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萍
?
恩格斯晚年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與完善
劉潔萍
摘要: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獨自指導國際工人運動,并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豐富和完善。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的貢獻主要表現有:在探索馬克思主義哲學、思考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新現象、推進社會主義運動等方面。恩格斯晚年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與完善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恩格斯;馬克思主義;豐富與完善
作為馬克思最親密的革命友人、馬克思主義經驗作者之一的恩格斯,他將自己定位為“第二小提琴手”。在馬克思思想史的研究中,恩格斯的形象是分裂的,有人認為恩格斯篡改了馬克思的思想,甚至有人認為恩格斯抬高了自己馬克思主義創立者之一的地位。但事實上,恩格斯對馬克思始終保持著一種尊敬,恩格斯和馬克思一起用其畢生的精力探索并創立了馬克思主義。1883年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并沒有將成就攬在自己身上,而是全身心地整理和出版馬克思的遺稿,特別是恩格斯晚年對馬克思主義做了進一步地豐富和完善,我們不應該遺忘或疏漏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1.恩格斯理論貢獻的三個階段
恩格斯一生的理論貢獻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1844年到1848年期間恩格斯參與創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1848年到1871年期間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接受實踐的檢驗;1871年到1895年期間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豐富與完善。
科學理論體系創立時期。1844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對青年黑格爾派的理論進行批判并闡發觀點。1845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創作了《神圣家族》,最終確立了唯物史觀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基礎地位,并指出階級斗爭都是圍繞著物質需求和物質利益展開的。
直到1847年馬克思恩格斯加入德國工人組織正義者同盟,為了制定工人階級政黨的理論、綱領、組織和策略,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創作了共產主義的偉大綱領性文獻《共產黨宣言》,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革命實踐檢驗理論時期。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投身到法國巴黎二月起義的洪流中,革命的失敗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受了一次考驗。在恩格斯的協助下,馬克思完成了政治經濟學著作《資本論》,恩格斯竭力推動《資本論》的傳播。
19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了適應無產階級斗爭需要,恩格斯致力于制定無產階級的軍事綱領,撰寫了很多軍事著作,為無產階級的武裝斗爭作了理論上的準備,并為歐洲無產階級的解放運動提供了重要的軍事指導。
全面總結系統闡發時期。恩格斯在馬克思逝世后開始整理和出版亡友的理論成果,同時他還完成了《反杜林論》《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兩篇著作,并對攻擊和歪曲馬克思主義的行為進行徹底的批駁,在《自然辯證法》中他證明了在自然界中辯證法規律是普遍存在的。
2.恩格斯晚年思想的歷史地位
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逝世,直至1895年8月5日恩格斯逝世,這12年間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進一步的豐富與完善,恩格斯晚年思想是其思想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階段,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一個不可替代的階段。
馬克思逝世后的12年中恩格斯擺脫了經營活動,全心全意從事理論研究工作。恩格斯晚年對馬克思的遺著進行整理和出版,特別是整理《資本論》第2卷和第3卷的手稿,參加國際工人運動的同時,撰寫了大量的著作和書信,還對社會主義提出了很多新認識和新觀點,極大地豐富和完善了馬克思主義,推動了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世界無產階級的導師,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1883年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在理論問題上代替馬克思的地位去拉第一小提琴”①,歐美各國工人階級政黨“都從老年恩格斯的知識和經驗的豐富寶庫中得到教易”,“恩格斯是整個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學者和現代無產階級的導師”②。
1.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探索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唯物史觀。80年代以前,為了駁倒唯心史觀進而確立唯物史觀,在唯物史觀創立初期,馬克思和恩格斯把論證的重心放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但是并未充分地展開論述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整體關系。一些資產階級學者和德國民主黨內的“青年派”鼓吹“經濟決定論”,他們分別以保爾·巴爾特和保爾·恩斯特為代表,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對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唯物主義進行歪曲和攻擊,“經濟決定論”在工人運動和思想界中造成了極大的思想混亂。
1890年到1894年,恩格斯在給友人的書信中闡述了社會歷史發展的辯證規律。“我們這樣做的時候為了內容方面而忽略了形式方面,即這些觀念等等是由什么樣的方式和方法產生的,這就給了敵人以稱心的理由來進行曲解和歪曲”。③恩格斯對“經濟決定論”進行了有力反擊,恩格斯指出社會歷史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里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因素,那么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并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④
