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忠,何竺柳,唐舟凱,鮑華江,儲張杰
(浙江海洋大學,浙江舟山 316022)
?
失海漁民轉產轉業培訓研究
金永忠,何竺柳,唐舟凱,鮑華江,儲張杰*
(浙江海洋大學,浙江舟山 316022)
分析了近海漁業存在的大規模、超強度濫補以及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工業化進程加速的發展現狀,認為漁民轉產轉業是近海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結合失海漁民自身的資源劣勢,強調發揮高校智力優勢幫助漁民實現轉產轉業的必要性。在培訓失海漁民過程中,要準備充分、合理培訓,對學員因材施教,并要優化教學內容,注重教學實效,最后嚴格考核以提升教學質量。
高校;培訓;失海漁民;轉產轉業
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以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為重點,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提高農業支持保護效能。海洋漁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然而隨著中日、中韓及中越北部灣的漁業協定簽訂,我國海洋捕撈漁船的活動范圍大大縮小,致使大批漁船被迫撤出原傳統作業漁場。海洋捕撈業漁民轉產轉業是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和魚類資源枯竭的必然選擇,其內在原因是漁業的自由準入機制導致捕撈勞動力的過剩,其核心是產權問題[1]。近海漁民處于無魚可捕的尷尬之地,其主要經濟來源得不到穩定的保障。
大多數漁民已經習慣了海上捕魚的生產生活方式,他們普遍學歷低、綜合素質低,在勞動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再就業能力低,因此,必須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漁民[2],充分發揮地方海洋類或農業類高校優勢,培訓失海漁民轉產轉業。筆者分析了漁民轉產轉業的必然性,認為漁船上岸是漁民的新出路,而地方高校的智力優勢可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1.1近海無魚,需要減小捕撈強度 地球有71%的面積是海洋,里面蘊藏著大量的礦產資源及生物資源,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漁業捕撈技術越來越完善,經濟發展致使漁船數量明顯增加,所形成的捕撈壓力超過了海洋生物資源的再生能力,給海洋生物資源的持續發展增加了一道障礙。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對世界漁業資源的評估,在世界200種主要的漁業資源種類中,已經過度開發的占35%,漁業資源衰退,有25%的種類已經達到充分開發,再發展,漁獲量也不會有大幅提高,只會使資源衰退,而只有40%的種類尚處于開發利用中。我國 20 世紀60 年代以前捕撈量不足,但20 世紀70 年代后加強了海洋漁業方面的開發,20世紀90 年代后出現了捕撈過度[3]。近40年來,由于我國的漁船激增,多種魚汛已經不復存在,加上漁民的濫捕行為,使我國漁業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舟山漁場是世界四大漁場之一,雖然它依舊坐落于我國東部,但那里的大小黃魚已經難尋蹤跡,主要經濟魚類資源單位捕撈努力量的漁獲量(CPUE)逐年下滑,從資源繁盛期的3 t/kW 降低到現在的0.5 t/kW以下,達到歷史最低水平[4]。
1.2近海漁業生態環境污染嚴重海洋是人類和所有地球生命的搖籃,也是為人類未來生存和發展提供庇護的藍色伊甸園,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海洋環境遭受到嚴重破壞,大量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流入大海,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直接排進海里,超出了海水的處理能力,使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鋅、銅等重金屬物質,水質嚴重下降;海上石油鉆井平臺由于出現操作失誤,造成原油泄漏,導致海水污染,大量生物中毒或者窒息而死;圍海造陸雖然可以有效緩解經濟發展與建設用地不足的矛盾,但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直接影響到魚群的棲息環境,破壞魚類的洄游規律,造成其幼體不能正常發育、生長,直接影響漁業資源再生能力,另外也會造成近海的一些魚類無法正常產卵,間接導致漁業資源減少。
1.3沿海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導致部分漁民失海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許多國家在充分開發陸域資源后,將發展重心轉向海洋,對海洋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的開發利用,但是由于對海洋的過度開發并沒有很好地平衡與海洋的生態關系,對海洋漁業造成很大破壞,以捕撈為生的漁民面臨失海的尷尬之境。深水港碼頭和外輪錨地建設用海、海水通訊設施建設、海水交通航運的發展、部分海區工業現代化建設占用及海上架橋等國家現代化建設加劇了漁民的失海,導致部分漁民失業。漁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飯,海洋災害給沿海漁民造成的經濟損失不斷升級,常常造成堤壩被摧、住宅被毀、人員受傷及死亡等嚴重后果,使漁民的收入得不到保障。漁業資源下降,漁民收入也隨著下降,呈現出增長潛力不足、低水平的勢態。漁民與農民及城鎮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不少漁民窮困潦倒,生活水平嚴重下降。隨著海洋漁業資源的衰退,國家對捕撈漁業的投入不足和海洋捕撈成本增加,漁民的收入增加更加困難[5]。
綜合上述因素,作為海洋三大傳統產業之一的漁業,由于多年來的大規模、超強度的濫捕以及水域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許多沿岸和近海漁場的漁汛消失,傳統漁業資源相繼衰退,漁獲物組成小型化、低齡化、低質化,漁業資源量不斷下降。近海的“無魚無漁”困境日益明顯,漁業的現狀迫切要求減少捕撈強度,加強漁民的轉產轉業工作,為漁民的生計提供新途徑。
2.1失海漁民處于尷尬之境目前,漁民的文化素質普遍低下。調查顯示,浙江省漁民小學文化程度以下的占55%,初中文化的占37%,他們大多數僅有海上捕撈這一項技能,但在漁業資源嚴重匱乏的今天,這項技能已經不能夠保障生存。此外,漁民年齡偏大,45歲以上的漁民占近75%,接受再教育機會較少[6]。失海漁民不僅無魚可捕,而且基本無土地及其他資源。消息閉塞、資金缺乏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漁民轉產轉業的難度。
2.2漁民進學堂,發揮高校智力優勢高校不僅具有培養人才的功能,而且有社會服務功能,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直肩負著為國家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持和貢獻知識的雙重使命。當前形勢下,憑借得天獨厚的科技、教育、文化、人才資源和多年積淀的優良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高校應充分發揮優勢,輔助漁民轉產轉業,找到新出路。
