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卡
久病的人通常脾氣不好,怨天尤人,長期沉浸在這種負面情緒中有百害而無一利?;颊咦约旱男那椤⑸眢w和周遭人的心情都會受到影響,那么患者要如何改變心境,不讓情緒也生病呢?
久病導致壞情緒
疾病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我們都會感冒、咳嗽,也有可能發生尿道感染或者肌肉拉傷,還有人不慎骨折、骨裂。這些疾病雖然給我們造成痛苦或者困擾,但是一般來得快,走得也快,最久也能夠在一兩個月中康復,因此被稱為急性疾病。傷病好了,除了身體感受舒服了,整個人也感覺精神煥發。
然而,有的疾病卻會一直糾纏著患者,如糖尿病、心臟病、癌癥、腎病、慢阻肺、哮喘、紅斑狼瘡、關節炎等,被稱作慢性病。它們除了給患者造成身體上痛楚,還會長久地在精神上折磨患者。例如,很多癌癥患者在被確診的那一刻,仿佛天崩地裂,先從精神上完全被擊垮了,接下來活得就如同行尸走肉,毫無質量可言。有的慢性病雖然不會立即危害到性命,但卻會嚴重影響人的生活,例如糖尿病、關節炎、牛皮癬,讓人很容易陷入“為什么是我?”“我到底做錯了什么?”這種自哀自怨的負面情緒中無法自拔。實際上,很多慢性病都不能找出具體的致病原因,許多患者對于“為什么”的答案追求注定是無解的?;颊卟环涟炎⒁饬摹盀槭裁础鄙限D移到更實際的“怎么辦”上。
慢性疾病會給患者帶來很多挑戰:首先患者要對疾病本身有深入的了解,然后要管理疾病和適應患病后的新生活,最后要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然而,疾病會限制患者的活動能力,讓他們的獨立性下降,甚至容貌也受到影響,疲憊、不舒服和疼痛變成了常態,挑戰變得更難以完成。長期如此,患者的人際關系、生活方式、工作能力和對自我評價都會可能惡化。有的人可能因此而變得孤僻和疏離。首先,慢性病患者大多都為自己的疾病而感到尷尬或者恥辱。
慢性病患者通常都有負面情緒,這很正常和讓人理解,但不能夠讓其成為常態。當他們出現以下情緒超過1個月時,自己和周圍的人都應該多加注意:
●因為生病而自憐和憤恨
●因為不舒服或者疼痛而情緒暴躁、易怒
●對于任何可能造成疼痛加劇的活動過分焦慮和恐懼,同時也過分擔心病情會否加重,以及以后的生活
●疾病帶來的生活上的改變和活動能力的喪失讓人感到難過和抑郁
●生病后無法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因此有負罪感并因此而自責
如何扭轉壞情緒
許多慢性病患者的壞情緒久久無法消散,最后發展成為抑郁癥等心理疾病。慢性病患者要如何才能夠扭轉自己的心境呢?其實,很多事兒都是熟能生巧,就連生病也一樣。適應和練習能夠讓患者的生活回歸一種新的正常,至少不再苦不堪言。前提是,患者必須要學會接受自己的疾病并且與它一起生活。
了解疾病
患者對所患疾病了解得越多,越詳盡,就越覺得疾病不可怕,情緒也就越容易平復。通過網絡、圖書館、醫務人員、病友互助小組等等渠道,能夠了解到關于疾病的不同方面的信息,例如發病率、病程發展、治愈率、患者的感受、家庭護理方式等等。
積極參與治療
不要一味被動接受治療,積極了解自己可選擇的治療方案,與醫生建立良好的溝通。例如,很多患者為到底選擇保守治療還是手術而失眠擔憂,但其實卻對兩種治療都沒有真正的了解。對治療有疑問或者想法,一定要盡快反應給自己的醫生。如果你覺得有必要,也可以換醫生或者醫院,但別光是發愁。
飲食健康
營養充足雖然無法治療疾病,但肯定有利于身體和精神與疾病斗爭。如果醫生要求患者吃特定的飲食,那么請一定嚴格執行。即使醫生只給出多吃菜,少吃肉一類并不具體的建議,自己在面對食物時,也應該有意識地做正確的選擇。
尋找戰友
孤獨是很多慢性病患者的感受。不少城市都有各類疾病的互助小組,即使沒有,還有醫院認識的病友,也可以在網上尋找病友論壇。與病友建立聯系能夠讓患者在分享自己的感受時,得到充分的理解和認同,從而降低孤獨和無助的感覺。
維持信念
曾有研究發現,有信念的慢性病患者通常對治療有更大的動力。信念有的來自于宗教,去寺廟祭拜或者加入了當地的教會等都有助于患者保持信念。研究還顯示,那些常參加宗教活動的慢性病患者,感受到疼痛和不適較少。如果沒有宗教信仰,有一些興趣愛好也好,對美好事物的注意和積極探索也能夠讓人保持較好的情緒。
懂得感恩
為什么生病了,還要抱以感恩之心呢?即使是在病重的時候,感恩也是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只要可以,就應該在生活中去尋找那些值得感恩的人和事。從家人每天的貼心照顧,到醫生的盡心治療,都值得感謝。感恩總是能夠讓患者擁有積極正面的態度,消除抱怨、怨恨等負面情緒,這會讓人在應對挑戰的時候更加有效率,也包括管理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