68.
[3]劉毓.手機媒體視域下移動教育管理探析——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例[J].河南社會科學,2012(11):52.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5.048
本文受2015年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學實效性研究”(項目編號:2015-szk-022)研究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