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芬
(河北美術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00)
?
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生態景觀保留與開發研究
任麗芬
(河北美術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00)
摘要在農村城鎮化過程中,近些年來存在著許多問題,也引起了國家與政府的高度重視。筆者立足于現實,從我國的經濟發展要求出發,首先回顧了農村城鎮化的發展歷程,并且重新定義了農村景觀、農村生態景觀,全面分析了我國生態景觀的現狀,尤其是存在的一些問題。最終,從農村生態景觀的基礎理論出發,提出發展農村生態景觀必須要依托于經濟學、生態學、旅游學、美學,推進具體的農村生態景觀的保留與開發之路。
關鍵詞城鎮化;農村生態景觀;保留;開發
在“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時,國家又一次重點提出要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搞好生產發展,使人民生活富裕,建設鄉風文明,使農村村容整潔。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要求保護農村的生態景觀,形成和保留農村的特色風貌,從而實現農村的可持續和科學發展。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的大多數,農民是推動整個社會前進與發展的巨大動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對廣大農村地區和農民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國農村的重大變革。廣大農村地區必須在發展中注重現代與傳統的關系,更要注重農村生態景觀的開發和保留[1]。
我國廣大農村的城市化進程面臨著許多機遇和挑戰。農村地區的經濟隨著國家整體實力的提升得到了迅速提高。然而,高速的發展同樣也帶來了許多問題。我國作為世界的農業大國之一,歷來十分重視農村、農業的發展,這在歷史上都是十分明顯的。但是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化,農村生態景觀的保留、保護和開發已經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性因素。農村生態景觀建設對我國整體生態環境改善而言,也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1農村城鎮化發展
我國農村的城鎮化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巨大的變化。目前來看,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為骨干,小城鎮為基礎的多層次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全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并以城鎮化的建設來引領經濟發展。但事實上,我國的農村城鎮化水平還比較低,建設速度相對緩慢。據統計,目前我國城鎮化人口僅占全國人口的35%左右,這一比例不僅明顯低于發達國家近80%的水平,同時也低于許多同等發展階段國家的平均水平[2]。
這一結果意味著在我國加快提高城鎮化水平的過程中,必須要合理規劃,同時要注意農村城鎮化過程中的各種問題。一方面必須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農村的發展,同時也要深化制度改革,完善法規建設。
當然,在農村城鎮化的過程中,更要注意科學規劃,同時要遵循城鎮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歷史經驗。要根據各地的經濟發展狀況來合理布局城鎮的各個區域,如醫療衛生、體育娛樂、居住等。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尊重和滿足農民的實際意愿,一方面可以取得廣大農民的信任和配合,另一方面也能切實為廣大農民謀福利。各地農村需要根據自身的優勢充分了解自身的經濟、資源和區位優勢,合理確定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目標和方式,因地制宜地制定發展戰略。
2農村生態景觀的現狀
2.1農村生態景觀的概念從最初的功能與作用來看,農村的最主要特點就是發展農業。農業的環境價值往往只是集中于糧食供給,滿足人們的飲食需求。然而,隨著科學技術以及農業生產力的不斷提高,農業的景觀價值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和欣賞。同時,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不斷深化和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景觀已經開始從無意識的發展漸漸走向有意識的規劃當中。這是時代進步、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景觀受到人們的青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當今環境的不斷惡化,人們開始追求一種返璞歸真的狀態。尤其是廣大城市地區的居民,開始慢慢回歸農村,在農村中或體驗,或懷舊,并在農村掀起了一股生態景觀的熱潮。
農村生態景觀的提出最早是從農村景觀的概念開始的。農村景觀是廣大農民根據自身生產發展的需要,在利用自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一定意義上,良好的農村景觀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結果。這些農村景觀由農舍、農田、道路、林木等構成,這些因素按照自然生長規律以及后天人工的修整,逐漸發展成為具有農業價值、美學價值、經濟價值的景觀。同時,農村景觀也是構成農村地域綜合體的最基本單元。有些學者認為,農村景觀是以農業為主,兼具生產性、實用性、景觀性和審美性的人文景觀,同時農業景觀也受到自然、人為以及技術等條件的制約[3]。
農村生態景觀是在生態文明和科學發展觀的基礎提出的。在這些原則的指導下,農村生態景觀就具備了生態性的要求。因此,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必須注意在發展農村景觀時要做到同自然環境相協調,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從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但同時也要減少人工干預[4]。
