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立



摘要:邛窯是我國西南地區存在時間最長的古代制瓷窯場之一。文章綜合歷次考古發掘和調查的成果,闡述了邛窯窯址的分期與文化面貌,生產性質,產品流布與行銷狀況等方面的內容,指出邛窯始燒于隋代,盛于唐、五代,而衰落于宋末元初,前后延續長達七個多世紀;其各時期生產的瓷器均以日常生活類用具為主,并大量出現于當時的生活居住遺址和墓葬遺跡內,由此判定邛窯應屬于民間窯場。文章還指出,考古發現表明,邛窯自唐代早、中期以后,窯場生產規模急劇擴大,其產品除供應邛州當地的需求外,還通過水路和陸路渠道銷售、販運至成都平原及其周邊區域。
關鍵詞:邛窯遺址;瓷器,文化分期;生產性質;產品流播
邛窯是四川地區著名的古代制瓷窯場之一,其名始見于20世紀30年代中外學者對邛崍古代窯場研究的相關諸文中,至今沿用不變。一般而言,“邛窯”這一概念專指今邛崍市境內文化屬性一致,制作工藝、裝燒方式及裝飾技術相似,窯場與窯場之間前后承襲、相互影響、彼此緊密關聯且連續性清晰的多處古瓷窯遺址,大概包括了南河十方堂、固驛瓦窯山、西河尖山子、白鶴大漁村、柴沖等幾處規模較大的窯址。
南河十方堂窯址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邛窯窯址。其地處邛崍市南郊南河鄉十方堂村,東西長530米,南北寬210米,總面積約11.13平方公里,現存大小窯包13個。窯包形似小山,高者十余米,低者六七米,由各種窯具、陶瓷碎片、爐渣、磚瓦等廢棄物堆積而成。遺址內的陶瓷片、窯具俯拾即是,種類十分豐富。1985年7月,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5月,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被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固驛瓦窯山窯址位于邛崍市固驛鎮東南約1公里處的公義村二組境內,其地北臨南河,西依五面山,現存窯包2個,面積約5000平方米。在窯址范圍內,窯具、瓷片舉手可得,故有“瓦窯山”之稱。
大漁村窯址位于邛崍市區以西4公里外的臨邛鎮大漁村以南的廣闊農田和山坡上,西、南兩面被白鶴山的連續淺丘所環繞,北臨南河上游的白沫江,窯區從山丘北坡延伸到白沫江形成的沖積平原中部,現存窯包3個,南北向呈犄角之勢分布,總面積約65000平方米。
尖山子窯址位于邛崍市臨邛鎮西江村三組,這一帶的地貌屬于郵江西岸侵蝕堆積地形的一級階地。現存2個窯包,總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窯包上種植少量農作物,地表和斷面可見到大量的窯業廢品堆積。
一、窯址的分期與文化面貌
綜合歷次考古發掘和調查的成果,邛窯的燒造歷史可大致歸納為:始燒于隋代,盛于唐、五代,而衰落于宋末元初,前后延續長達七個多世紀。該窯是我國西南地區存在時間最長的古代制瓷窯場之一。
(一)初創期(隋代至唐代早期)
這一階段里,邛窯生產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且器物的類型很少,各窯場只見碗、盞、盤口壺、硯臺、高足盤等幾種器型,均為青釉瓷器。瓷器產品一般制作規整,碗、盞的造型流行直口,深弧腹,足部均為餅足,且足徑遠遠要小于口徑,足底面常見內凹的現象,足端邊緣見斜削一刀形成三折面的形態。盤口壺的主要特征是盤口較淺,口壁外敞。硯臺流行典型的辟雍硯。碗、盞的胎體相對較薄,而盤口壺這類大型器物的胎體則顯得較為厚重。胎體表面都涂掛有化妝土,化妝土多呈灰白色,白中泛米黃者較少,外壁的化妝土只覆蓋至腹中部,施釉的范圍也以化妝土面積為限。碗、盞的釉色偏淡青,盤口壺的釉色較深,為醬青色。由于釉層很薄、胎釉結合效果差,出土瓷器上常有脫釉的現象,有的釉層甚至已脫落殆盡,少數器物的釉面可見到細密的開片。器表流行素面,無花紋裝飾。