恩格斯在1890年致約·布洛赫的信中說:“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結果是許多單個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相互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里的平行四邊形,而由此就產生出一個總的結果。”“但是,各個人的意志雖然都達不到自己的意愿,而是融合為一個總的平均數,一個總的合力,然而從這一事實中決不應做出結論說,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包含在合力里面。”這就是恩格斯關于歷史發展的“結果合力論”。
馬克思和恩格斯徹底地揭露和批判了把歷史唯物主義庸俗化的“經濟決定論”,重新闡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極大地豐富了歷史唯物主義理論。
2.對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思考
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提到“把工業大危機的周期算成了五年。關于這個周期長短的結論,顯然是從1825年到1842年間的事變進程中得出來的。但是1842年到1868年的工業歷史證明,實際周期是十年,中間危機只具有次要的性質,而且在1842年以后日趨消失。從1868年起情況又改變了”。⑤恩格斯晚年重新審視了早年的一些理論,提出了新觀點:“歷史表明,我們以及所有和我們有同樣想法的人,都是不對的。歷史清楚地表明,當時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的狀況遠沒有成熟到可以鏟除資本主義生產的程度。”⑥19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決戰時期已經到來,但恩格斯晚年發表了《卡爾·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書導言》,他指出無產階級代替資產階級還需要做長期斗爭的準備。
19世紀末期壟斷資本開始出現,“由股份公司經營的資本主義生產,已經不再是私人生產而是由很多人聯合負責的生產。如果我們從股份公司進而來看那支配著壟斷著整個工業部門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僅沒有了私人生產,而且也沒有了無計劃性”。⑦說明了資本主義正在轉化為壟斷資本主義,揭露了資本主義發展新現象的實質。
3.對社會主義問題的新認識
恩格斯在晚年開始研究暴力的武裝起義和和平的議會斗爭,對無產階級的斗爭策略進行了新的探索。隨著時代背景和具體情況的變化,“舊時的起義,在1848年以前到處都起過決定作用的堡壘巷戰,現在大大過時了”⑧。晚年的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應該開展議會的合法斗爭,他主張“合法性”斗爭客觀上對工人階級政黨是有利的,他只是把普選權作為階級政黨斗爭策略的調整,而不應該放棄革命權。
1.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推動意義
恩格斯晚年對于不同民族通往社會主義道路有多樣性的思考,對美國社會勞工黨、德國社會民主黨內“青年派”的教條主義都進行了批判,主張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對待馬克思主義必須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態度。他指出:“如果不把唯物主義方法當作研究歷史的指南,而把它當作現成的公式,按照它來裁剪各種歷史事實,那它就會轉變為自己的對立物。”⑨行動上運用馬克思主義比教條地對待馬克思主義更重要。
恩格斯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更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他不僅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立和發展耗盡了畢生精力和心血,而且為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完善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晚年的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提出了很多新觀點,恩格斯與時俱進的創新思想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2.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作用
恩格斯的時代距離我們已經有一個多世紀了,但是如今我們和恩格斯的時代一樣正處于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作為馬克思主義者都必須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指導實踐才能取得成功。恩格斯的晚年思想對于如今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恩格斯為我們樹立了理論創新的好榜樣,所以對于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變化、新發展、新問題,我們必須堅持理論創新,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只有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
21世紀國際形勢和時代背景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在實踐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尤其要運用恩格斯的發展創新思維。恩格斯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對于今天我們更好地理解、運用、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將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引文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19.
②列寧.列寧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6,88.
③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26.
④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3.
⑤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1.
⑥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0.
⑦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0.
⑧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5.
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8.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12.026
作者單位:(南京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