2.2農村生態景觀的現狀農村生態景觀的發展與建設首先與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是一致的,這是我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生活水平的必然路徑。同時,進行農村生態景觀的建設,可以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農村生產的變革。這些舉措都是解決“三農”問題的良好選擇。因此,在這樣的有利背景下,我國先后開展了新農村建設的農村村容整治、農村土地整治、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退耕還林等工程。近兩年內,又實行農村“十個全覆蓋”政策,進一步加大農村發展資金的投入力度。這些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對于我國農村的發展、農村地區城鎮化以及城鄉一體化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毫無疑問,這些舉措都取得了巨大的效益,使廣大農村地區和農民直接受益。
但是,我國的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農村生態景觀特色較少,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是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中缺乏生態景觀理論和技術指導,再加上一部分管理和建設人員業務水平有限,致使新農村建設和生態景觀建設有些千篇一律。另一方面,由于在生態環境建設中,對當地的地形、水系和生物等系統沒有合理的規劃,使得這些建設有些輕視循環、共生的規律,農村許多溝渠路被過度硬化,一些具有特色的小樹林也被無情砍伐,農村原有的生活狀態和鄉土風貌已經受到嚴重損害。
另外,調查顯示,我國有超過一半的村莊鄉村景觀風光一般或者較差,大部分農村街道和田間道路綠化都嚴重不足。同時,有些農村原本的河流生態功能也嚴重退化,與此相匹配的植物群落結構和樹種也較為單一。這些都是我國農村生態景觀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來的一些問題[5]。
3農村生態景觀發展的理論基礎
3.1經濟學無論農村怎樣規劃,如何發展,其最終目的都是進一步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因此,農村生態景觀的規劃與發展必須以提高農村生產效益為基礎,要基于農村經濟基礎薄弱的現狀而進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多數地區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還是要依靠農林牧副漁產業。因此,在農村生態景觀規劃過程中,還是要考慮經濟因素,以生產效益為基礎進行景觀規劃,從而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并以此為基礎發展多功能的農村景觀,進而逐步增加更多的農村經濟、社會效益[6]。
3.2生態學生態學是發展經濟、社會時必須考慮的。生態學的內涵可以引導人們相信自然的本質,但是要學會與自然和諧和平衡相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強調遵循自然規律。這也是我國建設生態文明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生態學在農村生態景觀的規劃和建設中包含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相互和諧的基本內涵,也更加強調人與自然共生共榮,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
3.3旅游學 旅游業是現代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已經將旅游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支柱產業,強調大力發展旅游業。由于旅游業自身的一些特點,如需要大量勞動力、創造經濟收益等特點。越來越多的農村已經開展鄉村旅游,甚至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因此,在進行農村生態景觀的規劃過程中,應該將發展鄉村旅游的條件考慮在內。一方面要保留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差異,以獨特的資源吸引游客,另一方面,也要合理規劃,建設必需的基礎設施,配合和滿足游客的體驗。
3.4美學農村生態景觀之所以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注和農村地區自身的重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農村生態景觀除了具有原先的實用性和經濟性,更重要的是農村生態景觀有著獨特的美學價值。這是原始農業時代或者是封建農業時代都不具備的特征。美學關注的是環境與人體感官相互融合統一的形象美感。不同的主體會給出不一樣的關于美的定義,因此人們對景觀的美的感受也就成為一種綜合的、直觀的視覺感受。這種感受很大程度上與周圍環境相關,但也受到欣賞主體自身的經歷、思想影響。
盡管如此,在農村生態環境的規劃中不得不考慮美學因素,并且要將其作為一種關鍵性的因素予以考慮。農村生態景觀的自然、懷舊、樸素之美具有極大的潛力。同時,農村生態景觀也積淀著深厚的鄉土文化氣息,這種景觀的美觀過程實質上也就成為傳統與現代審美觀念的融合與碰撞。
4農村生態景觀的保留與開發
4.1保留原始聚落形態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農村原始形態大多以聚落形態而存在。一般情況下,由于地勢地形特點,以及資源限制,聚落一半都以平原或者相對較為平坦的地形為中心。另外一些聚落還會沿著河流或者湖泊,形成帶狀。這些原始聚落的形態極具特點。然而,隨著人口不斷增加,許多農村已經開始由內向外慢慢擴張,農村正在從原有的聚落形態發生轉變。同時在擴張的過程中,新建的民居往往會形成新的風格或者形態,與原有的形態形成明顯差異。但是,正是這種原始的、風格一致或相似的聚落形態才是形成農村生態景觀的重要基礎。因此,在農村生態景觀的發展中,應該保留原始的聚落形態。