2.2.1準備充分,合理培訓。地方高校要在有限的資源下發揮最大的作用,就要做好前期調研工作,不能“一刀切”,要根據當地的產業發展狀況以及漁民現狀制訂比較合理的培訓課程;以漁民的特點和要求為立足點,組織好教材編寫工作,提高針對性和實用性,以實用技術為主、思想教育為輔。漁民的培訓方式要多樣化,不能只注重相關技術培訓,而缺乏對進城務工的基本知識、法律法規、道德修養等的引導性培訓。培訓要根據漁民的需求進行,而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開展培訓。在培訓的形式上,不能以教師講課為主,要將內容與實際緊密聯系,結合影像資料,加上現場講解、操作指導,提高學員的感性認識及接受知識的效率。
2.2.2學員分類,因材施教。由于漁民的年齡與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接受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也不同,因此,可以將接受培訓的漁民分為創業類和再就業類2類。正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培訓要因材施教,不要盲目地追求數量而忽視質量。對創業類的漁民,高校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利用學校資源收集大量創業信息,幫助漁民選擇相對適合創業的項目,有針對性地開設創業課程,不斷提升他們的創業能力及經營能力,并在創辦時給予免費指導,積極爭取政府對轉產轉業的漁民創業給予資金及政策扶持,力求做到創業培訓、資金扶持和創業指導“一條龍”服務,培養漁民中的創業帶頭人,做好模范表率作用,從而帶動更多漁民實現創業致富。對于選擇再就業的漁民,可以利用學校的一些實驗、實習基地,或者利用一定的資金,專門為漁民建設一個實訓基地,保證漁民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扎實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動手能力,真正達到培訓效果,掌握新技能。學校的就業指導處可以充分利用資源,邀請長期合作的企業召開招聘會,給漁民開展就業介紹,提供就業機會。
2.2.3特色教學,注重實效。高校在提供培訓機會的同時,也要合理設置專業,優化教學內容。可以開設與漁民特性相關聯的特色專業,如休閑漁業、海水養殖、遠洋漁業、水產品深加工等特色專業。這些特色專業要為漁民量身定制,如進行海水養殖專業的技能培訓時,要注意這門專業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時令性,要避免培訓內容與生產季節相脫節,否則指導意義不大,漁民聽課的積極性不高,影響培訓效果與效率。
2.2.4嚴格考核,提升質量。為了確保及掌握漁民培訓的效果,高校必須圍繞培訓課程制定嚴格的考核制度,端正學員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習質量。考核內容要有實際性,從理論和操作兩大版塊進行考核,確保考核成績的準確度;為每一位學員建立檔案,向考核成績合格的學員頒發證書,使學員感受到培訓的重要性,提升失海漁民對高校培訓工作的重視程度,方便今后的工作。
漁民轉產轉業工作的開展要根據各地區的特點,把握好時機[7]。漁民轉產轉業是一項非常繁重和艱巨的任務,通過發揮地方高校智力優勢,必將取得一定的成效。漁業發展的關鍵在教育和人才[8],積極倡導漁民進學堂,不僅可以提升他們的文化素質,使其獲取新知識和新技能,縮減與其他人的差距,而且還可以增加他們轉產轉業的信心,讓他們更加靈活地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找到新出路。
[1] 宋立清.我國沿海漁民轉產轉業問題的成因分析[J].中國漁業經濟,2005(5):21-23.
[2]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07-10-25.
[3] 張洪溫.中國海洋漁業資源生產能力及其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1.
[4] 陳衛忠,李長松,胡芬.東海區海洋漁業資源近況淺析[J].中國水產科學,1997,4(3):39-43.
[5] 李萍,梁寧,原峰,等.廣東省沿海漁民轉產轉業政策實施效果研究[J].中國漁業經濟,2009,27(1):80-83.
[6] 麥賢杰,喬俊果.我國海洋捕撈漁民轉產轉業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漁業經濟,2006(4):8-10.
[7] 韓興勇.漁民就地轉產轉業問題與思考[J].太平洋學報,2006(5):71-74.
[8] 林叔森,孫圓圓,饒道專,等.蒼南漁村轉產轉業和教育情況調查[J].中國漁業經濟,2007(3):58-59.
Training of Job Transferring of Fishermen Deprived of Their Fishing Zone
JIN Yong-zhong, HE Zhu-liu, TANG Zhou-kai, CHU Zhang-jie*et al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Zhejiang 316022)
Development status of offshore fishery was analyzed, including the large-scale and super-intense fishing,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It was believed that job transferring of fishermen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fishery. Combining with the resource disadvantages of fishermen deprived of their fishing zone, colleges should exert their intelligence superiority, and help fishermen to realize the necessity of job transferring. During cultivating the fishermen deprived of their fishing zone, fully and rational training should be prepared. Student should be trained according to their own situations; the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be optimized; teaching effect should be paid high attention; and strict assessment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
College; Training; Fishermen deprived of their fishing zone; Job transferring
浙江省教育廳課堂教學改革項目(110310641114);浙江海洋學院研究生教學研究項目(11034890313)。
金永忠(1968- ),男,浙江嵊泗人,講師,從事教育管理研究。*通訊作者,教授,博士,從事名特水產養殖研究。
2016-08-01
S-01
A
0517-6611(2016)27-02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