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中,無論是治療、診斷、醫療的基礎研究方面,都有令人欣喜的突破和發展。
層出不窮的新藥新療法
醫療技術的進步是緩慢的,以藥物研發為例,從基礎實驗到動物實驗,再到臨床試驗,可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最后能不能上市還需要有關部門的全面衡量此藥物帶來的利弊。提高女性性欲的藥物氟班色林就整整等待2年多,才最終通過了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的批準,更別說之前的研究和試驗。
其他醫療技術,如新的器官移植手術,也需要不斷地嘗試、失敗、再嘗試,如此重復才能夠最終迎來一次成功,而要普及還需不斷努力。子宮移植手術就是在無數次失敗后,才有了一次成功。雖然,2015年鬧得沸沸揚揚的頭部移植手術計劃讓很多人嗤之以鼻,但不嘗試,連失敗的機會都沒有,又何談成功?
相比藥物和手術等傳統治療,基因治療等新技術的突破則讓人有日新月異的感覺。例如,CRISPR是一項基因編輯技術,讓我們可以修改有害基因或者是制造基因突變的動物用于實驗,這已經讓人覺得很神奇了,而新的CPISPR-Cas9技術竟然能夠更精準地修剪基因,大幅度減少了“脫靶”的幾率。
當然,不生病最好,而疫苗是預防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一旦有疫情爆發,人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永遠是疫苗的研發。當然,疫苗的研發是艱難的,艾滋病被發現后,我們始終都沒能制造出對付它的疫苗,好在研究一直有進展。不過,在另外的地方,疫苗也有突破,例如某些種類的癌癥也能夠通過疫苗來預防了。
診斷和基礎研究也在發展
治療技術方面的進步總是很容易吸引人的目光,但是也別忽略了診斷技術的進步。我們的診斷技術變得越來越安全和便捷。例如,由于傳統唐篩的準確率低,許多準媽媽都十分苦惱,要不要接受羊膜穿刺檢查,一方面害怕自己生出唐氏患兒,一方面又怕羊膜穿刺傷到肚子里的寶寶,而現在的無創胎兒DNA檢查準確率大幅度提高,為準媽媽提供了可靠的參考。除了安全,檢查也變得越來越方便,例如從一滴血中就可以看出患者感染過的所有病毒,讓醫生一目了然。
信息技術對醫療的影響也十分巨大。打開你的手機,就能夠看到移動醫療APP,如蘋果自帶的健康App,還有各種減肥、營養和運動App,專業一點的有慢病管理App以及能夠與醫生簡單交流的問診App。智能手機已經成為許多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移動醫療也許能夠讓健康管理也成為人們的生活習慣。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也許以后能夠實現真的遠程醫療,醫生可以給遠在千里以外的患者看病和開處方。
信息技術對醫療的另外一項影響是大數據的應用。任何科學都離不開數據的收集,醫學也同樣如此,每個患者的數據都是寶貴的。不過如何把每個患者的資料都收集起來呢?那些手寫的病歷、雜亂的實驗室數據還有影像資料,如何才能夠有序地儲存起來,讓人想用時能快速地找到呢?這些都是大數據中的學問。可以說,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了基礎醫學研究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