4.2保留農村農業景觀農村與城市最大的不同正是在于其具有與城市不同的農業景觀。在廣大農村地區,沒有城市統一規劃的方格道路,也沒有排列整齊的高樓大廈,有的只
是農民自發建設的農舍,盡管這些農舍已經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形態上、用材上有所變化,但是這些農舍的建設始終依托于農村的整體環境當中。同樣,農村的自然環境除了原有的山水樹林以外,更多的是因為農業生產而種植的大片農作物,這些農業景觀是區別于城市的最大特點。如果在農村生態景觀的建設中放棄原有的農業景觀,轉而去用其他景觀來代替,恐怕就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也就無法與城市形成差異。
4.3合理規劃區域用地當然,在農村的生態景觀開發過程中,并非是按照原始的生活狀態和生活要求來進行,這是無法與時代同步的。隨著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農民對于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廣大農民與城市居民一樣,享有醫療衛生、體育娛樂、教育健康等權利。因此,在農村生態景觀規劃中,這些因素是必須考慮在內的。這就要求在規劃開發過程中,提早規劃用地,為滿足農民的這些需要做好準備。
4.4堅持科學創新科學發展觀是新時期我國面對新的環境、生態形勢所提出的,這一科學的理念和精神思想可以運用于任何領域中。尤其是在改革創新時,既要注重實際效果,更要注重科學發展。因此,在農村生態景觀的保留與開發中,既要堅持創新原則,改善農村原有的落敗的、不合理的面貌。同時也要時刻遵循科學發展觀,遵循自然規律,堅持科學創新的發展道路。
5結語
筆者基于以上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提出只有通過農村生態景觀的合理保留與開發,才能夠減少農村城鎮化過程對農村生態景觀的巨大沖擊,才能夠使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有力的發展,在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前提下,農村生態景觀的保留與開發就是改善新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諧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筆者主張因地制宜地發展新型農業,以形成以農業為主、旅游業為輔的新型農村發展道路,從而發揮農村的整體實力,促進我國經濟的長久平穩發展。
參考文獻
[1] 汪哂秋,潘國泰. 新農村建設應加強生態景觀保護[J].工程與建設,2007(3):254-256.
[2] 苗繪,李海申,田媛.農村城鎮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金融教學與研究,2013(1):49-52.
[3] 孫晶.從傳統農業到景觀農業[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
[4] 李雷,沈守云,廖秋林,等.鄉村景觀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8(2):19-23.
[5] 鄖文聚,宇振榮.中國農村土地整治生態景觀建設策略[J].農業工程學報,2011(4):1-6.
[6] 谷康,李淑娟,王志楠,等.基于生態學、社會學和美學的新農村景觀規劃[J].規劃設計,2010(6):45-49.
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dur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REN Li-fen
(Hebei Academy of Fine Art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00)
AbstractDuring the process of rural urbanization,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in recent years, which had drawn great attention of the state and the government. Based on the reality, we started from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requirement. Firstly, development history of rural urbanization was reviewed; related defini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rural landscape were defined again. The current status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in China was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especially some existing problems. Finally, starting from the basic theory of r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we put forward that developing r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should rely on economics, ecology, tourism and aesthetics, so as to implement the 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Key wordsUrbanization; R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Reservation; Development
基金項目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SZ151245)
作者簡介任麗芬(1982- ),女,河北贊皇人,講師,碩士,從事環境設計理論與實踐研究。
收稿日期2016-02-05
中圖分類號S 73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10-190-02