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華
?
淺談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城市病”與治理方法
趙建華
摘要: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與消費能力大幅度提升,經濟條件得到了較為明顯的改善。然而,城鎮化我們的生活帶來顯著好處的同時,也給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與“農村化”問題。本文將重點研究中國城鎮化進程中所導致的“城市病”問題,同時提出較為合理的治理建議。
關鍵詞:中國;城鎮化;城市病;治理方法
城鎮化是一個集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多個系統于一體的現代化過程。近幾年,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2015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表明,我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6.1%。在享受城鎮化帶給人們的便利與舒適的同時,很多專家與學者將目光轉移到城鎮化帶給人們的負面影響上。其中,尤為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城市病”。
城市病主要是指一個城市在城鎮化過程中,因為人口、工業、交通運輸等方面過度集中而造成的種種弊病。它不僅給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帶來煩惱和不便,而且也對城市的運行造成了許多負面的影響,所以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城市病”。
經過對很多“城市病”案例的分析與調研,歸納出“城市病”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發展方面
因為城鎮化發展速度過快,大部分的城市缺乏強大的工業產業基礎作為支撐,村鎮轉為城市后,人們失去了以往的經濟來源,城市的發展迅速進入減緩階段。“城市病”導致的第一個問題即為貧困。很多失去了土地的農民雖然住上了舒適的樓房,卻因為沒有一技之長謀求經濟來源而陷入貧困。而物價的連年上漲使城市經濟發展“雪上加霜”,導致貧富差距逐漸拉大,兩極分化嚴重。
2.社會就業方面
“城市病”的另一大問題表現為社會就業壓力。農民工的出現以及外來務工人員的大批涌入,導致城市就業崗位飽和,就業壓力大。且很多農民工因為自身的知識技能不足,難以達到崗位要求,失業率也逐漸上升。與此同時,找不到工作的閑散人群成為了城市內的不安定因素,犯罪率呈現上升趨勢。此外,因為城市外來人員的增多,還導致了住房剛需上升,就醫難、農民工子女上學難等諸多社會問題。
3.生態環境方面
大批人口的集中涌入導致城市生態環境的承受力下降,很多城市都出現了水資源緊張、能源供應緊缺等問題。人口激增導致綠化面積減少,生活垃圾與廢棄物增多,城市污染嚴重,車輛增多導致道路擁堵,空氣質量嚴重下降,霧霾天氣增多……人們的居住環境等都受到了嚴重影響,生存條件日益惡劣。

表1
目前,我國很多城市都不可避免地患上了“城市病”,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嚴重影響了城市的未來發展規劃。然而,“城市病”的爆發并不是偶然性的,而是因為快速城鎮化積累了大量的矛盾。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城市病”呢?
1.城市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
中國的很多城市城鎮化發展過于迅速,因此城市中很多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夠完善。很多城市存在人均道路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公交車數量較少,學校與公立醫院數量不足,飲用水與燃氣管道設施覆蓋率低等問題。城市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城市病”爆發,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巨大的困擾,降低生活幸福感。
表1為黑龍江省2010年至2014年城市公用事業基本情況統計,由該表可以看出,2010年的人均生活用水為123.9升,2014年人均生活用水下降至116.5升;2010年該省燃氣普及率為88.8%,2014年的燃氣普及率為86.2%;2010年該省每萬人擁有道路長度為7.8公里,到了2014年下降至5.5公里。其余數據表明雖然黑龍江政府不斷加大對公共事業的投入力度,但是依然難以平衡人口驟增與城市建設滯后間的矛盾。
2.城市規劃開發缺乏科學合理性
我國雖然在2008年就頒布并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但很多城市在規劃開發過程中依然不能嚴格按照《城鄉規劃法》中的規定正確執行。
