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燾
【摘要】 目的 探究糖尿病及其并發癥臨床檢驗的各項生理指標變化情況, 為糖尿病的治療提供有價值的指導方法。方法 60例糖尿病患者根據有無并發癥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各30例。實驗組為無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 對照組為有并發癥存在的糖尿病患者, 對比分析兩組各項生理指標的變化情況。結果 存在并發癥的對照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水平高于實驗組無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 胰島素含量明顯的低于實驗組無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兩組糖尿病患者的各項指標比較,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糖尿病患者的各項生理指標進行嚴格的檢查, 可以有效的控制和避免并發癥的出現, 有利于糖尿病的治療。
【關鍵詞】 糖尿病;并發癥;臨床檢驗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 長期時間的高血糖會導致各種身體組織的損害, 例如: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等, 造成身體機能的障礙[1]。由于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造成糖尿病患者的不斷增多, 使其成為了今天生活中較常見的一種慢性病, 并且治愈較困難, 具有長期性和終身性的特點, 并發癥的出現更是使糖尿病的治療更加的困難, 給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生命健康帶來嚴重的威脅。目前對于其早發現早治療進行良好的飲食控制成為糖尿病治療的有效方式。本實驗搜集2014年3月~2015年4月在本院就診的60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 根據患者有無并發癥將其分為兩組, 實驗組為無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 對照組為有并發癥存在的糖尿病患者, 然后進行各項生理指標的對比檢驗, 現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搜集2014年3月~2015年4月在本院就診的60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 根據患者有無并發癥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各30例。實驗組男13例, 女17例, 年齡34~80歲, 平均年齡(56±9)歲。對照組男14例, 女16例, 年齡36~78歲, 平均年齡(54±9)歲, 其中心臟病患者20例, 腎病患者10例。對患者的實驗研究均在征得患者和家屬的同意下進行。兩組患者身體素質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兩組患者進行血液采集, 血液采集前的12 h禁食, 分別采取非抗凝血、抗凝血、檸檬酸鈉抗凝血一定的劑量[2]。保證采取血液樣本的質量, 無黃疸、脂濁等情況的發生。檢查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血液中的胰島素含量、血糖、糖化血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等各項指標的變化情況, 胰島素的檢驗使用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 血糖的檢驗采用己糖激酶法, 糖化血紅蛋白采用金標法測定, 最后將兩組之間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患者空腹血糖(6.31±1.05)mmol/L, 糖化血紅蛋白(7.23±2.14)%, 尿微量白蛋白(21.35±1.17)mg/L, 空腹胰島素含量(26.27±2.33)pmol/ml, 對照組患者空腹血糖(10.14±2.11)mmol/L, 糖化血紅蛋白(11.08±3.05)%, 尿微量白蛋白(25.18±2.04)mg/L, 空腹胰島素含量(22.32±2.14)pmol/ml。存在并發癥的對照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水平高于實驗組無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 胰島素含量明顯的低于實驗組無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兩組糖尿病患者的各項指標比較,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難以痊愈的慢性疾病, 主要是由于胰島素的不足引起的, 胰島素可以有效的調節血糖的高低, 胰島素的不足會使血糖的含量無法得到合理有效的調價, 導致身體內血糖含量的升高[3], 進而造成糖尿病。它嚴重危害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隨著目前經濟水平的提升, 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 不良的飲食習慣更使這種病癥的發病率逐年的上升。其主要病癥是多尿、多食等癥狀, 并且會影響患者的心情和工作, 給患者帶來焦躁的情緒, 對于糖尿病如果不采取及時的治療還會嚴重的損害身體的各項機能, 給腎、心血管系統帶來功能阻礙。所以對于這種病癥要盡量的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據統計世界上糖尿病的患病率約為9%, 這是一個相對較高的數據, 并且在2013年直接造成了給150萬人死亡, 經世界衛生組織的預測, 在2030年, 糖尿病將成為第七位主要的致死因素, 所以說在當今社會對于糖尿病的治療和控制是形勢所需。
糖尿病所引發的并發癥有多種, 例如眼睛受損、腎受損、神經受損、心臟病、腦卒中等, 并發癥的出現使糖尿病的各項指標更加的脫離常規, 使病情加劇, 難以治療。在生活中對糖尿病患者要進行嚴格的飲食管理, 讓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等, 以便體內可以進行良好的代謝, 增強自身的身體素質, 來避免和延緩這類并發癥的出現, 從而使病情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4]。糖尿病的致死率相對來說較高, 所以對患者進行定期的檢測, 隨時的關注是否有并發癥的出現進行及時的處理, 對于糖尿病的治療有著積極的意義。
從實驗中可以得出有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等各項指標都高于實驗組無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 胰島素的含量明顯低于無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 從這些結果數據對比可以看出, 腎病、心臟病等并發癥是在患者體內血糖等各項指標的混亂下而引起的, 并且并發癥的出現會加劇糖尿病的病情, 所以糖尿病的治療和這些并發癥存在很大的關系, 有著直接的影響, 想要更好的治療糖尿病, 必須先對其并發癥進行合理的控制, 預防和避免糖尿病患者中并發癥的出現, 增加對糖尿病患者治療的有效率。
總之, 血糖、糖化血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標都可以對糖尿病患者身體的素質有一個準確的反映, 并且可以根據這些指標來判斷患者有無并發癥, 所以在今后要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定期的臨床檢驗, 以此來對并發癥做出正確的預防和對糖尿病進行更加精準全面的治療。
參考文獻
[1] 徐巖. 49例糖尿病及其并發癥臨床檢驗分析. 黑龍江醫藥, 2015(4):939-940.
[2] 胡濤, 潘昕毅. 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臨床檢驗分析. 現代養生, 2015, 31(16):53.
[3] 陸揚光, 梁天文. 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臨床檢驗分析.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3, 34(12):1769-1771.
[4] 姜海艷, 關偉軍. 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臨床檢驗分析. 糖尿病新世界, 2014(22):71.
[收稿日期:2015-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