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數據越豐富,醫生越能夠依據數據做出最佳的判斷,但數據的收集、處理和分析都是難題。
大數據在2015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熱詞,在醫療中,它同樣占據了重要地位。美國的醫療大數據公司Flatiron Health可以說是震撼了整個醫學界。賓夕法尼亞的校友特納和溫伯格創辦了這家公司,希望能夠收集和分析海量的癌癥治療臨床數據。
谷歌為Flatiron Health注資1億美元,美國著名的腫瘤專家、杜克大學的醫學教授艾米·阿伯內西認為其收集數據的方法嚴密而周全,并加入該公司擔任了首席醫療官。這家公司到底為何如此吸引人呢?即使在美國,也只有一小部分癌癥患者的治療數據被系統地收集了起來(一般來自隨機的臨床研究案例),僅占了成年癌癥患者總數的4%左右。Flatiron Health的目標就是,將剩下的96%的數據,也系統化地、標準化地收集起來并且反饋給醫生,幫助醫生尋找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為什么這些數據可以幫助醫生呢?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最大的區別之一是,現代醫學是循證醫學,即遵循證據的醫學。醫生必須參照臨床研究依據,再結合個人的臨床經驗,最終做出判斷和制定治療方案。大數據就能夠為醫生提供臨床依據。例如,一位醫生可以在Flatiron Health系統中將自己治療乳腺癌的效果與美國其他專家的治療效果做比較,這樣能夠快速修正和改善自己的治療,否則這位醫生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在病人身上試驗療法,經過好幾次失敗或許才能找到最適合的療法。對個人而言,患者能夠更快地獲得匹配的治療,而從廣義上講,醫療資源能夠得到最有效的運用,避免了浪費。
其實醫療大數據以往也有人做,例如EMR(電子病歷系統)。但很多醫生感覺它提供的數據太雜亂,無法使用。例如,一位患者的數據可能是由多方提供的,包括腫瘤科醫生、放射科醫生、外科醫生、化驗室等,不同診所使用的格式也可能不同,散亂的數據讓人“眼花繚亂”。而Flatiron Health采用了各種計算機巧和匹配算法,讓計算機能夠閱讀各種雜亂的原始病歷,從中提取數據,并最終以統一的格式表達。當然,龐大的數據和復雜的運算很容易出錯,而Flatiron Health獨有的人機混合感知系統可以找出并糾正錯誤。
美國已有210家癌癥醫療中心使用Flatiron Health系統,這些醫療中心每年共收治約30萬名患者。除此以外,一些學術機構,如耶魯紐黑文醫院的斯米洛癌癥診所、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艾布拉姆森癌癥中心也在使用Flatiron Health。不少醫生都覺得,該系統不僅能收集海量數據,而且能夠整理數據,對其加以評估和歸類,讓數據的使用更有效率了。
當然,也有人對于癌癥治療大數據表示懷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懷特黑德生活醫學研究所的創始人羅伯特·溫伯格就認為,腫瘤研究中,蛋白質之間的互相作用和基因突變方面的數據太過龐大,我們還無法解讀。也就是說,收集這些數據需要很大的工作量,可是產出卻常常不成正比。Flatiron Health方面表示,現在只是一個開始,以后癌癥的大數據系統會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