很多開發商為了追求效率與利益,盲目進行樓盤施工建設。最后樓建成了,雖然很多新樓盤拔地而起,但與住宅配套的電信、網絡、供排水、商超等設施卻不能及時跟進,給購房用戶造成了許多困難。很多城市盲目進行城市規劃建設,追求“面子工程”,因此破壞了城市原有的規劃,導致城市功能分區混亂,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亂建一氣,犧牲了人們有序的日常生活。有的城市因為盲目開發、盲目改建,破壞了城市自有的排水系統,一到雨季,降水量增大,整個城市就變成了“水城”;有的城市胡亂規劃,門市、停車場大肆擴張,阻塞消防通道,發生火災后難以及時施救,化成一片“火海”。這些都是“城市病”帶給人們的安全隱患。
3.城市建設重點存在偏差錯位
在城鎮化不斷加快的進程中,不難發現很多城市的建設重點逐漸發生了錯位與偏差,這也是導致“城市病”頻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很多城市在建設規劃中逐漸摒棄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追求建筑的“新、奇、特”,追求城市規模的快速擴張,大肆鋪設道路,占用林地、耕地;開發商與汽車經銷商大力營銷炒作,房價居高不下,私人汽車越來越多,導致住房條件緊張,城市道路擁堵,空氣質量下降等問題。雖然總體來看似乎人們都住上了新的房子,開上了汽車,但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城市建設一塌糊涂。
經過對以往一些城市治理“城市病”經驗的整理,本文總結了幾個較為可行地改善我國“城市病”問題的措施。
1.根源入手,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城鎮化是不可逆轉的城市發展趨勢,那么治理“城市病”的根源就在于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政府與企事業團體應當逐漸加大對公共設施的投入力度,盡快、盡量解決老百姓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問題。例如不但要建設商品房,而且還應當選取合適的地點建設滿足貧困人群需求的公租房、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等;成立公立醫院、學校等,緩解于就醫難、上學難的問題。各地政府不能因為這些公共設施成本高昂、利潤較少而“因噎廢食”,應當以百姓的利益為宗旨,不斷增加城市建設投入力度,提升人們的生活幸福感。
2.統籌兼顧,構建合理科學的城鎮規劃體系
在城鎮化進程中,最容易讓人忽視的問題即為城鎮規劃的科學性。很多城市盲目“攤大餅”式的發展,常常會留下許多不便于日常生活的后遺癥。因此,一定要做到統籌兼顧,構建合理的、科學的城鎮規劃體系。在規劃之初就應當高瞻遠矚,把眼光放長遠,選取最利于城市未來發展的規劃方案。一旦方案敲定后要嚴格進行施工,貫徹執行,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盲目冒進。同時,要把建設的眼光發散開,不要集中全部精力開辟中心城市,要留意到周邊中小城鎮的發展方向,綜合考量,規劃好商業區、住宅區,設定便捷的交通線路,方便人們出行。
3.綜合治理,提高城市科學管理水平
城市管理應當始終秉承“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綜合治理城市中的各項問題。例如鋪設滿足城市需求的道路、輕軌、地鐵等,架設緩解交通壓力的立交橋等,開辟公交線路,有效緩解道路擁堵,減少尾氣排放;城市要發展,但不能以犧牲綠地面積為前提,要逐漸提升城市綠地覆蓋率,改善城市自然環境;統籌城市水、電、煤氣、網絡的規劃布局,南方城市要做好市內排水、排污系統等設施建設。城市的建設與開發都應當服務于人的需求,而不是“一葉障目”,把功績與形象放在城市管理的首位。
本文重點闡述了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城市病”現象,分析了“城市病”在經濟發展、社會就業、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表現,重點剖析了“城市病”的主要的三點致病原因,并結合以往治理“城市病”的經驗,給出了較有可行性的改善措施。“城市病”是城鎮化進程中一個很難避免的問題,但并非是不可治理、不可改善的,希望各地政府能夠對“城市病”給予充分的關注。同時,作為身處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每一個有責任心、有公德心的公民,都應當從己做起,加入到愛護城市、發展城市的隊伍中來,不斷推進城鎮化建設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向春玲.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城市病”及其治理[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2):45-53.
[2]段學慧.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病”——一個值得重視的研究課題[J].經濟學動態,2015 (09):92-97.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12.045
作者單位:(吉林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