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麗 吳明 李月 鄭雷 郭睿蓉 雷淑芝

【摘要】 目的 探討雙心醫學模式應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伴抑郁和焦慮患者治療的效果。方法 86例慢性心衰伴抑郁和焦慮的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3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藥物治療, 觀察組患者采用雙心醫學模式治療, 治療6個月后比較兩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情況和心功能分級情況, 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得分并做比較, 同時測定和比較患者血清中B型鈉尿鈦(BNP)、C反應蛋白(CRP)含量。結果 治療前比較, 兩組SDS評分和SAS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但治療后觀察組SDS評分和SAS評分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LVEF均升高, 但觀察組較對照組升高明顯, 心功能分級嚴重程度情況較對照組更優,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BNP和CRP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雙心醫學模式治療慢性心衰伴抑郁和焦慮可以明顯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等癥狀, 改善患者心功能。
【關鍵詞】 雙心醫學模式;慢性心力衰竭;抑郁;焦慮;改善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7.198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習慣等各方面變化, 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指由心肌梗死、心肌病、炎癥或其他原因引起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改變, 導致心臟泵功能下降, 不能滿足機體代謝需要, 而出現全身各個系統功能障礙的一種病理狀態。有研究顯示[1], 大部分慢性心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焦慮和抑郁情緒, 對患者危害極大。雙心醫學模式強大心臟和心理兩方面, 彌補了如今治療心衰的不足之處。鑒于此, 本研究比較了雙心醫學模式和常規藥物治療心衰的臨床效果, 發現前者優于后者,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擇2014年5~6月來本院心內科就診的86例慢性心衰伴抑郁和焦慮的患者, 所有患者符合慢性心衰的診斷標準, 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3例。觀察組男28例, 女15例, 平均年齡(52.5±12.8)歲, 病程3~12年;對照組男24例, 女19例, 平均年齡(56.2±14.6)歲, 病程4~10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在慢性心衰的治療上方法相同, 均按照中國慢性心力衰竭診治指南進行治療, 給予患者常規抗凝、擴張冠狀動脈以及強心利尿治療, 重度抑郁患者給予舍曲林50 mg口服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雙心醫學模式治療, 包括心理干預、行為干預和運動放松干預, 具體為:①心理干預:醫生和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鼓勵, 讓患者充分掌握自己的病情, 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②行為干預:對有抽煙、飲酒或者其他惡習的患者加以勸導, 幫助患者糾正不良惡習, 有條件的可以讓其家屬陪伴或者由護理人員陪伴, 幫助患者緩解壓力。③運動放松干預:患者在醫生的指導和家人的陪伴下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運動, 如打太極、保健操等輕運動量運動, 注意運動量不宜過大, 以免加重心衰。
1. 2. 2 評價方法 治療前后采用SDS和SAS分別測定兩組患者抑郁和焦慮評分并做比較;采用心臟彩超測定患者LVEF;治療前后分別抽取患者靜脈血測定血清中BNP和CRP濃度。
1. 3 心功能分級評價[2] 心衰分級采用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的分級標準評判, Ⅰ級為雖患有心臟病但平時一般活動不引起心悸、心絞痛等相關癥狀;Ⅱ級為患者體力活動受到輕度限制, 一般活動后會出現心悸、心絞痛等癥狀, 但休息后緩解;Ⅲ級為一般活動受到明顯限制, 活動強度低于一般活動時也會引起上述癥狀;Ⅳ級為患者不能從事任何體力活動, 即使在休息時也可能出現心衰相關癥狀。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DS和SAS評分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SDS和SAS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但觀察組治療后SDSA評分和SAS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分級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心功能Ⅰ、Ⅱ級的例數所占比例較對照組偏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治療前在心功能分級上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VEF、BNP和CRP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LVEF、BNP和CRP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但治療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雙心醫學模式是由我國著名心血管專家胡大一先生首次提出來的, 其強調醫生在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同時也應關注患者心理上的疾病[3]。這也與我國現代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相呼應。慢性心衰患者基本上都是老年人, 該病治療周期長、短期治療效果不明顯。由于病情反復發作以及長期服藥大大增加了患者及其家屬的經濟負擔, 通常患者會產生焦慮和抑郁心理, 再加上一些藥物的作用, 這種心理更加明顯。因此, 作者認為心理干預可以有效幫助患者減輕焦慮和抑郁情緒, 而心理干預正是雙心醫學模式中一項重要內容。
LVEF、BNP和CRP都是判斷心衰嚴重程度和預后的重要指標, 通過這些指標反映臨床治療效果。研究結果表明, 采用雙心醫學模式治療的患者臨床效果優于常規藥物治療的患者, 治療后LVEF、BNP和CRP等值均較優。通過心理干預、行為干預和運動干預的觀察組患者SDS、SAS評分值明顯下降, 相比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結果與劉圓圓等[4]相似。研究結果說明雙心醫學模式可以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 同時對改善心功能也較好。分析其原因, 可能是慢性心衰患者在雙心醫學模式干預下糾正了因焦慮和抑郁刺激交感神經過度刺激所致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系統的激活, 降低了醛固酮所致水鈉潴留對心臟的危害, 相當于切斷了心衰病理生理過程。
綜上所述, 雙心醫學模式應用于慢性心衰伴抑郁和焦慮患者治療效果顯著, 對患者心功能和其他個方面改善效果優于常規藥物治療。
參考文獻
[1] 江均賢, 歐陽新根, 黃曉春.“雙心醫學”對改善冠心病伴抑郁和焦慮患者心率變異性與心功能的作用.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4, 21(11):151-152.
[2] 葛均波, 徐永健.內科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 378-385.
[3] 袁雪云, 王營.“雙心醫學”模式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指導與應用.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2, 20(10):1705-1706.
[4] 劉園園, 盧文秋.“雙心醫學”模式在慢性心衰伴抑郁障礙患者中的應用.天津醫藥, 2014, 42(6):575-577.
[收稿日期:20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