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給321戶“僵尸企業”開藥方
■ 處置僵尸企業,山東開出了“抓兩頭帶中間”的藥方:一頭抓擴大盈利,支持優勢企業、新型產業膨脹規模、提高效益;一頭抓減少虧損,去產能、除僵尸、降成本。
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去產能定調為今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之后,各地的行動就已展開。近期,廣東、重慶、貴州等省份的去產能行動計劃相繼出臺,但“僵尸企業”底數不清是最大問題。近日,山東省政府公布了省管“僵尸企業”處理的相關措施,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321戶省管“僵尸企業”處置的工作目標。
“僵尸企業”的界定標準為連續三年虧損且扭虧無望、已經停產停業或半停產、資不抵債喪失造血功能。山東省按照“培育整合盤活一批、資本運營做實一批、關閉破產退出一批”的原則,明確了僵尸企業的分類。對其中關閉破產退出類的,省國資委按照“兩大一少”(虧損額大、債務量大、需安置人員少)原則,組織省管企業遴選了第一批擬完成退出的125戶僵尸企業名單。

在處置“僵尸企業”過程中,注重發揮各類平臺公司市場化、專業化的優勢,最大限度提升國有資產處置效率和效益。為此,省國資委將省路橋集團、省地方鐵路局、齊魯建設集團、省公路產業中心等7家企業劃轉至山東高速集團,通過注資增資、業務扶持、剝離整合、產融結合、資本運作等手段,提高被整合企業的創新發展能力和資本增值能力。
與此同時,作為處置省管國有困難企業重要平臺的山東國投公司,目前已形成“金融不良債務回購+企業重組”“破產解散+企業重組”“國有產權轉讓或劃轉”“企業合并或劃轉”等資產處置“組合拳”,2005年以來累計清理各類企業179戶,安置職工2.9萬人,2015年公司權屬企業基本實現全盈利,凈利潤12.6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