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雪沈陽師范大學,遼寧沈陽 110034
?
網絡新聞標簽在傳播中的負面影響
張洪雪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沈陽 110034
摘 要網絡標簽以其精簡詼諧的特點在網絡中或是生活中的使用已是鋪天蓋地,但當新聞媒體搭上這班高峰車時,網絡標簽搖身變為新聞標簽,網絡標簽開始變了些味道。通過對網絡新聞標簽的界定和其表現的分析,得出網絡新聞標簽在傳播中帶來的最直接的負面影響,借以勸誡新聞媒體在使用網絡標簽時應保持謹慎和克制。
關鍵詞網絡新聞標簽;貼標簽;負面影響
網絡發展突飛猛進的今天,以網絡為載體的電子媒體間的競爭更趨激烈,在應對層出不窮的新興傳播載體沖擊的同時還要滿足被這個快讀時代“慣壞”的受眾的要求?!翱?,狠,準”成了網絡媒體必備的真功夫,而這里的“狠”則體現在了新聞標題的制作上,即極其常見的標題黨。值得注意的是,標題黨的英文對應的是clickbait,即點擊誘餌,誘餌的含義更貼切地表現了其特征,常見的寫作方法便是貼新聞標簽。
本文所研究的網絡新聞標簽是新聞標簽在網絡環境的移植。這些標簽來源于網絡論壇、貼吧等網站,開始于小眾傳播,因其或通俗甚至庸俗或精煉的特點進而被擴大化應用于整個網絡環境。由于標題黨的特殊屬性和使命,一些網絡標簽開始應用于新聞制作中。
在分析網絡新聞標簽在傳播中的負面影響前,首先應該對網絡新聞標簽的具體類型進行了解和劃分,在其傳播過程中,不同性質的網絡新聞標簽產生的傳播效果也是不同的。筆者認為,針對網絡新聞標簽的使用情況,按照網絡新聞標簽在標題中充當的角色可劃分為五種。充當名詞:如網紅、小鮮肉等;充當動詞:如任性、撞臉等;充當形容詞:如高冷等;充當程度副詞:如最美、low等;充當固定短語,如城會玩、什么鬼等。這些劃分無論所依據的標準是什么,都是對網絡新聞標簽的細化,經過這樣的細化后更能方便我們對網絡新聞標簽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解釋。
網絡新聞標簽現象在平常的網絡傳播有很明確的體現。以標簽“網紅”為例,它是網絡時代的產物,在2015年熱度飆升,和媒體紛紛爆出明星大腕與網紅女友的戀情有關。郭富城的新女友便是最近的一例?!熬W紅”一詞成為媒體報道涉及相關主人公時必貼的標簽,并且“網紅”一詞開始流行并應用于任何可以與之相聯系的報道中。
任何事物或現象的影響都是一把雙刃劍,且不論網絡新聞標簽的正面效應,網絡新聞標簽的負面影更直接地影響著受眾。
2.1 受眾易產生審美疲勞
網絡新聞標簽在實際使用中,使用頻率與網絡標簽的熱度是成正比的,一個網絡標簽即網絡熱詞從產生到被廣泛使用是一個質變的過程。
無論是何種網絡新聞標簽,其在產生后被網絡媒體大量頻繁地使用不免使人產生審美疲勞之感,這些標簽也失去了其本身的趣味性和詼諧性,轉而變成一個普通詞匯,當媒體大量使用這些標簽的時候,不免出現亂用的情況,一定程度上會使受眾產生反感情緒。
“嚇死寶寶了”是指嚇死我了,起初頻繁地出現在論壇、微博、貼吧、甚至是日常交流的口語中,而后網絡媒體蜂擁而上開始大量使用這一詞匯開始進行標題制作。筆者于2016年1月5日在百度中檢索到的帶有“嚇死寶寶了”標題的新聞報道,相關新聞高達9 660篇,也就是說,從這個標簽開始被熟知和使用至今有至多9 660次媒體或網絡平臺反復使用這個標簽進行新聞報道和制作,從標題中可以看到反復使用,故意造勢的情況。
2.2 有失媒體莊重
網絡新聞標簽往往由帶有詼諧成分或是趣味性甚至是低俗的詞匯構成,這些標簽詞匯在貼吧、論
壇、微博、口語中使用時是不受限制的,而且,使用這些詞匯時可以生動表達興奮或無奈或悲哀或憤怒的情緒。然而,當網絡媒體開始使用這些標簽制作新聞時,問題就出現了。
相對傳統媒體的嚴謹端莊,傳統媒體在網絡平臺上的把關就相對寬松甚至出現有失莊重的情況。2013年10月28日華商網上報道新聞:“1990年出生的妹子你已經晚婚了 西安平均婚齡28.3歲”,當日人民網轉載該新聞時則將題目修改為“第一批90后已到晚婚年齡 齊呼‘人艱不拆’”。
微信公眾號作為自媒體是網絡媒體的一個分支,這樣的情況在微信公眾號上的體現就更加強烈。遼寧日報推送:“喜大普奔!下月遼寧人要漲工資了”;人民網2015年12月25日推送:“智商已下線,男子花5萬現金買22萬假幣后發現是冥幣”。更多權威網站的推送也在頻繁使用網絡標簽,貼近受眾詼諧幽默是一方面,用力過猛則會有失媒體莊重。
2.3 忽略受眾年齡層次
網絡新聞制作者習慣于將“矛頭”對準網絡使用率最高的年輕人而忽略中老年群體,而事實上,隨著網絡發展時間的推移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中老年網民數量也是日漸攀升的。雖然中老年人的觀念日漸開放,但始終大多數人是滯后甚至是停滯的。網絡新聞制作者制作新聞時肆無忌憚的貼上流行網絡詞匯標簽時,很少會考慮到中老年人是否會讀懂和領會。
網絡新聞標簽在其傳播過程中導致的這些直接的負面影響,雖然微小似乎不值一提,但仍是新聞傳播者需要引起重視的弊端,水滴石穿,螻蟻之穴。媒體自身做好把關,不過分迎合受眾需求,謹慎并克制,才能避免造成受眾審美疲勞,維護好媒體的形象。
參考文獻
[1]王勇.從標簽策略看新聞生產的意識形態性[J].國際新聞界,2010(8):62-66.
[2]趙雅文.網絡傳播“新聞標簽”的價值及作用[J].新聞大學,2010(1):75-79.
[3]李雪.貼標簽行為的形成機制與刻板印象趨勢[J].新聞知識,2014(6)33-34.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6)03-0021-01
作者簡介:張洪雪,沈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2015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