在裝燒工藝方面,本期只見簡易的疊燒做法。由于未發現匣缽,且在不少器物的內壁還留有窯砂或窯灰的粘連面,可知窯場在裝燒過程中尚未使用到匣缽,應為明火疊燒。疊燒過程中幾乎不使用支釘、墊圈等間隔具,如碗、盞類器物是直接將足部接觸于另一件的內底,從而在內底面常殘留有一圈餅足的粘連痕跡。
( 二)發展期(盛唐至唐代中期)
這一階段里,邛窯的產品仍以日常生活用品為主,器物的類型較第一期明顯增多,包括碗、盤、杯、燈碟、爐、水盂、盤口壺、瓶、罐、硯臺、研磨器、器蓋、瓷塑人物等十余種。青釉瓷器產品居于主導地位,另外還出現了少量的醬釉瓷器和粗制瓷器。
瓷器的造型一般制作規整,碗的數量最多,直口已不多見,更趨于流行侈口與弧腹相搭配,足部形態仍以餅足為主,圈足的數量很少,且圈足足墻外撇,足端顯得圓潤。餅足的足徑與口徑的比例增大,足底多內凹,足端邊緣斜削一刀的做法仍舊十分普遍。有不少碗、杯、爐類器物的造型開始出現模仿當時流行的金銀器的風格,如花口碗和圓口折腹碗、亞腰餅足杯、高足杯、多足爐等。器物的尺寸和胎體較第一期也明顯變得粗獷和厚重,這一點尤其在碗的制作上體現得更為明顯。青釉的釉色有淡青、青綠和醬青三種,以淡青的比例最高。總體而言,這一階段青釉瓷器的釉面與上一階段相比并無大的變化,施釉薄,胎釉的結合效果仍比較差,出土物的表面常有脫釉的現象,有的釉層甚至已脫落殆盡,部分質量較好的青釉釉面可見到細密的開片。這一時期各類器物的胎體表面通常都涂掛有化妝土,化妝土多呈灰白色,也有相當一部分白中泛米黃色,外壁的化妝土只覆蓋至腹中部或近足處,施釉的范圍以化妝土面積為限。化妝土的普及使得這個時期不少器表的釉面更顯均勻、滋潤,也為釉下彩繪的流行奠定了基礎。
本階段在杯、水盂、瓶、罐、研磨器、枕頭、器蓋等新出現的器物上大量流行裝飾圖案。裝飾技法以釉下彩繪最為常見,另外,釉下褐彩、釉下綠彩以及以褐、綠雙彩的裝飾也紛紛涌現。裝飾部位一般位于外腹部化妝土的范圍內,紋樣除一般的點彩外,其他題材還有簡體草葉、團花、條帶等。此外,在瓷塑人物上也存在使用褐、綠二彩點綴和涂染五官、發髻等部位的做法。
在裝燒工藝方面,本期仍未使用到匣缽,沿用了明火疊燒的做法。然而一個重要的變化是窯工在裝燒時摒棄了足底直接相接觸的疊燒方式,轉而采用五齒支釘和六齒支釘作為器物坯件之間的主要間隔具,這樣可以更有效地防止坯件的粘連。支釘最主要的應用領域是配合支柱進行裝燒,有兩種具體情況:其一是所謂“釉口覆燒法”,即在筒形支柱頂面放置一枚齒部朝上的支釘,然后將碗的坯件反扣在支釘上,再于器外底套入另一支釘,依次反扣坯件;其二則采用仰燒,即是將支釘的齒尖與支柱頂面接觸,使支釘平面朝上,碗足套入支釘的穿里,碗口向上,內底再置支釘,穿內再套碗足,依次反復。采用這兩種裝燒技術裝燒的碗,有的外腹下部殘留有一圈疤痕,內底一周則大多留有數個大小不一的支釘痕跡。相比而言,前一種技術更能夠節省爐內空間,提高產量。同時,為防止支柱在斜坡式窯床上傾覆,支柱的底部還需要墊放一種楔形墊圈來保持平衡。除支柱外,支釘也可以同大平面圓形墊餅組合裝燒,具體步驟是先在墊餅表面對稱放置四個束腰形帶座支釘,齒尖朝上,然后將器物坯件反扣于支釘的齒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